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全日制旅游教育的总体情况

我国全日制旅游教育的总体情况

时间:2023-10-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我国旅游院校概况(一)总体情况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共计2236所,其中高等院校1097所,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

我国全日制旅游教育的总体情况

一、我国旅游院校概况

(一)总体情况

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旅游院校(包括完全的旅游院校和设旅游相关院系或旅游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2236所,其中高等院校1097所,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旅游高等院校数量超过50所的有江苏、广东、四川、河南、安徽、山东、湖北、浙江、湖南等9个省份;旅游中等职业学校数量超过100所的有四川、广东和云南等3个省份。

(二)在校生情况

2012年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相关专业在校生共计107.34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为57.62万人,比上年减少3.93%;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为49.72万人,比上年增加2.85%。

从全国普通高等旅游院校不同专业在校生人数分布来看(图2-1),旅游管理专业在校生数为31.9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55.41%,其中研究生4143人,占1.30%,本科生13.43万人,占42.06%,专科生18.08万人,占56.64%;旅游外语专业在校生数为4.95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8.59%,其中研究生525人,占1.06%,本科生1.27万人,占25.70%,专科生3.63万人,占73.24%;其他专业在校生数为20.75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6%,其中研究生1093人,占0.53%,本科生6.75万人,占32.56%,专科生13.88万人,占66.89%。

全国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中,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校生数为14.9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0.03%;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专业在校生数为12.1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24.38%;烹饪专业在校生数为7.50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5.08%;其他专业在校生数为15.17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0.51%。

图2-1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旅游院校各专业和学历在校生数占比

从不同培养层次在校生人数分布来看,全国普通高等旅游院校研究生在校生数为5761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00%,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占71.90%,旅游外语专业占9.13%,其他专业占18.97%;本科生在校生数为21.46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7.23%,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占62.59%,旅游外语专业占5.93%,其他专业占31.48%;专科生在校生数为35.59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61.77%,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占50.82%,旅游外语专业占10.18%,其他专业占39.00%。

图2-2 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旅游院校各学历和专业在校学生数占比

(三)毕业生情况

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相关专业毕业生总数为32.51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毕业生数为16.23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9.92%,比上年旅游高等院校毕业生数略有增加;旅游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为16.28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0.08%,比上年旅游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略有增加。

从全国旅游高等院校不同专业毕业生人数来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数为9.26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57.11%,其中研究生2452人,占2.65%,本科生3.38万人,占36.50%,专科生5.63万人,占60.80%;旅游外语专业毕业生数为1.96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2.08%,其中研究生281人,占1.43%,本科生4152人,占21.14%,专科生1.52万人,占77.43%;其他专业毕业生数为5.00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0.81%,其中研究生296人,占0.59%,本科生1.59万人,占31.73%,专科生3.39万人,占67.72%。

从全国旅游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来看,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数为5.15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1.63%;旅行社服务与管理专业毕业生数为4.15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5.47%;烹饪专业毕业生数为2.49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5.26%;其他专业毕业生数为4.50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7.64%。

从不同培养层次在校生人数来看(图2-3),全国旅游高等院校研究生毕业生数为302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1.87%,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占80.95%,旅游外语专业占9.28%,其他专业占9.77%;本科生毕业生数为5.38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3.17%,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占62.76%,旅游外语专业占7.72%,其他专业占29.52%;专科生毕业生数为10.54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64.96%,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占53.42%,旅游外语专业占14.42%,其他专业占32.16%。

图2-3 2012年全国旅游高等院校各学历和专业毕业生数占比

(四)招生情况

2012年全国旅游院校、旅游相关专业招生总数为38.34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招生数为18.53万人,占招生总数的48.33%,比上年旅游高等院校招生数减少2.47%;旅游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为19.81万人,占招生总数的51.67%,比上年旅游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增加6.40%。

(五)师资情况

2012年,全国旅游院校专职教师总数为4.44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专职教师数为2.47万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专职教师数为1.97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数为1万多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近8000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2700余人。

二、研究生教育概况

(一)发展现状

自1990年浙江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设立我国第一个旅游经济(现为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以来,我国旅游研究生教育已历经20多年的发展(港澳台地区除外,下同)。从学位类别来看,我国旅游研究生教育可分为学术型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从培养层次看,可分为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前者包括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从发展阶段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21世纪前十年,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同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10年以后至现在,即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三者共同发展阶段。

1.旅游管理专业(方向)硕士研究生招生单位情况

1990年,浙江大学旅游管理学院设立了我国第一个旅游经济(现为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之后,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发展较为迅速(图2-4、图2-5)。1996年,我国有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权限的院校14所,1997年为19所,2001年有33所,2005年发展到75所,2010年达113所,2011年底又增加了38所,达到1 51所。其中,北京市、上海市和辽宁省各10所,湖北、陕西两省各8所,山东、河南、广东和四川四省各7所,江苏、云南两省各6所,天津、重庆两市和河北、湖南、江西、黑龙江四省各有5所,浙江、安徽、甘肃三省和广西、新疆两个自治区各4所,福建省、内蒙古自治区各3所,山西、吉林、贵州和青海四省各2所,海南省1所。与2010年相比,各个省份都有所增加,原来没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的省份如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也榜上有名。

