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旅游行业的范围
(一)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业的界定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旅游卫星账户”(TSA)分类方法,对旅游业范围进行界定,如表1-1所示。
表1-1 世界旅游组织“旅游卫星账账户”分类
由于旅游业的层次性特点,即在与旅游活动相关的行业中,有些行业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旅游活动而存在,如酒店、旅行社等;有些则是没有旅游活动仍可继续存在,但企业规模会缩小,如交通、饮食、文化娱乐、金融保险等。
另外,专门从事旅游产品设计策划的旅游创意业也属旅游业中的一个专门行业。这里的“旅游产品”是广义的旅游产品,旅游创意业包括景区规划设计、旅游房产设计、旅游服务产品设计、旅游企业管理咨询等。
(二)我国行业管理范围的旅游业
根据目前我国行业管理分工的现状,旅游业涉及如下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和产品的行业:
● 客运交通;
● 住宿业;
● 餐饮业;
● 旅游旅行中介;
● 旅游吸引物;
● 旅游咨询业;
● 旅游装备制造业。
1.第一类别:旅游通用职业人才
通用职业是指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工趋向庞杂和交融,职业边界模糊,一些职业扩散演变为一般或者通用的工作技能。在旅游通用职业人才类别中,这些职业人才既可归属于旅游行业,也可分属于社会其他行业,如工程设备、会计、计算机网络、美工、采购等专业技术人才。
2.第二类别:旅游特有职业人才
特有职业人才是指必须具备较高的旅游行业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职业素质,并且主要在旅游行业就业的人才,如酒店职业经理人、计调、导游、餐厅服务人员等。这也是我们旅游职业教育体系的重点所在。
(四)本项目所研究的旅游业研究范围
本项目研究的是现代旅游职业教育体系,有些旅游行业如旅游装备制造业不属于旅游教育人才培养范畴,因此,本项目所涉及的旅游业研究范围,如表1-2所示。
表1-2 本项目的旅游业研究范围
二、我国旅游业总体发展状况
(一)旅游总体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旅游业快速发展,产业体系日趋完善,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的出台,体现了国家将旅游业打造成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的战略目标。《意见》中明确提出了“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1],这给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
随着中国迅速成为世界旅游大国,旅游业已经成为中国吸纳就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之一。2012年,中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继续保持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国的地位;同时,我国国内旅游发展持续强劲,拥有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在世界旅游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2012年国内旅游市场基本概况
2012年,全国国内旅游人数为29.57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其中,第一至第四季度分别为8.75、6.56、6.95、7.31亿人次;城市居民旅游人数为19.33亿人次,农村居民旅游人数为10.24亿人次;过夜游客为13.03亿人次,一日游游客为16.54亿人次;经旅行社组团出游人数为9246万人次,散客人数为28.64亿人次;外地旅游人数为7.7亿人次,本地旅游人数为21.87亿人次。按出游目的分类,探亲访友占39%,观光游览占32%,商务出差占13%,度假休闲娱乐占11%,健康疗养占3%,其他不足2%。按同行人数分类,一人出行的占39.4%,两人出行的占24.2%,3人出行的占21.9%,其他共占14.5%。
国内旅游收入227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第一至第四季度分别为6468.3、4660.3、5569、6008.6亿元;城市居民旅游花费为17678亿元,农村居民旅游花费为5028.2亿元;过夜游客花费为16843.9亿元,一日游游客花费为5862.3亿元;经旅行社组团出游的游客花费为1530.5亿元,散客花费为21175.7亿元;外地游客花费为10083.5亿元,本地游客花费为12622.7亿元。
国内游客人均花费767.9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第一至第四季度分别为739.2、710.4、801.3、822元;城镇居民出游人均花费914.5元,农村居民出游人均花费491元;过夜游客平均花费1292.7元,一日游游客平均花费354.4元;经旅行社组团出游人均花费1655.3元,散客人均花费739.4元;外地旅游人均花费1309.5元,本地旅游平均花费577.2元。按出游目的分类,人均花费从高到底依次是商务出差、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娱乐。
2012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1.76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4.9%;实现旅游收入1014亿元,增长23.6%。中秋/国庆8天假日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4.25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增长23.3%;实现旅游收入2105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6.3%。两个“黄金周”长假实现的旅游收入占全年国内旅游收入的13.7%。
(三)2012年国内旅游市场主要特点
(1)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2年,我国国内旅游市场在国际经济不景气、国内经济发展趋缓的形势下,仍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国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12%和17.6%,处于近年来增长较快的水平。旅游收入增幅高于旅游人数增幅,游客人均消费持续增加。2012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旅游人数增长分别为14.6%和7.3%,旅游花费则实现双位数增长,分别达到19.4%和11.8%。我国国内旅游消费人均增长缓慢甚至城镇居民人均旅游花费一度下降的态势得以扭转。各季度的数据也充分体现出国内旅游市场良好的稳定性。
(2)拉动社会消费的作用持续扩大。国内旅游市场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凸显,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占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95.7%和87.9%。国内旅游人数占全国客运量比例达到7.8%,国内旅游收入相当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4%,相当于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的9.8%,相当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乡村旅游带动了1500万农民就业。从国内旅游消费结构看,旅游对交通、餐饮、购物的经济拉动进一步扩大。2007年国内旅游消费中,交通、餐饮、购物的比例分别为24.5%、15.1%、16.5%。2012年,散客外地旅游花费构成为:交通37.5%,餐饮20.4%,购物18.6%;散客本地旅游花费构成为:餐饮30.5%,交通25.7%,购物23.8%。旅游业对就业、扶贫、区域增长等方面的作用更加显著,更多的地方将旅游业作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统筹城乡发展的龙头产业,城市转型发展的先导产业。
