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世民山造陵唐陵独有千秋

李世民山造陵唐陵独有千秋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世民以山建陵,用以显示自己的永久皇权与雄风。他们在李世民面前各抒己见,李世民听罢,亲自到现场察看。在众多的唐陵中,李世民的昭陵规模最大。西安民众得知后纷纷起来抗争,最终将这四方石刻追回。乾陵修建在西安西北80 公里的乾县境内,是从未被盗过的保存最完好的唐陵。梁山有三峰,成为乾陵的天然门户。所有陵墓前均辟有百米宽的御道,也称神道。

李世民山造陵唐陵独有千秋

李唐王朝不仅把一个观念的中国带进历史鼎盛时期,而且把这个鼎盛的历史埋藏在渭北的高山原野中。李世民以山建陵,用以显示自己的永久皇权与雄风。

陵墓对于中国帝王来说,是最后而永久的“家”,没有什么比家更重要。因此,他们登基后的首要大事就是为自己勘探、选址,营造最后的家园,其中许多工作是由当时的知识分子完成的。虽然说伴君如伴虎,但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仍然喜欢“为虎作伥”。他们凭着继承过来的风水知识,加上自己的悟性,像现在的地质学家一样带着助手,踏遍渭北高原,把一座座面南坐北可雄踞远眺的山峰,确立为帝王未来的归宿地。昭陵的确定,就是两位古代知识分子共同创造的一个天衣无缝的神话。据说,李勣察看九嵕山时,在那里丢下一枚铜钱作为选址标示。魏徵选址时也看中了九嵕山,把发针插入地下后回京禀报。他们在李世民面前各抒己见,李世民听罢,亲自到现场察看。只见那发针端端正正地插入钱币的方孔中,于是龙颜大喜,决定把自己永远的归宿地定在九嵕山上。

在众多的唐陵中,李世民的昭陵规模最大。陵正南山下开有朱雀门、献门以及宽阔的神道。周围167 座小山峰是生前追随李世民征战沙场谋取政权的亲相爱将、夫人公主的陪葬墓,他们像众星拱月一样围绕在九嵕山周围。经考证,已知墓主人姓名的就有57 座。在中国历史上,像李世民这样生前与臣将“义深舟楫”,死后还能埋在一起“荣辱与共”,实属罕见。与其他陵墓不同的是,昭陵北面山峰下开有祭坛、司马门,门内有14 座拱手侍立的少数民族首领石像,以及各朝祭陵留下的石碑。遗憾的是,如今这些石像早已不见踪影,仅留下残缺不全的石座。石碑也大都七斜八歪,字迹模糊不清。

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石刻,最初就列置于司马门内的东西廊房中。“六骏”是李世民打天下时南征北战所骑的有战功的名马,为追念这6 匹战马,李世民生前诏令雕刻,每匹石马还配有其亲自吟作的四句警语。昭陵六骏是唐代石刻的经典作品,其中“飒露紫”和“拳毛騧”于1914年被美国人盗走,现存美国费城大学博物馆。1917年,美国人又将其余四方石刻敲碎装船,准备偷运出境。西安民众得知后纷纷起来抗争,最终将这四方石刻追回。经补缀黏合的四骏现藏陕西省博物馆,但都已伤痕累累,难复昔日完整雄姿。

2002年10月初,我陪《人民摄影》主编司苏实夫妇游昭陵时,正赶上考古人员挖掘司马门遗址。我看到两座被清理出的阙楼台基下部裹着青砖,是一条约20 米宽的神道,两旁的廊房地基也都铺着唐、明、清三层石砖。考古人员告诉我们,上边两层分别是明、清修建司马门时铺垫的,最下一层是唐代的。我做了比较,明、清的砖窄而小;唐砖宽而大,且背面拓有印章或手印,那是为了日后一旦出现质量问题便于追查责任。朱元璋登基3年后拜见昭陵的皇家石碑,这次也得以从掩埋了600多年的黄土中被挖掘出来而重见天日,在夕阳金风中泛着红光。

乾陵修建在西安西北80 公里的乾县境内,是从未被盗过的保存最完好的唐陵。乾陵是大唐第三代皇帝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位于乾县北部的梁山脚下。梁山有三峰,成为乾陵的天然门户。北峰最高,呈圆锥形,远看像一座天然的墓冢。南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山头上各有土阙极像乳房,当地人称之为“奶头山”。走在通往乾陵的西兰公路上,向北望去,远远就可看见乾县县城以北五六公里处的乾陵。其整体形状恰似一个仰卧的女人,两乳房高高隆起,宽大的神道通向她的腹部,走在上边的游人显得极其微小,如蚂蚁般爬在巨人宽大的腹胸上。这是一个奇妙的构思和伟大的设计,它与陵前那座无字碑一起,异曲同工地表现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的气度和威严。(www.xing528.com)

武则天用她的智慧、胆识和残酷的政治手腕,夺得了皇帝的宝座,改国号为周。在其数十年漫长的权力争斗中,武则天蔑视和挑战宗法观念,而当她即将走完人生之旅,临死时又不得不向强大顽固的宗法意识缴械投降,把权力还给李唐王朝。

乾陵的石刻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它的华表是八棱形,柱身雕有华丽的卷草图案,柱座刻有狮子等兽类形象;它的石刻中有长着翅膀的马,被称作飞龙马,也叫天马,寓意“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它的翁仲神情凝重,不可一世;61 座宾王石像,记录着唐时西域各国俯首为臣的历史事实;它的陪葬者是武则天的儿子章怀太子、孙子懿德太子和孙女永泰公主,这三个短命者都是因为说了对武则天女皇不利的话而被害死的。在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中连亲生骨肉都可以牺牲,其他持不同政见者的下场如何,则可想而知了。

唐陵中的壁画,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考古价值。所有陵墓,那长长的墓道深深地斜伸墓宫,且须通过一道一道墓门。墓道拱形墙壁上描绘着墓主人生前的各种活动,线条流畅,造型精准,生动飘逸,从一个侧面展现出唐代的生活方式、审美追求和社会风貌。不过,目前人们能看到的只是太子与公主的墓道壁画。真正帝王墓中的壁画,因至今没有开掘而无法看到。据说,昭陵、乾陵都未被盗掘,若真如此,那么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将是昭陵中最珍贵的艺术极品了。

在已经发掘的唐陪葬墓中,最令人吃惊的是墓宫顶端的盗洞。它们十分精确,不偏不斜地正中墓宫。可见盗贼是另一种勘探科学家,甚至是发明家。他们特制的盗墓工具被称为“洛阳铲”,后来被普遍用于地质勘探、建筑勘探等领域

唐陵座座居高临下,依山临川。所有陵墓前均辟有百米宽的御道,也称神道。神道两旁立有石人、石马、石羊、石狮以及华表和石碑。其中,昭陵以六骏闻名,乾陵以无字碑和61 宾王像为最,而泰陵的鸵鸟、武则天母亲杨氏顺陵上的独角兽则让京城人少见多怪。唐代石雕虽不比汉代石雕粗放、简洁,但也不失雄风大气。它们均分两行矗立在数百米长的陵前神道上,显耀着帝王的威严与神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