图2-4 历年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权限的院校数量

图2-5 2011年各省市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点的院校数量

2010年初,旅游管理硕士(MTA)被列入当年的《新增设金融硕士等19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根据《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我国首批拥有2011年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正式招生权限的单位有56所。通过对2012年具有招收MTA权限的高校与其招收学术型硕士生的数量对比可发现,学术型硕士生招生数量有下降趋势,并且MTA招收的专业硕士生数量往往多于学术型硕士生的数量。

2.旅游管理专业(或与旅游相关方向)博士研究生招生单位情况

中山大学旅游学院2000年开始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生,是我国招收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生最早的学校之一。通过查询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博士专业目录,结合2012年各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得知,截至2012年,我国有旅游教育博士点的高校(院所)为41所(含旅游管理专业博士点和“旅游相关研究方向”博士点的单位,分布在47个院系,与2011年相比有所变化)。其中,北京市6所,上海市、陕西省各4所,辽宁省、四川省和湖北省各3所,拥有2所的有天津市、云南省、江苏省、福建省、湖南省和广东省;拥有1所的有河北省、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甘肃省和重庆市(图2-6)。

图2-6 2012年各省市招收旅游教育博士点的高校(院所)数量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学位〔2011〕11号)和2011年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通过归纳可知,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相关方向)博士招生院所中,涉及管理学、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在一级学科“工商管理”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在二级学科“旅游管理”“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管理”中设有与旅游相关研究方向的高校(院、所)有25所;在一级学科“地理学”和“地质学”中,在二级学科“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生态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中设有与旅游相关研究方向的高校有12所;在一级学科“风景园林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中,在二级学科“环境科学”“资源产业经济”和“工程经济与管理”中设有旅游相关研究方向的高校有4所;在一级学科“林学”中,在二级学科“森林经理学”和“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中设有旅游相关研究方向的高校有2所;在一级学科“应用经济学”中,在二级学科“产业经济学”中设有旅游相关研究方向的高校有1所。

(二)师资情况

通过查询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http://yz.chsi.com.cn/zsml/query Action.do)以及部分高校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得知,截至2011底,我国有151所高校(院所)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硕士招生权限。根据2012年硕士专业招生目录以及各院校公布的硕士导师名单可知,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约1200位硕士研究生导师,约90位博士生导师。

与上年相比,硕士研究生导师数量有所增多,博士研究生导师数量却有所减少。研究生导师的学科背景广泛,主要分布在地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生态学历史学文学建筑学、地质学等领域。导师队伍中已有许多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国家级教学名师”,有入选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第一、二层次人选”者,有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者,有“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有“全国高校百佳青年教师”等。

(三)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1.培养目标

本课题组从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编写的《中国旅游教育年度报告(2012)》中,选取10所“985”高校、10所“211”高校和10所省(市)属重点高校作为样本,通过比较分析30所高校旅游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将我国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大致概括为,培养具有坚实的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理论,掌握系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知识,能胜任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或者进入旅游研究部门或高等院校从事旅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人才。

2.培养方式

学术型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包括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学生自学和自我研究以及参加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进行,采取指导教师负责制和导师组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课堂教学以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为原则。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研究生在掌握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更多的实际工作的技能;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培养研究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提高研究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创新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度,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各培养单位可聘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在实践领域内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培养工作。培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我国还处在由试点到面上推广的初级阶段,为了迅速提高教学水平和相应的社会效益,就要相应的建立多种形式的研究生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还要有效地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改革和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采取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既重视课程学习,又要突出科研的重要性;在拓宽基础、加深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前沿的基础上,掌握开拓性、创造性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并树立严谨的科学研究风格。博士生的培养采取导师负责和博士生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个性化培养。博士生导师应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结合博士生的知识基础和特长,在博士生入学一个月内制订出博士生的个人培养计划,该计划应对博士生的研究方向、课程学习、学位论文和实践环节等要求和进度做出具体规定,并且本着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原则,根据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制定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目录,以期其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拓宽知识面,提高理论水平。

(四)专业设置和教材建设

1.专业设置

目前,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从硕士研究生层面看,不管是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还是旅游管理硕士(MTA)都只设置一个“旅游管理”专业。前者研究方向设置过多过细,随意性大;后者一般都不分研究方向。而从2012年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或旅游相关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看,所涉及的一级学科有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地理学、地质学、风景园林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林学、应用经济学等,二级学科有旅游管理、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第四纪地质学、环境科学、资源产业经济、工程经济与管理、森林经理学、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和产业经济学等。一些高校院系的专业开设的旅游研究方向体现了这些高校院系的特色,如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的森林经理学专业开设生态旅游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学专业开设风景旅游规划设计与理论研究方向、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在产业经济学专业中开设服务贸易国际旅游经济研究方向、上海师范大学在环境科学专业中开设可持续旅游与环境管理研究方向、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人文地理学专业开设旅游地理与旅游规划研究方向、安徽师范大学在人文地理学专业开设旅游地理研究方向、华侨大学在旅游管理专业开设旅游与宗教文化研究方向(侧重体现泉州宗教文化氛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的生态地质学专业开设生态旅游与景观地质学研究方向、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专业开设旅游地质与地质遗迹研究方向、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第四纪地质学(二级学科)开设地质旅游资源研究方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在森林游憩与公园管理专业开设森林游憩研究方向等,都极具学科特色。

2.教材建设

我国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建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进经典教材,主要是管理学、市场营销、研究方法与经济学方面的教材,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原理》、《社会研究方法》、《经济学方法新论》以及《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著作,这与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研究生培养目标相关;另一个是自编教材,主要是由研究生导师编著的教材。