(3)市场结构的大众化、散客化趋势更加明显。近年来,城镇居民旅游市场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旅游人数和花费的占比分别达到65.37%和77.86%。一日游市场成长较快,2012年旅游人数和花费的占比分别为55.9%和25.8%。散客市场比重进一步上升,2012年旅游人数和花费的占比分别达到96.9%和93.3%。城镇居民经旅行社组团出游人数为7530万人次,占城乡经旅行社组团游客总人数的81.4%,且主要集中在第三季度,占城镇居民组团出游总人数的43.8%。第一季度为旅行社组团出游淡季,仅占全年12.1%。
(4)区域出游的比重差距继续缩小。除华东地区出游率明显较高外,华北、东北、中南、西南和西北五个地区的出游率差异并不明显。国内旅游市场分布进一步向均衡化发展,对优化市场结构、产业布局和公共服务起到促进作用。2012年外地游出游率最高的为华东地区,其次是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出游率最低。本地游出游率前五名依次为上海、浙江、福建、北京和广东。
三、我国酒店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酒店业发展现状
2013年,酒店业正处在深度转型期。在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入境旅游者减少以及公务接待量下降的多重压力下,酒店行业在前20年高速增长的势头已经放缓,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面向大众发展的新任务。在此种情况下,酒店企业应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结构的调整是长期趋势,不可逆转,酒店业要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趋势,积极转型升级。
1.酒店数量及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11367家星级酒店,拥有客房149.72万间、床位267.74万张;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767.54亿元;实现营业收入总额2430.22亿元;上缴营业税金152.95亿元;全年平均客房出租率为59.5%。11367家星级酒店呈正态分布:五星级酒店640家,四星级酒店2186家,三星级酒店5379家,二星级酒店3020家,一星级酒店142家。
表1-3 星级酒店综合情况
从总体存量上看,多数本土酒店集团在2012年实现了规模上的快速增长。与2009年相比,国内酒店总数增加了369家。酒店数量超过50家的集团有15个,比2011年增加了4个。而国际酒店集团方面,英国洲际酒店集团、香格里拉酒店集团、美国喜达屋国际酒店集团等三家跨国巨头在华的酒店客房数均已突破1万间。
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为118855亿元,同比增长7.7%,低于上一年同期的8.1%的增速,也比上一年四季度的7.9%略有下降。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我国经济增长正在放缓。
在住宿和餐饮行业,一季度全国餐饮业收入累计7712亿元,同比增长8.3%。同时,住宿与餐饮业收入合计同比增长4.5%,增速低于国民生产总值。国家旅游局发布的住宿与餐饮业景气指数以及企业家信心指数也分别从上一年同期的117.5和121.1下降到79.8和81.2,下降相当明显,数字也远低于其他行业。住宿与餐饮业整体增速缓慢,经营不景气。
根据典型企业数据显示,2013年1~4月份酒店市场经营情况与去年同期相比,总营业收入同比下调16.43%,平均出租率同比下降9.31%,平均房价同比下降7.2%。整体营业收入中,餐饮销售额下降了17.25%,下降幅度较大,客房销售额下降9.57%。行业整体营收数据全线下滑,企业经营困难。
2.酒店档次
不同酒店集团选择不同市场档次定位战略,全面覆盖型、高档集中型和低端集中型品牌格局正在形成。
本土酒店管理集团方面,高星级酒店的发展占据主导地位,四星级、五星级酒店在本土酒店管理集团中所占比例高达70%以上。与此同时,经济型档次酒店只有港中旅、锦江国际等极少数集团的数量有较大增幅。而与之相对的如家、格林豪泰、7天等经济型集团快速扩张,均已进入全球酒店集团50强。而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方面,大多数的国际酒店集团还是以中、高端档次酒店为主,只有少数酒店集团是以全档次酒店配备进行全方位发展的,如洲际集团、雅高集团和温德姆集团在中国市场都同时拥有相当数量的顶级五星级酒店和三星级、四星级的经济型快捷酒店。
3.酒店类型和品牌
从酒店类型的布局来讲,各集团展开了不同类型酒店品牌的布局和扩张,并逐渐形成了三大集团阵营:
第一阵营,全品牌型酒店集团,如锦江国际、港中旅、洲际集团、雅高集团等,旗下的酒店品牌覆盖了旅游度假型、会议商务型、中档商务型、经济快捷型等几乎所有的酒店类型;
第二阵营,高端品牌型酒店集团,如开元集团、首旅建国、凯悦集团、万豪集团、香格里拉集团等,旗下的酒店品牌档次定位主要集中在高端五星级、四星级酒店,但是类型也主要以豪华商务、综合会议、度假和主题精品酒店为主;
第三阵营,中低档酒店集团,如格林豪泰、如家、7天等,主要以三星级及以下的经济型酒店作为主营项目。
4.酒店分布区域
城市化及市场竞争压力进一步推动酒店向二、三线城市布局,全国性市场基本形成,但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
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为主导的一线城市酒店业绩指标在2012年都实现了显著的增长,二线城市业绩指标涨幅则趋于平缓。过度供给仍然是中国大多数酒店市场所面临的问题。
(二)我国酒店业发展趋势
1.酒店发展集团化
在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酒店行业,集团化成为中外酒店经营管理不可避免的潮流与趋势。面向未来,中国需要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旅游酒店企业集团,否则,将严重阻碍我们成为旅游强国的进程。
同时,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酒店业集团化的状态和国际酒店集团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从经营规模、知名度、经营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机制、品牌效应、市场拓展、对外形象、宣传包装、酒店特有文化、分销渠道等各方面,中国的酒店集团在短时期内都很难与国外大型酒店集团形成有力的竞争,因而,未来的五年将是我国本土酒店管理集团迅速发展、迎头赶上的黄金时期。
2.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
掌握国际酒店业最前沿的东西,比如信息科技在酒店业的应用,这些我们虽然已经在做了,但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酒店业常为自己与国际接轨较为顺畅而自豪,但用国际标准来衡量,我们还有许多要掌握和运用的东西。随着IT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客房的创新也尽显高科技的踪迹,行业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成为新的趋势。
3.星级酒店规模和效益呈持续稳定增长
我国国内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增长、人均收入增加、生活条件改善、旅游休闲成为时尚,为国内酒店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联合国世界旅游机构预测,到2020年,中国可能超过法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最受欢迎的旅游目标国,入境过夜旅游者为9500~1390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率为5.7%~7.75%。2020年全球将有16亿国际游客,中国将有1.3亿游客入境,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国。
4.高档次酒店发展迅速
目前,我国星级酒店数量尚不及德国、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平均水平的一半。目前中国星级酒店的客房总数约为200万间,预计5~7年内能够增长到500万间。中国的酒店市场有望在5~10年内超过美国。据权威机构估算,未来十年高端酒店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在15.0%以上,因此,未来高端酒店的增长速度来源于新建高端酒店的增长速度。
5.中国高端酒店的主流变为房地产开发业加跨国公司品牌
