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教育发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以1893年瑞士洛桑旅馆学院(后更名为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成立为标志。20世纪70年代以前,旅游教育是由旅游企业与旅游机构自发组织的具有职业培训性质的旅游初级教育。因此,重视实践、操作性强但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成为该时期旅游教育的特点。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欧洲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及行业竞争的加剧,对旅游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相应提升,社会性培训学校应运而生,开设了管理及服务接待方面的理论课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欧洲旅游行业的发展速度加快,从业人员仅掌握单一的服务及管理技能已无法满足日益庞大的旅游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市场急需具备多样性能力的综合型人才。在此背景下,欧洲建立了从职业教育直至研究生教育的旅游教育体系,旅游学快速向其他学科领域渗透,旅游教育迅猛发展。
随着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跨学科、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旅游教育体系逐渐形成。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文化背景、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不同国家的旅游教育体系也各异。本课题组选取瑞士、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英国、日本等最具有代表性,旅游职业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国家为对象,通过资料收集与整理,对其旅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以资借鉴。
一、瑞士旅游职业教育
(一)概况
瑞士比较重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其旅游教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瑞士的旅游高等教育主要侧重于酒店管理教育,课程分为证书类、文凭类和学位类三大类。其中,最为全面和系统的是学位类课程,分为学士课程和硕士课程。
洛桑酒店管理学院(EHL)创建于1893年,是世界上第一所专门培养旅馆管理人员的学院,1998年被瑞士联邦政府列入高等职业院校序列,是迄今为止得到联邦政府承认的唯一一所酒店业职业大学,培养具有高水平工作能力的国际酒店高级管理经营人才。瑞士联邦政府与州政府为学院提供约30%的经费补助,政府官员也是学校董事会成员。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获得我国教育部认可的唯一一所瑞士的酒店管理学院。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目前的在校生近2000名,来自近百个国家。学院培养的数万名毕业生分布于世界100多个国家,工作领域涉及酒店资产及经营管理、企业财务、咨询及审计、法律法规、房地产、资源开发及信息管理、人才管理等。
(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洛桑酒店管理学院的办学目标是培养能胜任酒店任何职位的人才。因此,学院在招生时,侧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在强调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经历。学院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可大致概括为,具有科研潜力(Academic potential)、动力(Motivation)、从事酒店业必须具备的能力(Talents needed for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领导潜力/团队协作力(Leadership potential/Teamwork skills)、国际视野(International outlook)。
2.项目及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方面,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采用定制化方式设计不同层次与类别的课程,针对不同学生需要提供三种课程:第一种是适合未来担任酒店部门经理或总经理的人员学习的、为期18个月的酒店运作管理证书课程;第二种是适合科研人员学习的、授予科学学士学位的国际酒店管理课程;第三种是适合期望未来成为酒店业领导者的学生学习的、授予国际酒店管理硕士学位的课程。具体而言,分为五类项目。
(1)餐饮管理证书(Certificate in Food and Beverage Management)
此类项目包括5个月的理论学习和4~6个月的带薪实习,所学课程有:餐饮服务管理,餐饮服务实践,食品生产管理,食品生产实践,餐饮管理,厨房演示,饮料与酒吧,销售学,计算机研究,会计学,旅游与酒店研究,商业交流,个人发展,法语或德语。
(2)瑞士酒店运作管理文凭(Swiss Diploma in Hotel Operational Management)
此类项目包括两个5个月的理论学习和4~6个月的带薪实习。具体课程有:前台及房务部管理,前台运作,客人账目系统,客房管理,客房运作,房务项目,销售学,计算机研究,会计学,旅游学,宴会及会议,商业交流,多种文化交流,法语或德语。
(3)瑞士酒店旅游管理高级文凭(Swiss Higher Diploma in Hotel Management and Tourism)/美国酒店协会文凭(American AH&MA Hotel Association Diploma)
此类项目包括5个月的理论学习和4~6个月的带薪实习。具体课程有:餐饮管理,房务管理,酒店与旅游管理,接待业销售,人力资源管理,金融管理,管理原则,管理项目,建筑物管理,餐饮管理,旅游发展,经济,计算机研究,接待业法,接待业实例分析,商业及文化交流,法语或德语。
(4)酒店管理学士学位(Degree in Hospitality Management)
在学生取得了酒店与旅游管理高级文凭之后,再经过5个月的学习,便可拿到学士学位(荣誉优等,BA Honours)。课程有:第一线管理,高级管理文化,消费者行为,接待业策略方式,未来接待业问题的解答。
(5)国际旅游管理硕士学位(Masters of Arts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Management)
学生拿到学士学位之后,再经过24个星期专业课的学习和6~10个月论文准备期(此期间,学生可全职工作),便会拿到硕士学位。所学课程:管理旅游环境,旅游业的发展,管理自我与他人,旅游管理技巧,服务销售与管理。