目前,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呈现出了繁荣之势。从教材的系列与品种看,由原来的一个系列几十个品种发展并细化到若干系列上百个品种;从参与教材出版的出版社数量看,也由原来的两三家发展到近百家,并出现了一些出版旅游教材的知名出版社,如中国旅游出版社、旅游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云南大学出版社、四川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等。

(五)问题分析

1.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教育布点过多且不尽合理

从我国151所具有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招生单位布点看,东部地区有68所,相比上年增加了15所;中部地区有38所,相比上年增加了6所;西部地区有45所,相比上年增加了17所。三大地区中,西部地区高校旅游管理硕士点增长最快,增长率高达61%。

从我国56所具有招收旅游管理硕士(MTA)权限的招生单位布点看,东部地区有24所,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有16所;东部地区高校所占比例达42%,中部和西部高校所占比例各为29%。

从41所具有博士点招生权限的高校(院所)布点来看,东部地区24所,中部地区6所,西部地区11所,东部地区高校所占比例高达59%。

可以看出,我国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资源布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布点过多,分布不均,后果是导致国家和地方政府每年有限的教育投资分散,形成重复投资,严重束缚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并且,这些院校主要分布在发达省份(市)和东部沿海,呈现向一些旅游业发达的城市聚集的趋势。

2.旅游管理硕士(MTA)师资队伍缺乏且能力结构不合理

根据MTA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说明,在旅游管理硕士核心课程和重要必修课程的任课教师中,具有旅游研究经验或管理实践经验者所占的比例应不低于80%,同时必须聘任来自行业领域、有硕士或以上学位或具备同等学力的资深管理者担任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40%,由这两者形成双师型的师资队伍。目前,从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2年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公布的内容来看,我国旅游教育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就是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的指导教师。不可否认,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教师科研能力强,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指导教师的旅游企业管理经验缺乏、实践能力有所欠缺。在这种情况下,旅游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能否达到就很成问题。

3.旅游研究生教育研究方向设置随意性大,缺少科学论证

目前,我国有151所可以招收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高等院校,但从各个院校开设的研究方向看,研究方向过多过细,随意性较大。粗略估算,我国这151所高校总共为旅游管理专业设置了五百多个研究方向,这还不包括一些高校没有设置研究方向(其文字表述为“不区分研究方向”)。有些院校的研究方向设置体现了地域特色或专业特色,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开设的会展与旅游营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开设的旅游产业与休闲经济,南开大学开设的旅游地产与度假村管理、港口与邮轮旅游管理,沈阳师范大学开设的文化遗产旅游,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旅游教育等,但绝大部分高校为旅游管理专业设置的研究方向实际上是一样的,只在名称上通过增减文字相互区别,有些随意。

4.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产生偏差

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研究、教育和社会公共领域,培养高校师资、理论研究人才、社会与环境管理等宏观管理人才以及部分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但在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因为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办学条件、师资结构等原因,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达到培养目标要求尚且待观望。据调查,目前毕业生主要就业意向,一是教育单位,包括一般的二本院校(如今也越来越难进)、独立学院和职业学院;二是旅游规划(策划)公司;三是其他公司;四是考博。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许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前景并不乐观,许多毕业生难以与工商管理硕士、市场营销专业硕士进行职场竞争。毕业生就业难恐怕与我国培养目标单一即主要侧重于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有关。目前旅游专业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已面临萎缩现状,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目标存在问题。

三、本科生教育概况

(一)发展现状

2013年全国共有521所高校开设了旅游管理学科大类,包括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会展经济与管理等在内的四个本科专业,其中120所为独立学院。这一数据比2012年做同一主题的研究时多出81所,说明我国旅游本科教育仍保持着发展壮大的趋势。

全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均开设有旅游本科专业,并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分布上呈现出中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的特点。相对于2012年的数据,湖南、湖北、河南等中部地区的旅游本科教育发展迅速。

在521所开设旅游本科专业的高校中,有480所为地方所属院校,占到了92%;教育部直属的有31所,占到6%;其他中央部委所属的有10所,占到2%,其中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所属6所,国务院侨务办公室2所,交通部所属1所,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所属1所。相对于2012年数据,地方所属院校的数量明显增多。上述521所院校分属于综合、师范、语言财经、工科等11个院校类型,其中综合类、师范类、工科类院校最多,分别为174所、113所、97所,比例分别占到34%、22%、19%。其中有55所属于“211工程”院校,17所属于“985工程”院校。

本课题组选取2013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星级酒店分布情况、接待旅客情况以及旅游收入情况,对照分析旅游本科教育在各地的分布情况。具体数据见表2-t。

表2-1 我国各地旅游院校与旅游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国家旅游局,2013年第一季度全国星级酒店统计公报。

数据显示,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在各地区的规模分布与该地区旅游接待任务的规模分布大体一致,仅有个别省(直辖市、自治区)在几组数据的排名中位置有显著变化。

(二)师资情况

《中国旅游本科教育年度报告(2014)》课题组通过对293所高校的旅游本科相关教师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数据处理后发现,旅游本科教育师资中,拥有硕士学位者的比例为57.08%、拥有博士学位者的比例为23.87%;具有中级职称者的比例为31.85%、副高及以上职称者的比例为38.01%。为大致显示各地区旅游教育领域内领衔人物的分布,课题组通过对中国旅游专家资料库(http://www.ctaweb.org/)进行了整理。数据显示,资料库所包含的旅游专家共104位,其中在高等院校承担教学与科研的有82位,在旅游相关科研或行政单位任职的有21位,境外高校教师1位。属于本课题研究对象的82位专家的基本情况如图2-7、图2-8、图2-9所示。