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酒店业的高端酒店市场将继续以本土房地产开发业加跨国公司酒店管理品牌的合作模式为主流,原因是本土酒店管理集团与国际知名酒店管理集团在高端酒店的管理经验、运作模式、人才储备以及品牌建设等诸多方面还存在差距。地产开发商借助跨国公司酒店管理品牌的引进来提升地产项目本身档次和附加值的营利模式,更是助长了此风的盛行,也进一步削弱了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在国内高端酒店管理市场的占有率。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本土酒店管理集团也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在大力扩展管理酒店数量的同时,也注重狠抓内部管理制度、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以及信息化建设,从而进一步缩小在这些方面与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差距,在中国高端酒店管理市场上逐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
6.休闲度假酒店的需求将迅速增长
随着旅游的持续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将逐渐进入民众的生活,度假型酒店适应了目前中国旅游业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这样一个大的发展趋势。据统计,我国的度假酒店还没有世界顶级产品。在旺盛的酒店需求推动下,众多世界顶级的酒店管理集团正在中国迅速布阵,未来几年很可能将催生出世界一流的奢华旅游产品。
7.经济型酒店仍将继续发展,品牌整合会加快
近年来经济型酒店快速发展并形成了三大阵营:其一是全国性的国内经济型酒店品牌,如如家快捷、锦江之星、七天连锁等;其二是区域性的国内经济型酒店品牌,如上海莫泰168、重庆扬子江饭店等;其三是国际经济型酒店品牌,如美国温德姆集团旗下的速8、法国雅高集团旗下的宜必思等。
虽然涌现出许多经济型酒店品牌,但根据经济型酒店网统计的数字,目前全国百余个经济型酒店品牌中,连锁规模达50家以上的只有10家,连锁规模10家以上的也仅有25家。2007~2008年,前10大经济型酒店品牌市场占有率更是由85%下降至38%。究其主要原因,无非是过度发展导致竞争加剧,尤其是以短期投机为目的、期待把企业迅速做大上市或转手套现的投资者的加入,更加大了经济型酒店行业发展的未知性。
未来3~5年,一方面经济型酒店市场仍将以资本的较量、发展速度的较量为主,另一方面,酒店品牌建设的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以及综合管理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些资本势力较弱、只注重规模而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将面对被兼并、被收购的命运。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国内二、三线城市乃至农村市场仍有广大的酒店发展空间,而大量存在且分布极广的低端无品牌的旅游星级酒店也为优势品牌的兼并、收购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从动态角度来看,市场未来的格局将是以10余家著名酒店品牌为主导,市场占有率在50%以上。
8.会议会展和奖励旅游市场将快速增长
我国会议会展和奖励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城市酒店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据国际会议协会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2000年至2009年间,中国国际会议市场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2.8%;2009年全国共举办国际会议245场,全球排名第九;会议会展和奖励旅游参与人数全球排名第九,居亚太区第二位,仅次于日本。预计在未来的3~5年中,我国的会议会展和奖励旅游市场还将会以每年8%左右的幅度增长,有望在2015年跻身世界前五名。
从地域上看,由于北京、上海、广州作为我国重要的门户城市,拥有成熟的基础设施,并且积累了一些举办该类活动的宝贵经验,因此在会议展览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如成都、重庆、大连这样的二线城市,在该市场上也开始有所作为。
根据仲量联行酒店集团2010年对会议组织者所做的调研,杭州、广州、丽江、南京、三亚、深圳和西安是最受推崇的新兴会议目的地。因此,可以预见,会议会展和奖励旅游市场的需求将继续成为这些城市酒店业未来5年发展的关键因素。
9.互联网将成为酒店营销的最大平台
我国互联网发展有三个新动向:一是从应用领域看,我国互联网正从信息传播和娱乐消费为主向商务服务领域延伸;二是从服务模式看,互联网正从提供信息服务向提供平台服务延伸;三是从传播手段看,传统互联网正在向移动互联网延伸。
中国网民数达4亿人,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及消费者生活网络化的潮流,使得越来越多的旅行者通过网络自主预订房间。
据统计,2007年起,中国在线酒店预订量以每年40%的速度快速增长,到2013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已突破130亿元。
随着越来越多酒店纷纷建立官网,开始深入挖掘旅游业与新兴互联网行业交错的这一广大领域,未来网络在线预订、电子邮件营销、网络互动式营销、微博营销、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营销以及酒店搜索引擎将成为最流行和最有效的酒店营销方式。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网络互动服务将成为消费者最关注的酒店服务内容之一,而自主预订也将成为市场主流。
10.酒店服务将进入定制化阶段
所谓定制化服务意识模式,就是酒店为迎合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以针对性、差异性及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意识来赢得市场的服务意识模式。
切实贯彻定制化服务模式,就要求酒店企业深入细分客源,根据自身的经营条件选准客源市场中的一部分作为主攻对象;通过建立科学的客史档案,灵活提供各种“恰到好处”的服务;强化客源管理;以独特的主题形象深入人心,在充分理解顾客需求和顾客心态的基础上,追求用心极致的服务,和顾客建立一种稳定的、亲近的关系。
11.酒店管理向人性化发展
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发展以及工资水平全球化进程,人才竞争势必成为酒店业生存竞争焦点的焦点。因此,酒店企业将会更多地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来密切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未来的酒店企业将会更加注重提高员工的知识含量,在人员培训上,将会以一种“投资”观念舍得较大投入。在酒店企业内部,将会建立一套按能授职、论功行赏的人事体制,通过员工的合理流动,发挥员工的才能;通过目标管理,形成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在企业内部做到自发自主;通过酒店企业文化,利用文化的渗透力和诉求力,培养忠诚员工,确保酒店企业人力资源的相对稳定。
12.创建独具特色的酒店文化成为潮流
从整体上说,目前我国酒店业是供大于求,进入了买方市场。同时,由于大部分酒店提供的是简单重复的产品、重复的服务,采取的是同样的竞争战略、同样的营销模式,使得这种供需矛盾显得更加突出。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全方位实施组织创新,完成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等,为酒店打造核心竞争力。同时,随着酒店文化越来越受到客人追捧,创建独具特色的酒店文化成为当前酒店业创新的新课题,能否利用酒店所创建的独特文化氛围来吸引客户,为客户带来不同的文化体验和认同感,将是塑造酒店优势品牌的关键。
13.绿色环保概念大行其道
随着酒店业人力成本、能源成本和行政管理成本的不断提升,加上酒店行业能源高消耗、人员高密度的特点,酒店行业利润的不断压缩。如何节约运营成本,提高酒店利润率越来越成为酒店从业人员的重点研究课题。因此,在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绿色客房”已经从创新走向了成熟。大量的绿色酒店将进入市场,并且将利用先进的节能手段及环保方法,在酒店压缩能耗支出方面发挥作用。
14.中国酒店业未来在档次、类型和分布地域上的发展趋势分析
(1)酒店档次
从酒店档次上看,未来十年高端酒店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在15.0%以上。目前五星级酒店存量较多的锦江国际、开元集团、首旅建国、世贸君澜等集团,仍在高速吸收五星级酒店项目,未来3年内五星级酒店数量均几近翻倍;而高端酒店市场将依然在很大程度上被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所把持。