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严把学生质量关,实行严进严出的制度。在入学前,所有申请者除了具备高中毕业证书外,还要求提供在酒店或餐馆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相关证明材料。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重视教学的国际化,以英语和法语为教学语言,来自近百个国家的学生可以选择英语或法语学习;培养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不仅有第一学位、第二学位,还提供资格证书考试。学院强调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开设了证书、文凭、学士、硕士等相关课程,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瑞士、美国和英国三个不同国家的文凭与学位。
3.师资队伍
在师资方面,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师资配备也遵从这一原则,拥有“双师型”师资队伍,绝大部分任课教师都有在酒店相关岗位工作的经验,不少人还曾担任过高层管理人员。为使教师队伍保持高水平状态,学院对教师实行高薪制,并积极鼓励教师一专多能,在企业挂职,以保证教师不脱离行业。
(三)瑞士旅游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
1.行业协会的倡导及引领
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展正规饭店教育的国家,瑞士的饭店教育是旅游教育的重点。1882年成立的瑞士饭店协会(SHA)是代表瑞士饭店业的官方组织,非常注重教育及培训。1893年,该协会创建了瑞士洛桑饭店管理学校;随后,协会在瑞士国内陆续建立了20多家培训饭店,后又根据行业发展需要,创立了理诺士及THUN两所饭店学校。
除瑞士饭店协会外,瑞士酒店学校协会、英语教学酒店学校瑞士协会等也发挥积极作用。瑞士的行业协会既保证学校与行业的密切联系,也积极推动瑞士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
2.店校合一,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店校合一是瑞士酒店学校的最大特点,也是为行业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客观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既注重理论,更强调实践,而实践课程所占比重更大。洛桑酒店管理学校的实践课包括操作练习课、模拟分析课、研究调查课。大量的实践操作课穿插于理论课之中,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
3.注重国际化办学
作为世界最大的旅游酒店教育输出国之一,瑞士的旅游酒店类院校办学目标更国际化,面向国内外招收学生及培养人才,走国际化发展路线,力求培养具有国际意识、能适应多元文化背景下国际竞争的高素质旅游酒店人才。因此,在办学方针、课程设置、师资配备、生源结构等方面都不拘泥于瑞士国内,而是从全球出发,结合旅游专业综合性特点,形成国际标准,培养国际化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各个国家的旅游人才需求。例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招收来自世界近百个国家的留学生,授课语种分为英语和法语,为学生创造各种行业交流及国际交流的机会,提供最新的行业国际动态,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实习地点,通过教学实践与国际接轨。
瑞士的酒店管理学院也非常重视知识更新及继续教育。瑞士酒店的中级管理者必须受过技工教育,并且在实际岗位上工作一年以上;高级管理者必须经过中级培训,并且在中级岗位上工作数年。在每次晋升之前,都必须返回学校进行知识更新及培训。
二、美国旅游职业教育
(一)概况
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始于20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美国的酒店数量快速增加,对酒店人才尤其是中高级人才需求增加,美国的酒店管理与接待服务教育业迅速发展,但主要侧重于业务操作技能。截至20世纪80年代,共有75所高等院校和300多所中等学校开设旅游专业,初步形成了美国旅游教育体系。20世纪90年代,美国旅游教育朝高层次发展,约有280所大学设有本科以上的旅游专业。目前,美国的旅游教育体系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培养管理人员为主的本科及研究生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第二类是以培养行业实际操作人员为主的职业教育,较为重视学生的技能培训。
1922年,康奈尔大学设立酒店管理学院,开设旅游接待方面的相关课程。康奈尔酒店管理学院作为美国第一所酒店学院,被公认为世界同类酒店管理学院的卓越代表。它与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齐名,被公认为世界旅游酒店教育界的两大主流学派。
(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美国旅游人才培养强调学生管理能力及综合素养的培养,目标定为管理人才。在此背景下,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致力于培养领袖级学生,将学院的使命定位为“培养21世纪业界领袖”(Hospitality Leadership Through Learning)。围绕这一目标,学院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个人综合素养等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和科研能力,尤其是中高层领导管理能力。
2.课程设置及师资队伍
课程设置方面,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8种可供选择的课程体系:第一种,四年制本科教育课程;第二种,为期望成为酒店业领导者而设计的两年制酒店管理硕士学位课程;第三种,专门为在大学从事酒店管理教学或从事酒店管理研究工作的人员设计的授予科学管理硕士学位的课程;第四种,专门为在大学从事酒店管理教学或从事酒店管理研究工作的人员设计的博士学位课程;第五种,针对酒店从领班到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人员而开设的17项专业发展课程,可颁发17种专业证书;第六种,总经理培训课程;第七种,远程经理培训课程;第八种,面对高中生开设为期3~4周的暑期夏令营课程,旨在提升高中生对旅游酒店行业的兴趣及认识。
师资方面,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任课教师普遍拥有硕士、博士学位,大部分教师具备多年的行业工作经历。教师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案例分析、专题研究、课程论文等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及独立研究的能力。为便于教师在教学中把握业态发展的最新情况,酒店管理中心专门组织研究人员开发教学案例。这些研究人员作为教授的研究助理,根据教授的教学需要,搜集整理企业相关案例,为教师提供鲜活的案例教学资料。
3.产学研结合