图2-7 中国旅游专家资料库里的专家基本情况

图2-8 中国旅游专家资料库里的专家年龄分布

图2-9 中国旅游专家资料库里的专家地区分布

数据显示,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师资状况良好,但也普遍存在着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学历层次结构还不够合理,高学历群体的比例还比较低;地区分布还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及一些旅游发达地区高校的教师队伍质量与当地旅游发展需求还有距离;“双师型”教师或者有行业背景的教师普遍比较缺乏,这一问题在有些地区还比较严重;在很多情况下,旅游教育还停留在研讨甚至是说教的层面;旅游教育领域的领军人物队伍还不够庞大,有些专家型教育者还身兼繁重的行政职务。以上问题的存在,给旅游本科教育带来了需要解决的诸多课题。

(三)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1.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了细化教学步骤,明确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它要紧紧联系社会需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培养目标事关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是每个专业都必须明确和重视的议题。本课题组共收集到了旅游本科专业的515条培养目标的相关表述,通过分析,这其中明确提到要培养应用型、研究型(科研型)、复合型人才的分别为260条、2条、115条,分别占总数的50.49%、0.4%、22.3%。此数据凸显了旅游本科教育重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趋势,也符合旅游相关专业实践性较强的行业特点。

在各项培养目标的表述中,明确提到创新(包括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国际(包括国际化、国际视野等)、行政(包括行政管理、旅游行政等)、管理人才或能力、服务意识或能力、企业管理、专门人才或专业人才、高级专门或专业人才、研究能力等关键词的频率分别为162次、101次、407次、96次、19次、33次、280次、172次、5次。这大致反映了我国旅游本科教育院校所持的培养理念以及对所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大致要求。

培养目标是一个专业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结点,是引导教育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的导向性规定。通过对收集到的515条培养目标的整合分析,课题组认为目前的培养目标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表述模糊,如相当数量的专业将培养目标表述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到底何谓“复合型”却往往没有做进一步的细化;二是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均衡,旅游行业需要各类相关人才,既需要旅游行政相关人才,更需要大量的基层服务人员,在搜集到的所有关于培养目标的表述中,“行政”一词的出现频率最高,关于行政的表述多为“培养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或其他相关的内容,这种导向容易让学生出现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情况,不利于服务人才的培养;三是人才培养的层次性问题较为明显,大多数高校更为强调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忽略了服务意识的强化,诚然,培养目标中过多出现“服务人才”“服务能力”“服务意识”等词汇不利于吸引学生,但作为第三产业,旅游人才的服务性是客观的,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和能力是必需的,旅游管理相关专业培养更多优质服务人员的角色也是不可回避的。

2.培养方式

大多数学校重视课程体系的设计,80%以上的学校能够开展校企合作,与合作企事业单位共同研讨制订专业教学计划,共同培养学生。

同时,就本科院校而言,操作实训实验教学环节仍然是旅游本科教育的弱项,据调查,操作实训课程占总课程量的比重超过20%的不足一半,这与旅游教育学科化、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有关。

(四)专业设置与教材建设

目前,本科层次的旅游专业有四类:一是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类学科下的旅游管理专业;二是教育学门类职业技术教育类学科下的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三是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类学科下的酒店管理专业;四是管理学门类公共管理类学科下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从旅游专业支撑学科来看,54.46%的旅游类本科教育的主要支撑学科是管理学(工商管理),另有24.75%的主要支撑学科为地理学,10%的主要支撑学科为历史学,也有少数高校以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农学、外语、人文为主要支撑学科。

从教材使用情况来看,使用自编教材或讲义不足总教学资料30%的高校占78.22%,使用电子网络(影像视听)教材不足总教学资料20%的高校占62.38%。这些数据表明,在自编教材和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大多数高校引进经典教材,涉及经济学、管理学、旅游学原理等旅游管理专业相关课程。

(五)存在问题

1.旅游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不明确,实践环节训练相当薄弱

目前的旅游本科教育沿袭了传统本科教育的特点,更加注重理论,忽视实践环节的训练,毕业生就业空间和发展潜力较小。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市场、行业需求错位,亟须调整方向,准确定位。

2.师资队伍,尤其高水平、双师型师资缺乏

师生比是指某特定教育层次在指定年份中的学生人数与同年在同一教育层次工作的教师人数之比,从课题组调查的情况来看,师生比为1∶10的高校占30.69%,师生比为1∶20的高校占44.55%,数量最多,还有近9%的高校师生比为1∶40,严重超过国家对高校建议的师生比(1∶18)。约四分之一的院校在教师数量上不符合要求。同时,大多数高校都存在缺少高端研究人员、缺乏“双师型”教师的问题,领军人物的缺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

3.旅游教育教学的理念与模式较为落后

旅游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加速更新换代的今天,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没有及时反映在旅游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中,教材陈旧、设备落后、观念僵化等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所有这一切都亟待转变和改善。(www.xing528.com)

四、高职与专科生教育概况

(一)基本情况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权威机构发布的资料显示,目前设置旅游大类专业(全国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中旅游大类)的高职高专院校(简称旅游类高职院校)共计1039所,其中设置旅游管理专业(含方向)的院校为806所,设置酒店管理专业的院校为574所,设置涉外旅游专业的院校为144所,设置导游专业的院校为117所,设置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院校为81所,设置餐饮管理与服务专业的院校为46所,设置景区开发与管理专业的院校为43所,设置旅行社经营管理专业的院校为40所。

