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传统音乐探讨:阴阳共济与天地之道

中国传统音乐探讨:阴阳共济与天地之道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也是贯穿中国文化的基本原则。阴阳相和,刚柔并济乃自古文章之道,也是音乐之道。中国人就是这样在古老的中国哲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的互融互渗的前提原则下,在音乐的审美心理中表现为“偏胜于阴柔”的总体特点,寓柔于刚,阴阳共济、相得益彰,而共行天地之道,再造天籁之音。

中国传统音乐探讨:阴阳共济与天地之道

最后,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我们着重阐释、论证中国音乐中国人音乐审美心理中具有明显的阴柔偏向的同时,也并不否认事物的另一方面,即中国音乐中阳刚之美的存在。在中国音乐中,固然以诸如《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等中和、阴柔之乐在数量上更占多数,但类似于《将军令》、《秦王破阵乐》、《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威武雄壮之乐也不失为振奋昂扬的民族精神之体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以及以北方音乐风格、武曲、武戏、净角等为代表的阳刚之美,京剧中生角(又称“阴阳嗓”),其唱腔和韵白也都是柔中带刚的阴阳共存互济,对于这一问题,历史上曾经有西方的某些“东方文化主义”者在认识上存有偏颇。冯文慈先生对此批评道:“他们不大理解中国人的传统既有‘气贯长虹’的阳刚之气,也有‘放达恣肆’的洒脱性灵。如果他们在中国人的音乐中听到了奋发雄强、坦荡奔放,就说那是由于失去了东方应有的阴柔和含蓄。”[35]这些也都强调表明了中国音乐在本质的精神上也如天地万物一般都是由阴阳刚柔相交合的产物。

在中国,“阴阳”是一个极富民族特色的哲学范畴,阳刚与阴柔并行而不容偏废一方,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也是贯穿中国文化的基本原则。一般说来,在这对基本范畴的统辖下,划归“阳”系列的有天、父、雄、刚、上、动、大等,划归“阴”系列的有地、母、雌、柔、下、静、小等。[36]

中国古人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阴阳交合而成,人的气质与性情也有阴阳刚柔之分,因此艺术作品也是阴阳刚柔相和合的产物,这种阴阳互补、刚柔相济的辩证思想对中国所有的艺术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人在精神领域追求的一种审美境界。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7]。只有二者的相互推荡才可生出万物,也生出无穷的美。在中国的文学艺术中,秦汉以往,阳刚之美占据主导地位。秦汉之后,汉赋大多阳刚,抒情小赋多阴柔;司马迁文为阳刚,六朝骈文为阴柔;魏晋诗多阳刚,《十九首》多阴柔;北朝乐府为阳刚,西曲、吴声为阴柔;唐诗刚中有柔,宋词柔中有刚(尚有红牙拍板之婉约与铜琵铁板之豪放之分);金元杂剧刚多于柔,明清传奇柔多于刚;讲史演义多刚,人情小说多柔;《水浒》为刚,《红楼》为柔……在音乐、戏曲中,也有着“北主劲切雄丽,南主轻峭柔远”。戏曲中的文场和武场、昆曲中的南套和北套、器乐曲中文曲和武曲、文套和武套等刚柔之分,形成了非常丰富的刚柔系列。

阳刚与阴柔相反又相成,应调剂以为用。无论是自然之理,还是人文音乐之道,都是如此。姚鼐在《海愚诗钞序》中指出:“尝以谓文章之原,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阳刚阴柔而已。苟有得乎阳刚阴柔之精,皆可以为文章之美。阳刚阴柔并行而不容偏废,有其一端而绝亡其一,刚者至于偾强而拂戾,柔者至于颓废而暗幽,则必无与于文者矣。”[38]可见,柔与刚的关系是“偏胜”而不是“偏废”,具体在中国音乐中,阴柔可以“偏胜”,但同时不可以“偏废”阳刚。这种阴阳之道的互补相剂赋予了音乐中的节奏、力度、音色、速度等诸要素以动静相克的变化,如民族音乐中将急促演奏有板无眼的流水板与无板无眼的散板以对位形式有机结合于一体的节奏体系“摇板”(“紧打慢唱”),就十分贴切地表现了中国人审美心理中的阴柔阳刚、张弛开合的对立统一之美。是所谓“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剂也”(《左传·昭公二十年》),由此而构成一种全息整体动态平衡系统的音乐美学。(www.xing528.com)

作为一种美学风格,在优秀的音乐家和优秀的音乐作品中,阳刚与阴柔总是能够水乳交融、相互渗透高度地统一于一体,如《二泉映月》的两个主题在旋律形态和性格以及变奏发展幅度上的对比性都构成了一静一动、一阴一阳的互补关系:主题A节奏舒缓,在低音区运动,只用六度音域,力度中强,旋律用五声音阶,级进为主,曲调安静缠绵、优美如歌,表现为“阴柔之美”;……主题B音区陡然提高,音域扩展达十一度,节奏紧凑多变,动力性极强,力度变化丰富,旋律采用七声音阶,多跳进旋法,刚劲昂扬中含有愤慨、抗争的呐喊,展示出一种“阳刚之美”。两个主题在之后的五次变奏中“动与静”、“阴与阳”循环呈示,对比互补,集中体现出民族音乐中阳刚阴柔互济的综合之美。[39]从而,《二泉映月》在阴阳之道的调和上达到了“统二气之会而弗偏”,以其深刻的美学内涵和丰富的审美情感而达到了中国民族音乐创作和谐完美的至高境界,使其成为中国音乐中的经典传世之作,不朽之绝响。

可见,阳刚与阴柔,无论是作为一种可以分析概括整个天地宇宙、人生社会、万事万物的哲学精神,还是作为一对普遍存在于中国人心理结构中的美学范畴,都对中国音乐文化与中国人的音乐审美心理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阴阳相和,刚柔并济乃自古文章之道,也是音乐之道。中国人就是这样在古老的中国哲学“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的互融互渗的前提原则下,在音乐的审美心理中表现为“偏胜于阴柔”的总体特点,寓柔于刚,阴阳共济、相得益彰,而共行天地之道,再造天籁之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