中端酒店市场将形成国内酒店管理集团和国外酒店管理集团相互竞争、各显神通的局面。由于国际酒店管理集团高端品牌的巨大优势,国内酒店管理集团陆续将发展重心向四星级、五星级的中端酒店市场偏移,利用本土酒店集团在一定区域内的影响力及局部优势与国际酒店集团展开竞争。多数本土酒店管理集团对四星级酒店的发展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预计未来3年内的增幅将达到40%以上。
低端酒店市场将面临行业洗牌。由于在运作成本、管理体系、营利模式及扩张模式等多方面矛盾的逐步显现,规模较小的集团将逐步退出低端酒店市场,而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型酒店集团将继续扩张,从而形成“强者恒强,弱肉强食”的局面,在发展速度上则趋于平缓。三星级档次酒店数量未来三年将总体呈下降趋势。
(2)酒店类型
从酒店类型上看,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以及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休闲度假旅游将成为国民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之一。在旺盛的酒店需求推动下,度假型酒店的发展将使本土酒店有机会脱颖而出,催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顶级旅游度假酒店品牌。
经济型酒店仍将继续发展,品牌整合也将加速进行。由于前期的过度发展,导致竞争加剧,尤其是以短期投机为目的,期待把企业迅速做大上市或转手套现的投资者的加入,加深了经济型酒店行业发展的未知性。未来3~5年,一方面经济型酒店市场仍将以资本的较量、发展速度的较量为主,另一方面,酒店品牌建设的竞争、服务质量的竞争以及综合管理能力的竞争将越来越在竞争中占据主导地位。那些资本势力较弱、只注重规模,而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必将难逃被兼并、被收购的命运。
另外,我国会议会展和奖励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内城市酒店需求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预计在未来的3~5年中,我国的会议展览和奖励旅游市场将会以每年8%左右的幅度增长,因此,综合会议型酒店将在未来的5年时间成为城市酒店业的新生力量。
根据市场客源、地域、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组合,将催生更多类型独特的酒店,比如为了节约运营成本而推出的有限服务中档商务型酒店、赋予酒店一定的文化氛围和当地民族特色的主题酒店,等等。
(3)酒店地域分布
从酒店地域分布上看,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经济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的酒店几乎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因此,未来3~5年许多酒店集团将逐渐向中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三线以下城市布局。而酒店在国内主要旅游城市布局的速度也将继续加快,总体上来说,未来3~5年我国酒店发展的区域分布将呈现如下趋势:
● 向经济欠发达省份及沿海地区的二、三线以下城市扩张;
● 向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的中、西部地区中经济发展较好的省会城市扩展;
● 向旅游资源丰富,但尚未完全开发的次要旅游城市或者地区发展;
● 新兴的二线城市会展目的地,或者国家将重点发展的二线城市或经济区域,将成为酒店布局和竞争的主要区域。
(4)酒店数量及规模
未来3~5年我国高档次酒店将继续高速发展,预计5~7年内我国的酒店客房数量将能够增长到500万间。
预计未来3年里,上海拥有的国际品牌酒店客房数量将居于全国首位,预计将高达52000间客房。其次是北京、广州、重庆、大连、深圳的国际品牌酒店客房数量也都将超过9000间。目前,这些国际品牌星级酒店正在筹划和筹建阶段,它们对市场的影响将在未来几年逐步显现。
四、我国餐饮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餐饮业发展现状
“民以食为天”。长期以来,餐饮业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主要行业之一,对刺激消费需求,推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扩大内需、安置就业、繁荣市场以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贡献。
但是,近几年来,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受国内外经济增长放缓、食品安全等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影响,餐饮业营业收入增幅也相应降低,与前几年的高速增长相比,已出现明显放缓迹象。餐饮业已进入下一个发展周期。餐饮业发展现状为:“步入十年低谷”。
2012年,餐饮行业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食品原材料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提升、管理人才匮乏、成本控制难等多方面的问题,行业竞争愈演愈烈,全国各地传出的信息除了显示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增幅放缓、成本高起、利润下滑外,更是出现了波及较广的倒闭潮。中国烹饪协会曾经在《2012年上半年餐饮行业形势分析》报告中指出,餐饮企业月倒闭率高达15%,表明2012年我国餐饮业的发展现状和前景都不乐观。整个餐饮行业增速陷入2000年以来除2003年非典时期之外的最低谷。
中国烹饪协会2013年第一季度餐饮行业分析报告中指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1~2月份,全国餐饮行业收入4030亿元,同比增长8.4%,比去年同期下降4.9个百分点,这一同比增幅相较于2012年下降了36.8%,而且是近10年来,1~2月份数据第一次出现个位数增幅。特别是限额以上企业的餐饮收入1278亿元,同比下降了3.3%,比去年同期下降17.3个百分点,出现了中国餐饮业改革开放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2012年1~5月,北京餐饮业实现收入330亿元,同比增长11.1%,增幅低于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个百分点;上海餐饮行业收入增幅多年来首次跌入个位数,年均增幅不足8%;而湖北餐饮行业在高速发展十多年后,省餐饮协会调研显示,该省75%餐饮企业处在盈亏边缘,三成生存困难,濒临倒闭;厦门地区不少餐饮企业的利润率只有3年前的三分之一,仅有30%的企业有经营利润。餐饮业不仅中式餐饮陷入困境,连洋快餐也受到波及,百胜餐饮与去年相比,由于通货膨胀,营业利润同比下滑4个百分点。
2012年餐饮行业首现“减法”,每月平均有超过100家餐饮企业倒闭,新开餐饮企业只有七八十家的现象;据上海市食药监部门介绍,2012新核发餐饮企业的6800多家,“关停”的餐饮企业7000多家,首次出现“倒挂”,即核准新开的餐饮企业数小于关停的餐饮企业数。2013年年初,随着中央改变作风“八项规定”及“六项禁令”的深入推行,高端餐饮纷纷迈入“寒冬”。春节期间,北京、上海、苏州、成都等大中城市的高端餐饮酒店、会所等生意冷清,营业收入普遍比去年同期下降20%左右,一些企业下降幅度超过30%,个别四星级、五星级酒店甚至首次出现春节歇业的现象。种种迹象表明,餐饮业发展形势严峻,未来餐饮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多重因素影响餐饮业发展。
(二)我国餐饮业的发展特点
在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一方面,中央“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深入推行,另一方面多地出现H7N9禽流感,以及日益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等,多方面因素齐聚餐饮业,造成餐饮业出现拐点。餐饮行业经营开始面临困境,探究原因和整合分析将成为行业谋求发展的重要保障。
1.餐饮业面临高成本、低利润等现实压力
“四高一低”是目前餐饮行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即房租、人工、原材料、水电成本高;门店销售难增长,利润水平持续低。