从旅游类高职院校的地域分布来看,华东地区达到310所,华中地区为186所,华北地区为155所,西南地区为133所,华南地区为101所,东北地区为82所,西北地区为72所,其中又以湖北、河北和四川三省旅游高职院校数最多,分别为66所、61所、61所。

2011年,旅游类高职院校招生人数为134624人,其中,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人数最多,分别占43.6%和38.84%;导游专业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各占近10%。从区域分布看,河南、安徽、湖北三省旅游高职院校招生人数最多,分别为10888人、10601人、10190人。招生人数在100人以下的院校573所,100~300人的院校383所,300~500人的院校57所,500人以上的院校26所。

(二)发展特征

1.院校间的合作更加紧密

21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要求高职院校勇于变革,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的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其中,加强合作是共享发展经验,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

旅游类高职院校合作主要有两大特点。其一,合作机制更加完善。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高职院校五星联盟为核心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合作机制,各方在办学思想和观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制度、办学体制上,不断增加交流。其二,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深化。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与云南旅游职业学院、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四川省旅游学校、陕西省旅游学校等西部院校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探索东部旅游院校与中西部旅游院校的合作。

2.服务旅游经济作用更加凸显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以下简称“4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了贯彻和落实41号文件精神,大部分省份结合本省特点都相继出台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其中,进一步推进旅游教育与地方旅游经济建设的对接是贯彻落实41号文件、推进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旅游高职教育服务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方面:其一,设立了相关研究机构,一批旅游服务地方经济的智库开始形成,如中国旅游研究院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设立旅游职业教育研究基地,在浙江旅游职业学院设立旅游标准化研究基地,极大地推动了旅游类高职院校参与旅游产业研究的进程;其二,建立和完善了校政、校地合作机制,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成立发展理事会,创设产学合作工作站20个,建立起校地、校政合作机制;其三,旅游类高职院校参与旅游经济建设的作用有所提升,很多院校都承担了大量服务地方旅游业发展的企业人员培训、横向课题等,成为地方旅游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3.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推进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各院校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主要有以下成绩:其一,丰富了国际化办学的模式,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形成推进中韩直通车式、中澳引进学习式、中日交叉实习式、中阿实习就业式和中意订单培养式等5种不同的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其二,拓展了国际合作领域。旅游院校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西班牙、加拿大、日本、越南等多个国家的30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并积极主办、承办和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如举办“中俄旅游教育论坛”等活动,努力提升学校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4.校企合作机制更加完善

校企合作办学的机制建设是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热点”,也是保证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已经取得以下三项主要成绩。其一,订单班模式得到普遍推广,已经成为旅游类高职院校的主打牌。订单班模式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学,有效地促进了院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零距离接触,提升了学生实践能力。其二,校企合作层次有所提升。校企合作已经突破单一院校层面,发展到校企联盟层面,各省都相继成立了职教集团,依托大型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组成校企联盟。其三,院校层面的校企合作日趋深化,如企业制学院等新的形式开始出现。

5.“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实践教学机制更加完善

目前,旅游类高职院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机制得到完善。学生技能大赛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方式,校际之间的比赛已经成为推动院校和学生重视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如全国职业院校旅游服务技能大赛、金牌导游技能大赛、挑战杯创业创新大赛等,从项目规定、技术含量、设备选择、标准制定、评委挑选等方面都做到了优中选优,有力地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举办的第三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酒店服务)大赛”,历时3天,共有来自全国25个省市区152所院校的595名选手报名参赛,来自全国旅游院校、旅游及相关企业的代表260人报名观摩比赛,展示了各院校的风采,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旅游院校酒店服务技能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发展瓶颈

1.政策瓶颈

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定位?从层次看,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学校教育的最高层次——高等学校教育层次,又是高等学校的最低层次——高等专科学校层次。从类型看,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学校的特殊类别——职业学校类别。因此,旅游高等职业教育既应享受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支持政策,也应享受国家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支持政策。

但是,在实践中,全国和各地却存在政策措施的错位和不到位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经费政策方面,国家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支持政策,包括学生资助政策、对职业学校的经费补贴政策、免费政策等,未惠及或未充分惠及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学校也未完全享受到国家鼓励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

2009年4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八次会议听取的《国务院关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情况报告》指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受资助面达到90%。”“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享受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和助学贷款,受资助面超过20%。”这就是说,同是职业教育,高职学生的受资助面比中职学生少了7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并未提及高等职业教育。国务院2007年5月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规定,对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资助面平均约占全国普通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总数的20%”。

教育部2011年8月最新出台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逐步实行依据生均经费基本标准核定高等职业学校经费的制度”,“要将高等职业学校财政预算纳入高等学校系列,逐步推广将国家示范高等职业学校生均预算内拨款标准按本地区同类普通本科院校标准执行的做法”。高等职业教育的预算内拨款政策终于有机会与本科教育接轨,但时间上已经大大滞后,仍然是“逐步实行”,而且仅仅针对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同时,省级政府对高等学校的经费支持政策和金融机构信贷支持政策也未惠及或未充分惠及高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教育不是廉价教育,总体而言更强调实验、实训教学,成本不仅不低于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育,很多专业办学成本要明显高于普通本科高校同类专业。但是,目前国家级和省级层面对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存在的经费歧视政策,显然不利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2.生源瓶颈