在产学结合方面,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推行“酒店一学院合一”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拥有一家教学酒店——斯塔特勒酒店,每年有200多名学生受雇于该酒店,以便于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院还可以通过斯塔特勒教学酒店的经营情况,开展相关的企业管理研究。
在产研结合方面,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非常注重与业界的合作。已举办近50年的院长特邀嘉宾系列讲座(Dean's Distinguished Lecture Series)即为学院每年必办的高端学术活动,促进职业经验和社会技能的沟通与交流。
学院成立了酒店管理研究中心,成为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在此平台上,教师和业界人士共同合作,探讨和研发新的观点、理论和模式,提高酒店业在决策、管理和操作方面的实践水平。酒店管理研究中心每年举办4~6次产业圆桌会议,举办产业领袖系列讲座(Industry Research Leaders Guest Series),学界、业界专业人员共同探讨酒店业发展的重大议题,并应用于产业实践。
(三)康奈尔模式主要特点
1.政府推动,行业协会主导作用显著
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政府逐步“建立和健全了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法规,形成了鼓励各方联合,规范各方面行为的政策体系,保障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实施”。美国设有白宫旅游政策委员会,负责制定国家的旅游发展政策。其他职能通过产业政策和市场引导,行业协会、企业及教育研究机构发挥重要作用。如美国饭店业协会(AH&LA)下属的教育学院(Education Institute)除了提供酒店管理专科、本科学历教育外,还为从一线员工到酒店总经理35个岗位颁发资格认证。获得该证书可申请赴北美、亚洲、欧洲、澳洲和南美洲的大学,通过1~2年的学习,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同时,在美国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获得美国饭店协会对其资历及能力的认证,取得饭店管理领域“高级教育导师”(CHE)专业证书,足见该协会对业界及学界的影响力。
2.培养目标明确
美国的旅游高等教育“采纳广泛的商科视角,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综合素养,目标定位为管理人才”。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学习成为行业领袖”。围绕这一目标,课程设置均围绕管理的角度,重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一体化
美国是世界上实行产学研合作教育最早的国家。康奈尔大学注重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行业的鲜活案例,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通过精心设置的培训专案与教育资源整合,来提高旅游管理的专业水平”。“这种半是学者,半是企业家的人才,对旅游教育的‘产研’结合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加拿大旅游职业教育
(一)概况
能力本位的教育(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CBE)这个模式以加拿大为代表,目前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广。CBE模式是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具体而言:第一步骤,根据社会要求确定开设的专业科目,组织顾问委员会制定职业能力分析表,并且组织委员会每年对能力分析表进行一次检查;第二步骤,根据职业能力分析表制定学习包、建立学习信息资源室;第三步骤,运用已有的资源指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按照每个学习包的指导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第四步骤,学生自我评价,导师考核打分,不及格者再次回到上一步骤重新制订学习计划;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分析表要求完成学习计划考核,并结业、就业。因此,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设计教学方案。
(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CBE人才培养模式以“Competence”(能力)为本,因此根据行业/职业发展需要,以培养学生综合专业技能及职业素养为目标。
2.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方面,根据行业的发展变化及国际发展的现状,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层层分解,制定从事该职业需要具备的能力目标,以能力目标设置课程,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织的课程开发委员会,首先制定课程标准(DACUM表),其次编写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最后考核是否达到这些能力要求。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以公共课、基础课、专业课为主导的课程设置模式,引入职业的实际需求,强调以行业实际需要的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动态调整教学方案。例如,建校于1980年的加拿大旅游学院,包含旅游、观光、酒店管理等专业培训项目。近年来,由于加拿大的探险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探险旅游成为旅游热点,但从事探险旅游的专业人士缺乏,因此,该学院围绕这一市场需求开设探险旅游专业,向学生传授探险旅游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学生提供国内外的实习机会,对考核合格的学生颁发国际行业证书。
CBE模式兼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专科学制根据专业的不同划分为两年制、三年制。加拿大旅游职业教育强调对学生服务意识及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学与实践结合,培养模式根据人才类型不同而多元化。
3.师资队伍
师资方面,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组成。专职教师必须具备大学以上学历,5年以上行业工作经验,并具备教学技能考核结业证书。兼职教师均为具备丰富行业工作经历的业界人士,兼职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80%。专职教师需要不定期回到行业挂职锻炼,保证教学相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CBE模式主要特点