(1)房租10年来上涨近4~5倍
有媒体调查显示,有些企业门店的续租租金上涨达100%,甚至更高。一般餐饮企业房屋租金,有些都占到营收的40%~50%,经营非常难。
(2)原材料普遍涨价
据一家大型连锁餐饮企业介绍,食材成本占收入比重近4 成。据2012年数据,食材普遍上涨20%,如牛肉原来每公斤50元,现在已涨到60多元。羊肉去年每公斤不到40元,现在接近50元。
(3)人工成本加速上升
人工工资约占收入的2成。2008年全国餐饮业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1500元,现在全国餐饮业从业人员月平均工资为3000元以上,工资增速较快,将近翻了一番。
(4)水电能源价格超高
中国餐饮百强南京大惠介绍,餐饮业与工业都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但水电气价格比工厂却高一大截。如水价每吨高0.7元,电价每度高0.165元。
此外,不同行业的刷卡手续费率更是不同,餐饮业刷卡费用受行业“歧视”。餐饮业净利润不到10%,但刷卡手续费就曾高达2%(后降到1.25%),在各行业中最高。银行人士证实,餐饮业刷卡手续费率甚至比房地产、零售等其他行业高一倍,与珠宝等奢侈品行业的费率相当。这意味着,刷卡手续费将吞噬掉餐饮业15%的利润。南京一家大餐馆,一年刷卡手续费就交了近400万元。尽管2013年餐饮刷卡手续费下调,但费率还是高于其他行业。
综合以上所述,加之食品安全、消费投诉、媒体曝光风险高,这些都在无形中增加了餐饮企业的运营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因此餐饮行业利润下降在所难免。成本高,利润低,一旦挣不到钱,关门倒闭将成为必然。
2.政策因素对餐饮行业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
餐饮业进入“微利”期,倒闭的中小餐饮企业一家接一家。2012年,“八项规定”出台后,反奢靡之风使餐饮业首当其冲,加速了餐饮业转型的到来。2013年年初,在反对公款消费之风的影响下,众多餐饮企业大量政务酒宴订单流失,成为此后影响高端餐饮业的主要原因,这部分餐饮收入的消失将直接导致酒店或餐饮店经营利润的急速下跌,未来部分高端酒店餐馆的经营前景不容乐观。
3.食品安全问题将继续影响餐饮行业
近年来,餐饮业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地沟油”“人造鱼翅”“化学火锅”“毒餐盒”“麦乐鸡”等问题再次将餐饮食品安全推向风口浪尖。2012年10月,北京市卫生监督所发布,预计2013年6月,全国餐饮业将发布首个食品安全“国标”。目前该标准已覆盖餐馆、快餐店、小吃店、饮品店、甜品站,还包括食堂、中央厨房等集体就餐、送餐单位等。
这项标准的出台,有助于预防、控制食源性疾病。例如日式餐馆中的三文鱼等生食水产品,过去没有明确允许含有多少致病细菌的标准。“国标”出台后,细菌含量多少将有强制性指标,餐馆必须保证“不超标”。另外,如果市民就餐后发生食物中毒、身体不适等情况,卫生部门可以依据这一标准、化验餐馆的饭菜,从而查明是否与饭馆饭菜不卫生有关及餐馆该负多大责任等,并按照相应的法规处理。
在此情况下,餐饮企业欲上市,将面临更大的压力。因为首当其冲的除了企业盈利水平外,还要受食品安全影响。
(三)我国餐饮业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餐饮业将呈现五大新的发展趋势。
1.餐饮消费的方式越来越呈现多元化和现代化
未来一个时期,个人旅行、公务差旅、商务活动、居家消费、休闲娱乐等,都将突破传统的商务餐、家庭餐等范畴,餐饮服务将进一步拓展到自助、宴席、配送等领域。在我国东部沿海城市,快餐市场已经占到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营业额的半壁江山。这一趋势还将带动更多各具特色的消费方式的创新。
2.餐饮经营的取向将越来越集团化和品牌化。
从2009年到2012年,我国前100强餐饮企业的营业额占全行业比重从4.9%上升到7.7%,平均单家营业额从1.8亿元上升到6.8亿元。这些大型企业集团都拥有自身的服务品牌,几乎全部采取品牌连锁经营。但从国际市场来看,美国前50名餐饮企业营业额占美国行业比重高达20%以上。未来一个时期,中国餐饮业集中度还将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3.餐饮服务的内涵将越来越人性化和生态化
近年来,“绿色餐饮”的理念深入人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已经正式启动“全国餐饮绿色消费工程”,并开展了全国绿色餐饮企业认定工作。随着消费日趋重视生活质量和品味,餐饮业将更多地将自身发展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健康生活等密切结合起来。
4.餐饮文化的传播将越来越国际化和市场化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东西方餐饮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融合。2010年,中国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前100位企业当中,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总额占1/4。今后,不仅会有一大批外资餐饮企业分享中国市场,还将会有更多具有优势的民族餐饮企业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弘扬和创新中国餐饮文化。
5.餐饮市场的消费越来越农村化和扩大化
当前餐饮业的消费需求主体是来自城镇的居民,而农村餐饮这个庞大的市场还没有真正启动。从餐饮市场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看,巨大的农村餐饮市场未来将为我国餐饮经济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在中国餐饮行业目前高速发展与未来发展趋势的背后,却是专业从业人员大量紧缺。人才紧缺渐成中国餐饮业高速发展的短板。目前,中国餐饮就业人数逾2200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万个,但专业的烹饪人才仍然十分紧缺,烹饪人才的专业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如何解决专业烹饪人才需求方面的问题,是当下中国餐饮行业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
五、我国旅游会展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会展经济,属于现代社会的高端服务业,是集经济社会乃至政治社会文明成果的交流、集聚、放射、扩大于一身的特殊产业。会展业已经不是过去那种简单商品买卖交易集散地,它汇聚了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是体现产品或技术市场占有率及盈利前景的晴雨表,不断的推动商品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技术和文化交流等各方面的发展与进步。(www.xing528.com)
国际会展业已经经过了150多年的发展,运作模式已非常成熟。在此过程中,德国、法国、美国、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中国香港地区一直是会展业发展的领先者,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政府推动型、市场主导型、协会推动型、政府市场结合型四种成熟的运作模式,并且凭借其在科技、交通、通信、服务业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在世界会展业发展过程中占有着绝对的优势。会展业的不断发展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及地区都十分重视会展业的发展。
(一)我国会展业的发展现状
1.国内展览稳步发展,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
近十年来,中国会展业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专业委员会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国展馆数量为7083个,总面积为8467万平方米,比2011年增加了294万平方米,展览面积增长3.59%。从展会规模上看,10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展馆达到90个;5万到10万平方米的共有211个,许多展馆规模不断扩大。制造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展览会数量增多,其中服务业展会总面积达到约1100万平方米,充分体现了转方式、调结构的态势。
2.出国展览克服危机影响,总量实现平稳上升