从2011年开始,与大多数高职院校一样,旅游高职院校也开始出现生源危机,面临招不到较好生源和足够数量生源的困境。其主要原因,首先是中国高考生源总体供不应求。“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2011年高招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人口出生率和高等教育适龄人口下降的大背景下,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的1050万人,之后开始全面下降,2011年降为933万人,3年降幅超过11%。同时,全国高校扩张潜力充分释放,招生计划逐步增长,全国高考录取率从2008年的57%迅速攀升至2011年的72.3%。其次是高职院校对考生吸引力差。“官本位”和“唯学历”的思想根深蒂固,虽然高职毕业生社会急需、就业率高,但家长和考生对带有高职标签的专科层次的学历以及将来在生产服务基层和一线的工作定位并不认同。政策措施的错位和不到位,客观上带来了对高职的歧视效应,形成了社会公众对高职的偏见和错误认识。高职生和高职院校社会地位低、社会形象差,家长和考生宁愿上较弱的本科院校,也不选择读高职。这是人们主观上不愿认同,但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的现象。再次是招生政策对高职院校十分不利。各地实行优先保证本科院校的政策,很多省份高校录取分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专科(高职)一批、专科(高职)二批6个批次,考生只要过了本科的最低分数线,便可有充分的机会上本科。到了大多数高职院校录取的最后批次,可选生源已十分紧俏,甚至有的高职院校第一志愿“零投档”。生源问题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也是旅游高职院校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

3.行业瓶颈

旅游行业就业和发展吸引力的弱势问题,是制约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瓶颈。究其原因,一是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基层从业人员社会地位不高。旅游行业为服务行业,工作时间长、工作辛苦、标准要求高,并且不少人对旅游业存有偏见,认为旅游服务是“伺候人的”,不光彩、不体面,甚至认为在酒店工作人文环境不好,作为独生子女,家长、孩子都不情愿选择旅游业。二是旅游行业普遍薪酬较低。仅以酒店业为例,国家统计局对除农业外的13个行业的平均工资进行的比较分析显示,酒店的薪酬水平排名从1996年的居于前列已下滑到2007年的最后一名,而且与最高工资行业的差距还在逐年拉大。三是人们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未来职业发展存有担忧。有人认为,旅游业是“吃青春饭的”,年龄大了,要二次择业;认为旅游行业职务提升机会少、个人发展空间不大,等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考生就读旅游高职院校,影响学生到旅游行业就业发展,从而制约旅游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4.自身瓶颈

我国旅游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史较短,基础薄弱,投入严重不足,政策支持不到位,加之社会偏见的影响,旅游高职院校自身面临的问题突出,也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有:首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等与旅游职业教育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旅游高职教育特色不鲜明;其次,双师型师资,特别是有丰富行业经验、较高专业水平的专业师资数量不足,且对此类师资的吸引力差,进入渠道不畅;最后,实训条件差距大,不能满足实训教学需要。总之,旅游高职教育尚未形成鲜明定位和独特优势,无论是规模和质量,都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没有完全形成;二是紧密联系产业、行业与企业的体制、机制没有形成,缺少活力与生机;三是学生规模快速增长,“双师型”教师培养严重滞后;四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财政生均经费拨款标准没有完全建立,专项建设资金得不到保证。这些问题,也同样符合旅游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

(四)旅游院校“五星联盟”

为推动中国旅游高职院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打造中国高等旅游职业教育的“常青藤联盟”,2009年10月24日由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五所高等旅游职业院校组成“中国旅游院校五星联盟”(China Union of Five Tourism Institutes,简称CTI5),开创了我国旅游高职院校建立联合机制的先例。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为联盟第一任理事长,联盟秘书长由各校校长轮流担任。

由于五星联盟院校在我国旅游高职教育中具有代表性,更具有针对性,我们尝试以“五星联盟”院校为对象,具体分析研究旅游高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1.专业设置多样化

调研结果显示,五星联盟院校除了开设包括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涉外旅游、烹饪工艺与营养等专业以外,还紧密结合旅游业发展趋势,开办了旅游电子商务、计算机信息管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管理(高尔夫方向)等专业,适应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需求。

2.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

调研结果显示,五星联盟各院校主要采取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以及专业项目化教学模式和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五星联盟院校还注重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浙江旅游职业学院采取了“分层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主体、任务驱动”人才培养模式、“课证训一体化”等人才培养模式。五星联盟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都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过程的实践性、职业性和开放性,这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有良好帮助。

3.专业行业就业不平衡

调研结果显示,五星联盟各院校近三年的平均就业率高于90%,而且多数专业行业就业率高于50%。但旅游英语、旅游日语、应用韩语、应用法语、航空服务、表演艺术等专业行业就业率相对偏低。

4.师资队伍提升快

调研结果显示,在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上,五星联盟各院校中高级职称所占比重均超过20%;在双师素质方面,五星联盟各院校的双师比均接近50%;在学历结构上,五星联盟各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所占比重均超过40%,其中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的博士研究生所占比重超过13%。

另外,在教学团队建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其他院校也拥有多个省级教学团队和教学名师。

5.科研实力得到提升

调研结果显示,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院校有3所,分别是浙江旅游职业学院7项、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8项、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5项。各院校厅局级科研项目较多,山东旅游职业学院18项、南京旅游职业学院7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58项、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21项、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8项。纵向课题经费,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最多,为134.1万元;横向课题方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课题数量最多,共30项;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横向课题经费最多,共412万元。