1.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明确
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必然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旅游行业专家在进行专业课程设计时,先综合分析行业发展状态及发展需求,通过职业分析确定培养的重点和目标。
2.教学灵活、管理科学
CBE模式强调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制定职业能力计划表,开发各种长短不一的项目及课程体系,对学员的要求也根据职业种类不同而各异。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学制及学习方式,采用个性化的职业能力定制。但是需要组织顾问委员会参与培养方案的设计,并根据职业需求的变动每年审核、修订方案。有了这样的科学管理体系作为后勤保障,教学方式的灵活多变才能得以实现。
四、德国旅游职业教育
(一)概况
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其前身是大工业时期对技术工人的训练方式及手工业行会制度。1937年,德国统一职业学校的名称,中央政府制订统一的教学计划,规范职业学校的赞助规定和培训基金的管理办法等,确定学生参加职业学校的学习为全国性的业务教育,统一职业教育的教学时间,并以法律形式保障职业学校的培训。1974年,德国政府建立联邦职业培训研究所(即联邦职教所),颁布官方认可的培训职业。形成从学徒培训到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以及在职培训的完整体系。
“双元制”,即职业教育中受训者在企业中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同时又在职业学校接受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理论教育和文化教育,把学校的职业教育训练与企业培训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正式工作前掌握一门技术或某种专业技术。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
“双元制”具体表现为:学习地点包括企业和职业学校,受教育对象包括学生和学徒,师资分为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教学内容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理论教学,考试形式分为实训技能考试和专业知识考试,证书包括考试证书和培训证书,等等。
德国旅游教育课程体系分为职业类、学术类两大块。旅游职业教育涉及职业技能的传播,旅游学术教育涉及学科技能的传播。德国的旅游职业教育已相当完善,根据旅游行业的岗位类别不同,主要包括初级旅游职业培训、服务业职业培训、旅游中介及旅游协会的职业培训、旅游交通职业培训、旅游与酒店服务职业培训几大块。德国旅游教育仍以职业教育为主,带有浓烈的“双元制”特点。
(二)“双元制”模式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双元制”模式是以实践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凸显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除了重视基本从业能力的培养,“双元制”还注重关键职业能力的训练,包括独立计划、实施、控制与评价的能力。
2.课程设置
以职业活动为核心开展教学,采用分段教学、阶梯训练型课程模式。一方面,设置了文化课、专业课及实训课三类课程,突出职业技能学习;另一方面,采取综合设课方式,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知识之间的联系,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平衡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比重。学制上,分为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基础学习阶段为期3~4学期,主要学习基础理论,不涉及专业技能学习,该阶段学习结束举行学位预考(中间考试);主体学习阶段为期4~5学期,完成专业教育和专长教育层面教学,学生可选择不同专业方向,在各专业上可选择用于专业加深的专门化课程(专长教育)。在基础学习阶段,各专业方向开设相同的理论课程,只是到主体学习阶段才分成不同的专业方向,开设课程也才各有侧重。此外,为期2个学期的实习也安排在主体学习阶段,第一个实习学期一般安排在主体学习阶段的第二、第三学期,目的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使学生的技能和能力得以应用和拓宽;第二个实习学期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学生在完成毕业考试后,按要求须做毕业设计,课题一般来源于实践,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方式
“双元制”教学培训模式以职业活动为核心,企业培训为主,职业学校教育为辅,校企结合。按照培训章程,大企业多数拥有自己的培训基地,并配备高水平具有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培训教师。培训教师均通过德国国家统一考试取得相关资质,职业技能娴熟,具有教育学、社会学、劳动法等方面的知识储备。除在工作岗位培训学生外,许多企业都有专门的培训基地,能提供良好的硬件设备,提供全面和多样化的职业培训。在经费、设备投入和师资配备上,企业提供教师工资、实习学生津贴、设备与材料购置费等其他与学习相关费用。
教学功能方面,学校与企业的差异逐渐缩小,学校是终身学习机构,企业是学习型企业。德国的旅游职业培训也趋于专业化和高度完善化。企业会对入职申请者进行为期3年的学徒培训,并让其在初级职业学校或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脱产学习。职业学校教育可以每周1次,也可以根据个人情况进行全职培训,一年后中期考核,考核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若取得高等级的教育资质,可缩短培训期限。学徒经过初级职业教育培训后,工作5~7年便可参加旅游、酒店等职业的高级技工资质考试。通过完整的职业培训,学校与企业相配合,使学员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
4.考核方式(www.xing528.com)
为保证公平、公正、规范,职业教育的考试由独立的行业协会承担。行业协会成立由雇主联合会、工会及职业学校教师三方代表组成的专门考试委员会,制定或组织考试考核。
(三)“双元制”模式的主要特点
1.政府支持及法律体系的保障
德国“双元制”模式的推广得益于联邦政府的大力支持。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德国政府先后颁布了系列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并设立了包括立法、司法、行政和社会监督在内的职业教育监督体系,以法律的形式规范职业教育的运行及管理,保障德国职业教育的健康、良性发展。