与国内展览相比,出国展览受到国际经济形势更为直接的影响,但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刚性需求以及境外知名展览会的品牌效应、高水准的专业观众组织水平,使得中国企业对于出国展仍然有较强的需求,其发展空间仍较大。新兴经济体和广大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受到中国参展商的重视。2012年,我国共实施出国办展约1500项,比2011年增加了150项,展出面积近70万平方米,同比增加1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5万家。出展项目规模平稳上升;参展地域分布相对稳定,欧美市场仍占主导地位,新兴市场发展迅速;行业分布方面,机电产品类的展览项目所占比例上升;自办展和品牌展效果进一步提升。
3.地域开展扩大化,发展到多个城市。
据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的数据,2012年全国至少在500多个城市或城市以下区、镇等地举办过展览、会议和节庆活动。
4.参展企业呈现多元和规模发展的态势。
所谓多元,就是指参展企业既有国有的、民营的,又有外资的和股份制的。规模发展的特征就是无论在展览集团、组展企业、展览场馆,还是在设计搭建、展品运输和展会服务等领域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根据国家贸促会课题组抽样调查显示,民营企业在境内外参展商中均占有较大比重:从国内来看,民营企业占68%,已成为参展绝对主力;从海外来看,民营企业占47%,也已成为境外参展重要力量,显示了强劲的参展需求。
5.中国会展市场区域格局已经形成
目前,全国初步形成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①环渤海会展经济带:以北京为中心,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市区。②长三角会展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杭州、南京、宁波、无锡、义乌等长三角城市群内的城市。③珠三角会展经济带:以广州、香港为中心,包括深圳、东莞、顺德、珠海、中山等会展城市。④东北会展经济带:以大连为龙头,以哈尔滨、长春、沈阳为中心,以边境贸易为支撑。⑤中西部会展经济带:以昆明、成都、西安为中心,包括郑州、武汉、长沙、重庆、贵阳、乌鲁木齐等城市。除上述五大会展经济产业带外,还形成全国三大会展中心城市,即北京、上海和广州。
6.会展经济对我国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发挥了重要作用
2008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世界经济仍没有完全从金融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这期间,我国会展经济与商品展销相结合,与各地的节庆活动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对我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为了刺激国内消费,商务部有关部门,将许多外销产品转到国内,为此在全国各地举办了多场以外销产品为主题的展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方面繁荣了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又为因金融危机影响滞销的出口产品找到了销路。
7.政府对会展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
近几年,在国内外经济增长低迷的情况下,会展业在促消费、扩内需的过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级政府都在政策、硬件设施、人才培育等方面加大了对会展业的支持。商务部在《关于“十二五”期间促进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把会展业培育成我国现代服务业的战略先导性产业;北京市、武汉市、南京市、成都市等多个城市均分别出台了“十二五”会展业发展规划和行动计划。同时,各地政府重视健全会展业的组织机构,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各省市区设立的会展管理机构已达50多家,成立的会展协会也已达50多家。其次,全国不少地区的政府都设立了发展会展业的基金,数额从几百万到几千万不等。
(二)我国会展业发展趋势
1.会展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
未来几年,我国会展业仍将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会展经济无论从规模上还是从质量上都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并且,在保持会展业高速度增长的同时,将更加注重质量。中央提出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样适用于会展业,中国会展业面临的转型重点是从会展大国向会展强国转变。
2.会展业将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擎和助推器
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家商务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京交会”)已成功举办了两届。京交会是国家级的综合型服务贸易交易会,是目前服务贸易领域全球唯一的综合型交易会,旨在打造“南有广交会、北有京交会”的格局。举办京交会是落实国家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重大举措,是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我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平台。首届京交会涵盖服务贸易全部12个领域,包括6个板块、29个专题。在6个板块中,就包括了会展板块。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组织、联合国贸发会议三大国际组织和非盟都应邀参会;我国港澳台、内地7个服务贸易发达省市和其他省市自治区都参加了此次京交会。京交会的举办必将推动中国现代服务业和会展经济的快速发展。
3.政府主导型展会进一步改革创新、转型升级
政府主导型展会在我国会展业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主导型展会的存在与发展也成为近年来中国会展经济特色之一。不断深化对政府主导型展会的认识,进一步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也是未来中国会展业的发展趋势之一。
政府主导型展会,其核心是坚持政府对展览经济起主导作用,借助行政资源的力量,大规模的宣传造势,有助于聚集人气,扩大展会影响力,成为带动我国会展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这种特点,一方面确实推动中国会展业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忽视市场机制的作用,未能实现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致使一些项目缺乏可持续的良性发展空间,也影响政府财政资金和行政资源的使用效率。
4.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展会主题与时俱进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新能源、新材料、通信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正在兴起。同时,推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正转向国内消费。为配合经济转型,今后各地应围绕以新兴产业和国内消费为主题,创新展览项目。
5.场馆的建设将与城市的发展更紧密地结合
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更多的城市将会展场馆的建设和城市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南宁的会展中心、成都的会展城和郑州的国际会展中心都已成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成为城市CBD的核心区。2013年,这种场馆建设和城市规划发展更紧密结合的趋势将进一步显现。现在正在进行这方面规划和建设的城市还有天津和上海。