6.课程建设引领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院校均能以提升学生竞争能力为重点,整合各类教学改革成果,逐渐建立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调研结果显示,共有4所院校拥有国家精品课程,五星联盟各院校都拥有省级精品课程。

7.国际化特色明显

中外合作办学是指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并加以消化、吸收、利用与创新,这既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高等旅游职业教育提升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五星联盟院校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国际化特色明显。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三所学校还招收留学生,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招收短期交换生。

五、中职生教育概况

(一)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共有旅游中等职业学校1139所,占全国旅游院校的半数以上;2012年在校生总人数为49.72万人,比上年增加2.85%,占旅游院校在校生总人数的46.3%;毕业生总数为16.28万人,占全国旅游院校所有大中专毕业生总数的50.08%,比上年旅游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数略有增加,总招生数为19.81万人,占全国旅游院校招生总数的51.67%,比上年旅游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增加6.40%。

(二)师资情况

2012年,全国旅游院校专职教师总数为4.44万人,其中旅游中等职业学校专职教师数为1.97万人,占44.3%。

从职称结构看,具有初、中级职称的人数超过70%,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较低。据不完全统计,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专职教师总数1万余人,其中旅游中等职业学校2700余人。

从年龄结构看,专任教师中,31~40周岁的教师比例最高,占46%;其次是40周岁以上教师,占45%;30周岁以下的教师占9%。可见中、老年教师仍然是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力军。

中职学校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4%,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课教师比例偏低,只占46%。说明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短缺。

在专任教师中只有2%是双师型教师,总体比例偏低。培养双师型教师是今后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同时,低学历教师所占比重较高,是目前中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从师资来源看,大部分来自其他专业教师改行旅游专业,有不少原来是语文、政治、历史、外语,甚至音乐、体育专业的教师,来源很杂;极少数来自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或企事业单位的专职教师。

(三)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

1.培养目标

中等旅游职业教育以培养旅游业一线从业人员为主,兼顾初、中级管理岗位的职业教育。据有关资料显示,在2011年统计的全国1152所旅游院校中,开展旅游职业教育的学校(含中专、职高和技校)有841所,占73%。但是,多年来,旅游职业教育主要围绕酒店服务与管理和汉语导游两大专业展开,教学中多注重行业规范教育和服务技能的掌握。随着形势的发展,这种教学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逐渐表现出明显的不理想现状。

据调查,中等职业学校旅游专业传统的培养目标一般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职业素质和人文素养良好,专业技术和技能较强,市场意识和创业精神较为突出,在相关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酒店、旅游景区等第一线从事接待、导游、旅游服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旅游学校毕业生主要面向的职业岗位为:旅游酒店前厅、客房、餐厅等部门的服务与管理工作;旅游业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旅行社及导游业务与管理工作;景区景点讲解服务与管理工作。

2.培养方式

(1)加强实践教学。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在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如实行“新三学期”的政策。第一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思政课”社会实践及专业的认识实习,对所学专业有初步认识,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确立明确的目标和努力方向;第二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见习与调研;第三个实践学期主要用于专业实践及岗位实习。每学期的授课中,加入实践内容,使理论与实务并举,强化实践教学。

(2)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和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是培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主要途径。职业能力培养不只是操作技能或者动手能力的培养,也包括知识的应用、技能的掌握、经验的积累、职业意识和习惯态度的养成以及职业创新等。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挖掘资源,创造条件,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旅游企业活动、培养职业能力,保证学生能够有大段的时间在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充分地适应旅游企业工作环境,提高职业能力。校内全仿真模拟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基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除具备基础理论知识外,还应具备应用能力,特别是酒店服务技能、导游讲解能力、旅行社管理能力和旅游企业软件使用能力。实验室可以为这些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提供空间和条件,也只有经过实验室的初步培训,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具体岗位。

(3)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又满足社会需求。通过合作教育,学生能力和素质得到提高,学生对行业和社会进行零距离接触,专业意识不断增强,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建立教师专职服务机制。教师专职服务是指安排相应对口方向教师或带队老师在实训基地挂职,参与实习基地工作,承担实习基地相应课题研究,并负责实训学生的管理监督和实训成绩的鉴定。

(5)成立社会行业、职业领域中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的成员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该会是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的专家组织,对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与质量控制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为专业的建设发展决策提供科学分析和指导。

(6)引进并设立资格证书考试考点。与政府有关部门联合,把资格证书考试引进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相关技能比赛,在学校设置各类资格证书考点。

(四)专业设置与教材建设

1.专业设置

教育部于2010年公布了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新《目录》在原《目录》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大的修订。原《目录》结构为“专业类—专业名称—专门化举例—建议修业年限”,新《目录》修订为“专业类—专业名称—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举例—基本学制—继续学习专业举例”。新《目录》专业类由原来的13个增加到19个,即农林牧渔类、资源环境类、能源与新能源类、土木水利类、加工制造类、石油化工类、轻纺食品类、交通运输类、信息技术类、医药卫生类、休闲保健类、财经商贸类、旅游服务类、文化艺术类、体育与健身类、教育类、司法服务类、公共管理与服务类和其他类。其中“休闲保健”和“教育”为新增专业,此外对其他专业类进行了更名、合并或拆分等调整。专业数由原来的270个增加到321个。