此外,1969年颁布的《职业教育法》,对入职前和入职后培训、培训企业与受训者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培训机构与人员资质、监督与考核、组织管理及研究等做出明确规定,随后又相继出台《企业基本法》《培训员资格条例》《职业教育促进法》《实训教师资格条例》等系列法律法规。使得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制、办学条件、经费来源、教师资质、考核办法、管理及监督等方面得到明确的界定。如此完善的法律体系也为“双元制”模式的广泛推广提供法律保障。
2.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贯通
由于德国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德国教育体制的一大特点为,通识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的互通,二者之间可以灵活转换。具体为,基础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在任一阶段转入职业教育学校学习;同时,学生在职业教育培训后,经过一段时间的文化课学习,可以申请进入高等院校接受学术性的专业学习。
3.校企结合,企业发挥主体作用
校企合作,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充分调动企业参与办学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校根据各州教学计划开展理论课程教学,企业根据联邦培训规章制度开展实践课程培训。“双元制”是校企双赢的职业教育模式,企业通过参与职业教育可以获得高质量的、稳定的技术人员资源,加之法律法规的规范要求,企业愿意支持并实施“双元制”教学模式。
4.以市场及行业需求为依托,提供就业指导
“双元制”模式凸显出政府的宏观调控及管理,也凸显出企业、学校及行业协会的联动效应。由于教育体制与就业体制紧密衔接,市场需求及行业动态能实时体现在职业培训中,因此,培训与就业挂钩。同时,政府每年更新“国家承认的职业培训”名录,组建“职业资格早期检测系统”,重视职业咨询和指导,为职业资格标准的确定和就业方向提供信息指导。
五、澳大利亚旅游职业教育
(一)概况
20世纪40年代中期,澳大利亚政府开始重视旅游业的发展,面对庞大的旅游人才需求,高等院校逐渐开设旅游、酒店相关专业。澳大利亚旅游教育由职业教育发展而来,将旅游职业教育从高中层次经本科学历延伸至研究生层次,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两个不同教育类型之间建立了教育和谐与教育平等的互通互认机制。
澳大利亚旅游职业教育是以终身学习理念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式,即技术与继续教育模式(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 TAFE)。TAFE能提供多级证书,一般分为6级:初级证书、操作技能证书、技术证书、高级技术证书、文凭证书、高级文凭证书,其中1~4级证书要求达到本专业领域中特定岗位较强的动手能力;而5~6级文凭证书则要求在上述能力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技术分析、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同等级的证书,是通过学分制逐步积累完成的。一般要找到合适的工作,至少需要拿到3级证书。这种全国统一的资格证书体系不仅使学员所受的教育质量得到保证,同时,也使TAFE的办学更加合理、规范。
(二)TAFE模式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TAFE模式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其理念基础是终身学习。TAFE模式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目标,既注重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注重学生各种综合能力的培养。
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旅游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证书制度为依据,具体内容和安排由企业、专业团体、学院和教育部门联合制订,并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情况不断修订。课程类别包括基础课、核心课和选修课。其中,基础课、核心课全是关于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课程,每门课程的考核都以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证书制度为依据,最终根据考核结果授予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TAFE教育围绕能力培养和就业导向,课程设置上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重实务”的特点。例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经济类基础课程之外,还要学习三个关联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旅游接待、营销学两个专业及选修一个商科专业的课程。在理论学习之外,学生还要接受实务培训,同时进行不低于250小时的行业实践。这种培养方式使学生具备旅游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扎实基础和行业经验,同时掌握了管理及沟通技巧。
3.“双师型”师资队伍
由于TAFE学院主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蓝领”,即技术工人,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也较高,不单具有理论知识,同时更要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文化理论课教师要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并受过一年师范训练;实践课教师必须要在本行业工作5年以上,且受过师范训练;要取得TAFE学院的专职教师,还至少有3年实践经验,以保持其能及时了解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整个TAFE学院的教师队伍中,兼职教师的比例较大,约占教师总数的2/3。因此,学院一般不会直接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这些硬性规定使得学院中的年轻教师较少,大多数教师年龄在35岁以上。此外,教师还应具有人际沟通能力及基本教学技能。TAFE学院的一个理念就是“只有教师具备了工作能力,才会教给学生工作能力”。
TAFE学院特别注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有的受聘教师还要到教育学院接受1~2年的进修,获得教师资格证书。为激励教师自我完善,在教师的聘任上,TAFE学院一般采用合同制,需要定期考核,而不是采用终身制。TAFE学院与企业联合倡导教师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双向互动。TAFE要求在职教育者定期去企业进行技术实践,从而确保学院教师的教学不脱离企业实际,每年任课教师会按惯例回到行业工作2周,而企业则吸纳教师成为行业协会会员。同时,学校邀请业内人士担任兼职教师,组建顾问委员会,指导案例开发及实务操作。