6.会展经济将与民生更紧密地相连,在扩大内需,刺激消费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央提出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过去靠投资、进出口和国内需求“三驾马车”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改变为更多地靠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这就意味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国家将出台更多的扩大内需的政策,繁荣国内市场。2013年,中央确定的经济工作的总方针是稳中求进,统筹处理好速度、结构、物价三者关系。处理好三者关系,关键在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必须下大力气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科学发展。而调整经济结构最重要的是扩大内需。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基点。我国正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市场空间大,内需潜力大,对发展具有持久的拉动作用。因此,今后我国内需型的展会将有大幅度的增长。在这样的经济背景下,预计未来几年国内扩大内需和刺激消费的展会将层出不穷,在汽车、住房、旅游等各个行业,都会迎来新的增长高峰。
7.大会展的趋势逐渐成为主流
现代意义上的会展业多指展览与会议的综合体。会议可以为展览带来高层次的观众和强有力的潜在买家,而展览活动也会使会议更加直观和富有吸引力。许多传统展览国家的展览会都与一系列学术会议、专业论坛相结合,不仅贸易效果好,还成为业界分布最新技术和产品的前沿。目前,中国展览、会议、赛事活动和奖励旅游正逐渐融为一体。其中会议产业的规模和经济社会效益大有赶超展览之势。据有关机构统计,2011年,我国会议业的收入已超过展览业。预计,今后中国大会展的趋势将逐渐成为会展业主流,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越来越大。同时,展览与会议日趋融合,展中有会,会中有展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8.文化创意将成为会展经济的新亮点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并提出到202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今年是贯彻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的第一年,预计各地举办的以文化发展为题材的展会将大大增加,成为今后中国会展经济的一大亮点。
9.会展业的发展更趋于专业化
在国际上,专业性的展览已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主流,代表着会展经济的发展趋势。与一般的会展相比,专业展览具有针对性强、参展观众质量高、参展效果好等特点,因此近几年来,我国综合性展览会的举办数量不断减少,许多综合性展览会都不同程度地转为专业性展览。原来的一些综合性的展览已经被细化分为若干个专业展。此外,由于专业展览会能够集中反映某个行业或其相关行业的整体状况,并具有更强的市场功能,因而从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全国各地特别是会展城市的青睐。专业化是会展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只有具有明确的展览主题和市场定位,展览会才对参展商或与会者有足够的吸引力。
10.展览规模呈扩大化趋势
随着会展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各举办机构已不再局限于吸引本国、本地区的参展商,而是把目标更多地投向国际市场,进而扩大展会在国内甚至是地区范围内的影响力,力争提高国际参与程度。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地方政府不断加大对会展业的扶植力度,在大型展览场馆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一些地方政府几乎投入了百分之百的资金。很多城市也想通过修建大型展览场馆,举办一些大型的国际会展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扩大招商引资,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所有这些必然会导致展会的规模越办越大。
11.“两移”趋势明显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不断地增长,饱受金融危机困扰的美欧展览强国纷纷将其展览项目和业务向中国转移,因为会展经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发展是跟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经济的发展必然就会带动会展业的发展。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处于上升阶段,GDP每年的增长都位于世界前列,同时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经济地位都在提升。为什么近十年中国的会展经济发展得这样好?主要是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有一个说法:“世界经济在向中国转移,会展业也在向中国转移。原来,欧洲和美国是会展发展得比较快的地区,现在他们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又停滞了。会展发展的速度跟经济发展一样,有一些展览,包括论坛在内,都放在中国来了。”这是大趋势,我们要迎合这个趋势,以会展经济促进经济的发展。
同时,国内沿海地区的展览项目和展览业务也有向中西部转移的趋势。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近几年中西部地区各省区经济快速增长,有些省区已超过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实力的提高,加快了东部地区展览和会议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例如,近几年成都会展业的崛起就是最好的例证。未来中国会展业“两移”趋势将日益明朗。
12.业内强强联合,国际化运作集团化趋势增强
并购和联盟已经席卷了全球经济的各个领域,成为国际市场的一大焦点。作为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会展领域也不例外。今后国内会展企业将通过资本运作进行兼并与合作。通过兼并与合作,可以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以获得资源的优化配置。目前,世界上许多会展业的大组织、大企业纷纷开始联合,以期优势互补,提升实力,打造业内超级航母。会展业虽然投入大,但回报快,是一个高额利润的行业,其利润率高达25%,因此业内的竞争十分激烈。预计今后国内会展业的大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以便维持高利润率,将会以兼并与合作的方式建立战略联盟,进行国际化运作。目前,在会展行业内盛行一种理念,即与其群雄纷争,不如强强联合、合作经营;与其四面出击,不如集中资源,发展自己的核心优势项目。
13.现代新技术的应用,为会展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全球会展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科技革命带来的大量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会展设备现代化已经成为会展业发展的一个不争的事实。实际上,设备现代化也是会展标准现代化、展览内容国际化、展览形式多样化发展的共同要求。更为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大量应用,向网络求发展空间又成为世界会展业发展不可避免的趋势。有关专家把这种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撑,以知识经济、信息网络经济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对会展经济产生的影响,归纳为快捷、关联和效果三个方面。因为借助网络信息的优势,可以为展商和参展观众双方带来极大的方便和效益,例如,参展商可以在异地向全世界发布自己展览产品的详细信息,参展观众也可以借助个人电脑在任何地方浏览和选择自己喜欢的产品。目前,我国网上展览已初见成效,例如我国第一展——广交会已开拓网上展览,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又如阿里巴巴利用自身的网络资源,正尝试向网上展览发展。今后网上展览将大有发展前途。
14.通过资本输出和移植品牌会展,抢占国际会展市场