专业设置秉承服务就业,对接职业,服务终身学习的理念。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关注继续学习以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新《目录》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增设了“继续学习专业举例”,对应相关专业,依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和高职专业目录,以及补充高职专业目录,列举了356个高职、198个本科继续学习的专业,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通过对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调研发现,目前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尚存在三个主要问题。①专业设置的恶性竞争。许多职业学校纷纷放弃了自己若干年的历史积淀和办学特点,在专业设置上你追我赶,忙于设立专业而忽视了建设,带来的后果肯定是恶性竞争,不利于一个优秀专业的成长和发展。②专业设置的重复。这其实就是专业设置的恶性竞争带来的结果。在同一地区一个专业被多个同类职业学校重复设置,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专业教学及专业建设中精力分散,顾此失彼,疲于应付,难办成精品专业。③在不具备条件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在缺乏师资,学校校园硬件、软件建设尚不能满足专业需求的情况下,盲目设置专业,不考虑学生培养质量和未来学生发展的需求,急功近利办学。

2.教材建设

近20年来我国旅游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情况,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课程标准及教学模式受本科教育影响较重,教材建设以学科体系为主,基本为本科教材的压缩;理论偏深偏难,内容相对陈旧;实践教学不能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且比例较小;教材品种较少,不能满足教学实际需要。第二个阶段,在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调整了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基本学制,淡化了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专四类学校的界限,淡化了培养“(技术)员与工(人)”的界限,为制订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除外)的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编写统一教材打下了基础。

在教材管理与教材建设方面,教材主要包括国家规划教材及配套用书、教育部推荐教材及配套用书、地方课程教材、自编教材、行业企业培训教材等。从“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分析可以看出,职业学校教材的选用是多种多样的。在德育、文化课教材方面,大多首选国家规划教材,除心理健康课程外,语文、数学选用国家规划教材的比率均在70%以上,英语也超过65%;其次是教育部推荐教材和省编教材。许多学校还开发了自编教材。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的德育课都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有一些学校选用省编和自编教材。对专业课教材,有83%的学校选用了国家规划教材,42%的学校选用教育部推荐教材,还有15%的学校选用省编教材,21%的学校开发了自编教材。对专业实践课教材,66%的学校选用了国家规划教材及配套教学用书,39%的学校选用了教育部推荐教材,16%的学校选用了省编教材, 39%的学校开发了自编教材。

调查显示,当前职业学校需求最迫切的教学材料是职业技能实训指导方案,占76%;其他的需求比例分别是:实习实训指导书占66%,高质量的教科书占54%,教学参考书占27%,学习指导书占20%。

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有益的尝试,我国旅游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教材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功能化的文化课教材、综合性的大类平台教材、理论和实践一体化的专业教材、初步具有互动功能的数字文本教材时有出现。但从整体上来看,数量少且专业分布不平衡,质量优劣不齐且进展缓慢。

(五)存在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有待明确

缺乏市场调研,没有主动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与人才市场岗位标准脱节,学生技能训练与企业就业岗位需要难以对接,有的甚至能力素质弱化,没有按照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总体不够明确。

2.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错位

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在专业大类框架不变的情况下,各分支专业每年都在按照市场需要、招生情况进行调整,但是专业课程设置、课时比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调整往往滞后,专业教学体系条理性不强,没有体现专业特色。由于旅游专业设置的草率、盲目,没有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做出必要的调整,这样就不仅没有培育名专业、名教师,而且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还造成了人、财、物的巨大浪费。因此,旅游教育专业设置必须“适应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及时更新。只有这样,才能使旅游教育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保持职业教育的活力。

高职旅游专业课程的设置基本上是参照普通高校、普通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按照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的课程类别和结构比例设置的。大量的课程和中职(技工)院校课程设置重复,如旅游学概论、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法规、饭店管理概论、旅行社管理概论,等等。由于课程重复,会导致高职到大专继续深造的学生对课堂教学兴趣不大,这种课程设置会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留下隐患。

3.职业岗位能力有待提高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缺乏对职业和岗位进行系统的分析,强调学科知识的传授,对实践性和应用性课程的重视不够,学生的生存能力、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不强,忽视非智力性因素的培育,学生人文素养较低,就业竞争力不强。

4.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在课程设置上,旅游专业的课程设置,也没有摆脱“重体系、轻技能、大而全、小而全”的思维模式。实施过程中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忽视技能的常态化训练及人文素养、职业素质的培养。应用型课程的比例过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在实际教学中,对实践技能的教学较少。由于理论知识不深,实践动手能力较差,导致学生“学”不精、“术”不专,这样,旅游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很弱。

5.教学模式、方法陈旧,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

部分教师停留于按照传统的教学进度来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学生的实际,忽视社会、行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缺乏合理处理教材的意识和能力,教学远离学生与行业,教学效果低下。

目前的教学还是沿用人才培养的单一模式,没有向多样性与统一性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教学中过多的强调了“专业对口”,没有向拓宽专业口径、强化各学科互相渗透、增强适应性转变;在课程建设上,过分重视单门课程功能,没有向同时重视课程整体功能转变。因此,这种无特色的教学很难适应社会需要、适应科技发展。

6.“双师型”、高水平师资队伍短缺

就师资队伍而言,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近年来,学校旅游专业的教师在考证取证上有了一定突破,但拥有“双证”的教师还是偏少,尤其是真正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更加缺乏。在平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忙于应付繁重的理论教学任务,难以顾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之许多教师自身学历偏低,动手能力不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难以达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要求,还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没有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未到企业生产一线进行专业实践,因此很难培养出适应就业市场需求、符合岗位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在这种情况下,旅游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薄弱状况显得尤为明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