4.培养方式
TAFE教育是技术与继续教育,对生源没有年龄限制,并鼓励学员不断学习,建立了“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循环式终身教育体系。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建立国家职业资格构架,规范就业市场,规定技能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必须持有职业证书才能就业,旅游专业学生只有取得TAFE证书才能从事旅游相关专业的技术性工作,证书成为就业的必备条件,以国际认证制度的建立来实现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化。
(三)TAFE模式主要特点
1.“立交桥”式的教育通道
澳大利亚的旅游人才培养,既重视学历教育,又重视职业教育。大学和TAFE学院相同课程的成绩互相认可,大学的学生如果想获得专业技能证书,也可进入TAFE学院学习专业技能,TAFE学院的学生凭学习成绩也可考入大学。很多修读TAFE学院课程毕业的学员可以根据TAFE学院与大学的课程衔接与学分互换协议,获得学历资格的认可,直接升入大学的相关专业学习,并可免修一些科目。免修程度则根据该TAFE课程本身的程度以及与该大学课程的相关性而定。澳大利亚的大学课程包括文凭课程及学士学位课程,文凭课程也可在TAFE学院修读。TAFE提供的文凭可以与大学学分转换。澳洲的教育是终身制,而教育终身制最大的特色就是TAFE,澳洲的教育体制允许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相互转化。通过不同种类和层次课程的相互关联和学分互认,基本形成了互相连接的教育通道和就业渠道,使职业教育不仅是国家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内容。
图4-1 澳大利亚TAFE职教体系与高等教育的贯通
2.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细分
澳大利亚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专业细分。澳大利亚不单独开设旅游或酒店管理专业,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将旅游酒店管理专业细分为旅游管理、酒店管理、休闲管理、会展管理等细分专业。专业细分不仅可以保证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具体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专业技能,明确就业方向。
3.建立健全的职业资格体系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建立并健全了职业资格体系,使得TAFE模式能够成为世界旅游职业教育的典范,通过建立国际认证制度来促进旅游从业人员的职业化过程,并明确规定技能要求高的岗位必须具备职业证书,旅游与酒店相关专业的学生必须获得TAFE证书后才能从事旅游或酒店行业的技术岗位。
六、英国旅游职业教育
(一)概况
英国产学合作教育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桑德兰特技术学院(Sundland Technical College)在工程和船舶及建筑系中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所谓“三明治”模式,指在正规学习学期里安排工作学期。在工作学期中,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报酬。1991年,英国政府发表《21世纪教育与培训》白皮书,指出要在16~19岁的青年中推广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脱离企业实践的弊端。
学徒制,是指在专业的从业者指导下,通过实践学习向下一代传承专业经验和技能的最有效的方法。从学校层面看,现代学徒制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工学结合为核心,通过顶岗实习和订单培养等方式培养学生(学徒)岗位实践能力与基本理论知识,被认为是“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的典型模式,也是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最佳形式”。
(二)现代学徒制的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英国现代学徒制是以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为目标,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和相关管理知识。
2.课程设置
英国现代学徒制加大了课程开发的力度,形成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课程体系,包括三大板块的课程。
(1)关键技能课程。英国政府于1998年在《走向成功的资格》中指出:关键技能支持个人职业生涯的转变和过渡。英国工业联盟、教育与就业部以及资格与课程署共同认可了六种关键技能:交流、数字运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自我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中前三种技能属于主要的或“硬的”关键技能,通常强制性地应用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中;后三种属于更广泛或“软的”关键技能,几乎包含在所有的现代学徒制和国家培训计划中。
(2)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课程(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NVQ)。NVQ体系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导向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家职业资格的标准从低到高划分为5个等级,逐级递进,形成一个从低到高的完整的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每个等级规定了该等级实际工作岗位相对应的知识、技能和实际工作中拥有的责任、权利范围、行为规范要求。每个等级由若干能力单元组成,每个能力单元分为若干要素,要素、单元、等级标准逐次组合,形成NVQ课程体系。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等级相对应。
(3)技术证书课程。技术证书是评价具体的职业知识和理解力的证书,为国家职业资格的获得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解力。学习与技能委员会和课程与资格局负责开发。技术资格将与高等教育的基础学位相衔接。在职业教育系列中实行双证书,即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制度。
