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音乐审美心理中的共性因素还可以在声学和音响心理学中得到科学的解释。如心理声学(音响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的德国物理学家亥姆霍兹就曾立足从音乐的共性现象出发,认为音高感是来自于人的内耳毛细胞与音响刺激发生的共振,决定和谐感的是基于简单比例的基音和泛音的关系。在此之前的“特殊神经能力说”也证明:在内耳中,每一根神经纤维均会对相应的可辨音高作出反应。也就是说,不同的毛细胞的传导对不同的音高频率有所选择。同时在这种选择中,还存在着对“易辨音”的另一层选择。为此,由于这种人类共同的生理条件,决定了世界不同地区的人群在音乐实践中的某些共性的选择和共同的感受,从这个意义上,有人说音乐是一门国际性的世界语。王光祈早在1927年成书于柏林的《声学》的“自序”中就提出:“讨论声音成立之‘音学’,是包含有‘国际性’的。换言之,我们若从物理上、生理上及心理上去研究声音成立传播之道,却是毫无民族界梗的,只要彼此所用的科学方法不错,则其结论未有不同的。”[13]“‘音学’、‘声音心理学’之类,是含有国际性;换言之,可以置诸万国而皆准。”[14]
此外,作为人类共有生理、心理现象的联觉心理,也成为音乐审美心理世界共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音乐实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15]:产生于地球东西南北的不同音乐文化,只要它的音乐音响构成具有音高、音强、音长等基本的听觉属性,就会使人产生与诸多联觉相关的如亮度、高度、大小、轻重、力度感、紧张感等相对应的表现性。正是由于作为人类普遍心理活动自然规律的联觉对应规律决定了人类在音乐理解、音乐审美中的共同反应与感受,才使一个民族、一种文化中的音乐可以被其他民族与文化的人群所理解。(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