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陵衰败摧毁,关中秦地国风凋零

唐陵衰败摧毁,关中秦地国风凋零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2年春天,我在泾阳县看到嵯峨山上的崇陵已是一片衰败景象。虽然陵前神道依稀可辨,石人石马一字排列,但已残缺不全。定陵原有石刻50多件,其中也有件不亚于乾陵的无字碑。富平县庄里乡陵里村的元陵是人为破坏最严重的唐陵,现在只剩下两座长着荒草的土丘,那是当年陵园阙门的台基。据村民介绍,“文革”中元陵地面石雕几乎全被红卫兵砸毁。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当地贫困的平民百姓无疑是雪上加霜,包括那些吃俸禄的守陵人。

唐陵衰败摧毁,关中秦地国风凋零

2002年春天,我在泾阳县看到嵯峨山上的崇陵已是一片衰败景象。“文革”十年破四旧给唐陵带来的浩劫不算,侥幸留下的唐陵,由于近十年来当地人炸山取石,嵯峨山东西两端已被切割得像锯齿一样。虽然陵前神道依稀可辨,石人石马一字排列,但已残缺不全。在陵前,我碰到牧羊人李银柱和他的妻子赶羊归来。我问他们是不是守陵人的后裔,李银柱说:“不是。”但他告诉我,沟东村有守陵人的后代。据说,当年守陵人吃皇粮俸禄,整日骑在马上,山上山下巡游,十分神气,当地人称他们为“陵户”。李银柱对我说,渭北山上地薄,石多雨少,农民生活极苦,至今仍住窑洞。我四下望去,果然没有房屋,稀稀落落的树荫下隐藏着关中少有的地沟窑。

崇陵所在的村子叫孟家沟,全村20多户人,家家住地窑,吃水靠地窖蓄雨水。我拍摄时,从山脚传来隆隆的爆炸声,随声望去,山腰腾起一股股白色烟尘,待烟尘散去,崇陵西面的山体露出千疮百孔。我问当地农民,怎能随便开山炸石?他们说:“自古以来靠山吃山。城里人大盖楼房,需要水泥、白灰,我们只能炸山取石了。”

唐定陵位于富平县城北凤凰山下的三凤村。凤凰山自古出石材,其中墨玉为稀有的珍贵资源。走遍关中八百里,小到遍布渭北的拴马桩,大到唐陵上的华表无字碑,以及陕西省博物馆80%以上的馆藏石刻,均为富平墨玉所造。而凤凰山下,家家都是石材厂,人人都是巧石匠。定陵原有石刻50多件,其中也有件不亚于乾陵的无字碑。此碑虽然高大,却没有什么象征意义,陵主人李显也没有什么功德可颂,仅为装饰陵墓之物。定陵的石刻在20世纪50年代“大跃进”时就被砸掉了,无字碑也被当地农民砸成72个碾场的碌碡。(www.xing528.com)

富平县庄里乡陵里村的元陵是人为破坏最严重的唐陵,现在只剩下两座长着荒草的土丘,那是当年陵园阙门的台基。据村民介绍,“文革”中元陵地面石雕几乎全被红卫兵砸毁。在陵里村,我看见一座座土砖结构的三层、二层楼房矗立在农居北边,所有楼房都没有了门窗。村民告诉我,这些楼房都是压延设备厂于1965年修建的,直到2000年厂子搬走了,留下这些废楼。在一座废楼的门口,我见到仅存地面的翁仲石像倒在泥土中。村民说:“当年工人阶级带着学生娃把象征封建的石人石马当作牛鬼蛇神砸掉了,‘文革’后期修大寨田时,砸掉的石像又被埋入泥土中。”时值秋雨过后,正赶上播种季节,在埋着大量石像的黄土地上,我看见农民们三五一群拉犁种麦。他们常常是丈夫扶犁,妻子儿女拉套,那情景很像回到了很久以前的农耕时代。我问他们为什么不用牛耕。回答说:“养牛一年,用牛几天,不划算。”机械化更别想,一是穷,无钱雇机械;二是地太少,家家只有几分或一亩地,也用不上机械。千年来,农民和护陵人守着帝王的风水宝地,年复一年,辛勤耕作,最终未能实现富裕的愿望。他们无限感叹:帝王终究不会为着平民百姓的!

渭北高原黄土深厚,干旱缺雨,不能排除是帝王选定陵址的因素。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当地贫困的平民百姓无疑是雪上加霜,包括那些吃俸禄的守陵人。千百年的守候,终于等来了经济腾飞的时代。城市建设点石成金,一夜间,唐陵四周的山石瞬间变为致富的财宝。新愚公们挖山不止,放炮取石。一座座山头,一面面山坡,被挖得千疮百孔,被炸得满目疮痍。真可谓国在山河破!当然,我们不能指责祖祖辈辈期盼富裕的农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历来的古训。然而,对这种开发性的毁坏,管理者不能坐视无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