英国现代学徒制涵盖了休闲及旅游领域,涉及的具体行业包括:活动领导力、空乘、培训、运动与健身、休闲管理、休闲运营、户外项目、体育开发、旅行服务等。
课程设置为模块式教学,分三年进行。概况而言,第一年主干课程包括旅游与旅游业介绍、旅游研究技巧、旅游财务与旅游经济等;选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与旅游等。第二年主干课程包括旅游市场、旅游现象分析、旅游研究方法、旅游人力资源管理、旅游服务法律法规等;选修课程包括旅游电子商务、旅游公共关系等。第三年主干课程包括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心理学、旅游规划与发展;选修课程包括特殊事件管理、遗产管理等。同时,将国家认可的职业资格证书纳入学校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
3.培养方式
院校与旅游企业或酒店行业都保持紧密联系,工学交替的实践部分由企业安排。与德国类似,英国也建立了合作式学徒培训的社会监督和保障体系,即工业训练协会,为学员提供标准化的职业课程培训基地,提供实践的具体岗位,并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助,对培训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将实践学分纳入终极审核体系。
学制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的工学交替制指在学院学习和在企业工作的年限都较长。有4年制的课程,前两年在学校学习,第3年在企业工作,第4年又回到学院学习、考试,取得证书,即“2+1+1;有5年制课程,第1年在企业工作,第二、三、四年在学院学习,第5年又回到企业,即“1+3+1。短期的工读交替制更为常见,通常为6个月。工读交替制的学生也分为两类:以企业为依托的和以学院为依托的。以企业为依托的学生,无论是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院学习,都由企业付给薪金。以学院为依托的学生,在学院学习期间由学院提供资助,在企业时领取企业付给的工资。企业的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获取更高的职业资格,改善其职业前程;学院的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因而有可能在择业中处于优势。
4.师资配备
产学合作的职业教育模式,必然要求教师梯队的多样性,包括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从业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必须具有行业实际工作经验。
(三)现代学徒制特点
1.根据学生实际需求,学制灵活多样
2年制的全日制高级专业证书课程类似我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对入学的新生要求低于3年制的学位学生。全日制3年制包括“三明治”学制,其毕业生可获得学士学位,相当于英国的大学毕业生。既招收一般中学毕业生,又招收在职人员;既担负职前教育,又承担职后进修培训的继续教育;有全日制、半日制,也有夜间制,函授制。而且可以提供多级水平的课程,毕业生能获得不同的学历资格。
2.职业资格等级与学历等级对应
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National Vocation Qualification)标准体系,将全国职业资格证书由低到高划分为5级。第一和第二级相当于普通初中教育的毕业证书,第三级相当于普通高中教育毕业证书,第四级相当于大专和大学本科教育的毕业证书,第五级相当于研究生教育的毕业证书。由于职业资格等级与学历等级相对应,使得职业资格培训被社会广泛认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职业发展道路或学历发展道路。同时,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获得三级证书者可直接升入大学学习,另外还开设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研究生课程。
3.政府及行业协会大力支持
为了促使企业参与教育,英国政府通过立法,确保在继续教育的学校和公立中学的管委会有企业主代表。1989年政府宣布成立培训与企业协会,目的在于让企业在当地组织中起主导作用,赋予它们培训青年的重任。从而,使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得到协调的发展。一方面,企业根据行业发展需求介入院校的教学方法及培养方式的改革,培养企业需要的职业人才;另一方面,院校根据行业需求调整教学方法,掌握行业及就业市场的动向及信息,使职业教育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4.校企合作广泛
企业广泛参与职业教育,包括:企业主在一些教育基金会等关键机构中任职,直接参与学校领导团队的活动,参与制定职业资格标准,参与对学校的评估,提供多方面的资助,与学校建立合作办学制度,提供实训设备、场地。例如,1983年开始实行“青年培训项目”,该项目重点是让青年在工作中得到实际锻炼,也使雇主关心教育,并和学校一起承担培育下一代的责任。类似的项目还有“技术职业教育计划”及“教育—企业伙伴计划”等。
同时,学校根据社会及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并严格按照企业或行业协会制定的标准进行教学;把职业知识纳入到学校课程,开设“工作经验课程”,最大限度地实现校企紧密合作。例如,1988年起开展的“共训工程”以企业方为主,企业要协助学校贯彻教学大纲,提高师生对行业和企业的了解,为学生实习项目提供专家咨询,提供贯彻教学大纲所需的物质资源;为学生提供业余或暑假打工机会,有计划地组织企业参观活动,以提高学生对行业的了解,增加社会实践经验。
七、日本旅游职业教育
(一)概况
日本最初的旅游教育为中等职业教育,以民办旅游教育为主,旅游课程注重技能培养,不强调理论。1935年创立的日本最早旅游饭店——东京YMCA国际饭店专科学校,只开设少量旅游课程。1967年,日本立教大学在社会学部正式设立旅游学科,成为日本最早的四年制本科旅游教育机构,也标志着日本旅游教育从注重实践操作的应用型教育转为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的旅游教育。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开始,日本的旅游业大发展,受当时《度假区法》的影响,设立旅游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2003年7月《观光立国行动计划》出台后,日本全面实施观光立国战略,旅游教育也进入全新发展时期,强调产学研合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在政府的高度重视及推动下,日本的旅游教育形成从职高到研究生的完整教学体系。
(二)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内容
1.培养目标
与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类似,日本的产学研一体化模式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和背景,以培养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同时,相较于欧美各国,日本的旅游业发展起步较晚,因此在旅游教育上注重走国际化道路,在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与国际接轨,将培养旅游业发展所需的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具备国际视野的人才为目标。
2.课程设置
为了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日本的旅游职业教育体系由短期大学、专修学校、高等专门教育、企业教育等多样化教育机构组成。学科设置及课程设置上由于旅游教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内容交叉丰富,因此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开设旅游专业的大学必须宽口径地设置学科,以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还要求大学生必须学习相关基础文化知识才能进入旅游专业学习。根据培养对象不同,各校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上也不尽相同,也是各个学校特色所在。例如,JTB(日本交通社)旅游专科学校的旅游课程中,导游方向除必修课外,选修课为导游业务、导游英语(1和2)、差异文化沟通、旅游行程管理等;旅游规划方向除了必修课外,选修课为国内旅游资源(2和3)、差异文化沟通、旅游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由于文部科学省的严格要求,日本旅游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国际旅游文化、国际旅游产业合作,还包括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与地区经济振兴等。
3.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上注重产学研结合。日本的产业界和教育界互相配合、紧密合作。业界为了获得企业所需要的科研成果和科技人才,通过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支持学校开展科研。同时,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学校会根据行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企业所需的人才,并与企业开展科研合作,企业邀请学界教授组建顾问团队,对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
4.师资配备
旅游职业院校的师资需要职业资格及行业经验,同时注重教师的继续教育。全职教师除了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外,还需要获得职业教育许可证,每年接受任职考评。同时,要求每位任课教师参加校内外进修,更新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日本的旅游院校还会根据课程体系优化师资结构,吸纳业界的优秀专业人士从事一定的教学活动。
(三)日本旅游职业教育的特点
1.政府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旅游教育的发展
日本政府的支持促进旅游教育的发展。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职业人才,自2000年以来,日本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最典型的是2003年7月颁布的《观光立国行动计划》,全面实施“观光立国”战略,强调要培养高素质旅游人才、大力发展高水准的旅游教育,后又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旅游法规作为支撑体系,保证日本旅游高等教育的质量,避免走外延式发展道路,引导日本高等旅游教育循序渐进地发展。
2.注重国际合作,走国际化办学道路
由于日本旅游教育发展起步晚于欧美国家,日本的旅游教育注重走国际化道路,借鉴欧美各国的优质经验。在旅游人才培养目标上与国际接轨,将培养旅游业内素质高、专业知识扎实的国际化人才作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体现教育的国际化,为学生提供海外游学及海外实习的机会,并纳入教学学分。此外,突破教育在空间上的国别限制,开展联合办学等国际项目,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学习平台。
3.企业培训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
日本旅游企业重视员工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力。经过学校系统的学习,毕业生已具备一定的综合职业素质,但由于企业具体业务的差异,仍需要了解企业的具体业务及工作要求。日本企业将院校教育视为企业招聘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更重视企业内训,企业大多设有人力资源培训部,为新聘用的员工组织内部培训。例如,日本最大的旅游公司日本交通公社(JTB)有专门培训内部员工的旅游大学。学校教育与企业内部培训相辅相成,企业内部培训成为院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共同为培养日本旅游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八、国外典型旅游职业教育体系的比较分析
通过对瑞士、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旅游职业教育体系的资料梳理,可以较为清楚地了解旅游教育发展的历程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因国情不同,各国在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及方针上也各异。现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方式及模式特点几个方面进行总结(见表4-1),以期对我国旅游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表4-1 国外旅游职业教育体系分析表
从表4-1可以看出,虽然各国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的道路不同,在旅游人才培养方式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在师资团队、课程设置及培养方式方面仍有许多相似之处。具体而言,师资团队方面,都强调配备“双师型”教师梯队,并重视教师的知识更新及行业经验;模式特点方面,强调政府及行业协会的引导作用,突出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重视与行业的紧密合作,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道路。以上这些国家在旅游职业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因其鲜明的特点和辨识度,成为旅游职业教育的典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