在世界会展业向专业化、国际化和集团化发展的过程中,欧美会展业已经相当发达,但是其国内发展的空间已经接近饱和。国际会展巨头为了谋求向全球发展,纷纷把目标投向海外,通过资本运作寻求低成本扩张,进入会展业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如德国的汉诺威展览公司直接收购上海一个有颇名气的地面装饰展览会。另外,他们充分利用广泛的业务网络将一些名牌展览移植到他国举办,如慕尼黑国际展览集团成功移植电子元器件博览会(Electronie)到上海举办,在未来的几年中,它还将把高档消费品、建筑材料、交通运输等博览会引入中国。德国的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也已把原每年春秋两季在德国本土举办的国际消费品展览会(Ambient)移植到中国、日本和俄罗斯。这种跨国运作,既满足了国际市场的需求,同时也抢占了世界展览市场的份额。今后,国际上的展览强国将更多地通过这种方式进入中国的展览市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会展基础设施、从业人员队伍看,还是从会展活动的数量和规模看,中国会展业都已经具备了相当强的综合实力,并正在步入会展业大国的行列。会展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张,为中国会展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
六、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1年底,全国旅行社的总数为23690家,同比增长3.98%。全国旅行社总资产711.17亿元,同比增长6.76%,其中,负债461.81亿元,同比增长4.2%;所有者权益249.36亿元,同比增长11.84%。在从业人员规模上,全国旅行社直接从业人员299755人,同比增长8.11%,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200305人,同比增长17.23%。在旅游业务规模方面,2011年全国组织旅游13710.75万人次、35854.01万人天,接待16900.50万人次,33674.13万人天;同年,入境旅游接待2280.81万人次、7165.44万人天,而出境旅游持续走高,全年共组织出境旅游2021.92万人次、8405.71万人天。
从旅行社业务的经营主体(包括以旅行社部门、办事处等形式存在的旅行社企业组织,以及会展机构、网站、俱乐部等未取得旅行社经营权的经营实体)的角度来估测,我们认为,目前全国实际的旅行社业务经营主体超过7万家。
在地域分布上,我国旅行社数量分布依然呈现出“东密西疏、高度集中”的特征,中东部10个省区的旅行社数量均超过1000家,占全国旅行社数量的56%;江苏和山东两省均超过1000家;在少于500家的11个省市区中,宁夏、西藏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不足100家。在数量规模增长方面,西藏、宁夏的旅行社数量增幅最大,超过24%;有7个省区市的旅行社数量减少,其中四川减幅最大,达到13.84%。
从区域发展格局来看,东部地区旅行社数量占据了全国旅行社总量的半壁江山,体现了东部地区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的主导态势;但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中西部地区旅行社的数量呈现快速增长,其中西藏、宁夏的旅行社数量增幅最大,超过24%,显示了中西部地区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
最近10年,随着休假制度的改革、大众旅游的兴起,国人对旅游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从全国旅行社的数量上看,也一直处于增长的状态。但从历年旅行社的增长率来看,在2003年达到高于15%的波峰后一直呈波动下降的趋势。技术的进步、大众消费模式的变迁、新业态的逐渐成熟,让本来集中度低、同质性强、竞争力弱的传统旅行社的发展空间受到进一步的挤压, 2011年旅行社数量的增长率更是达到历史新低,低于5%(图1-1)。
图1-1 历年全国旅行社数量(单位:家)
截至2011年底,全国旅行社总资产达711.17亿元,同比增长6.76%,其中,负债461.81亿元,同比增长4.20%,所有者权益249.36亿元,同比增长11.84%。
从历年数据来看,除去2003年、2005年、2008年等特殊年份,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的一直处于增长状态,而由于这些特殊年份的存在,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的增长率便呈现出剧烈波动的状态,如图1-2所示。这体现了旅游业的敏感性,即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也正是因为旅游业的敏感性,它往往能够在受到重创之后迅速恢复,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旅游业作为经济体系中率先复苏的产业之一,为拉动消费、促进经济较快恢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图1-2 历年全国旅行社旅游业务营业收入总额(单位:亿元)
自2004年起,旅行社旅游业务毛利润在数量上呈现出持续上涨的态势。但其增长率除了在2005年、2008年等特殊年份的次年出现增长外,一直处于下降的状态,2011年相较于2010年略微上扬。
2011年,欧美经济危机加剧,国际环境非常严峻,入境旅游增长乏力,国内旅游则逆势上扬,继续保持两位数的大幅度增长。2011年度全国旅行社组织国内旅游13710.75万人次、35854.01万人天,接待16900.50万人次、33674.13万人天,同比分别增长14.70%、9.21%、19.46%、16.79%(图1-3)。
图1-3 历年全国旅行社组织国内旅游人次数(单位:人次)
2011年度旅行社组织国内旅游人次排名前十位的省市依次为广东、四川、浙江、江苏、上海、山东、湖北、湖南、重庆、北京,如图1-4所示。
图1-4 2011年度组织国内旅游人次排名前十位的地区情况
2011年东部地区在旅行社组织国内旅游上表现依然强劲,占据前十名中的六个席位,广东省稳居首位。与此同时,西部地区旅行社组织国内旅游人次快速增长,四川省上升3个位次,超过浙江、江苏等省跃居第二;重庆进入前十名,排名第九。
2011年度旅行社接待国内旅游人次排名前10位的省市依次为四川、江苏、广东、浙江、云南、山东、上海、湖南、福建、湖北。
2011年西部省份在旅行社接待国内旅游上表现抢眼,四川省上升2个位次,超过江苏、广东跃居第一;云南省上升2个位次,超过上海、山东居第五位。东部省份排名略有下降,但仍占据前十名榜单的六个席位。
图1-5 2011年度接待国内旅游人次排名前十位的地区情况
2011年中国出境旅游持续走高,仍处于快速上升通道。2011年度旅行社出境旅游组织2021.92 万人次、8405.71 万人天,分别同比增长21.52%、31.93%。
图1-6 历年全国旅行社出境旅游组织人次数(单位:人次)
图1-7 历年全国旅行社出境旅游组织人天数(单位:人天)
2011年度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人次排名前十位的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以及泰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越南、法国,如图1-8所示。
图1-8 2011年度组织出境旅游人次排名前十位的目的地国家或地区情况
2011年,我国港、澳、台地区依然是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目的地的前三名,具体数字上变化也不大。受3月份日本地震一海啸复合型灾害影响,赴日旅游全年出现约20%的降幅,日本在前十名榜单上下滑4个位次,居第八位。2011年,由于中东与北非地区动荡,部分游客转向东南亚等地区,新、马、泰等国家位次有所上升,越南进入前十名,排名第九。
由于收入和财富水平有限,以及缺乏足够的出国旅游经验,我国多数出境游客的旅游需求还停留在观光游览、购物等相对初级的层面,而在享乐、深度体验等方面的旅游需求则相对缺乏。如图1-9和图1-10所示,我国出境团队游客中,以游览观光为出游动机的游客占到55.07%(相比之下,我国入境游客则以文化体验为首位旅游动机),而以教育、科技、健康、商务、文化交流等动机的游客占比都比较小;在出游花费上,仍旧以购物、交通等为主要的花费。另外,出游的时间、住宿选择也都不尽理想(图1-11和图1-12)。
图1-9 团队游客出境游动机图
图1-10 团队游客出境最高花费项目
图1-11 团队游客出境游时间
图1-12 团队游客出境游住宿选择
图1-13及图1-14进一步表明出游人群多为25~44岁的事业期人士,且对景点、交通等基础性服务较为关注。图1-15则表明游客多集中于少数高收入行业人员或学生群体。这些都说明我国出境游客的享受型旅游需求还没有规模化形成。
图1-13 团队游客旅游服务关注
图1-14 团队游客年龄构成
图1-15 团队游客行业构成
(二)我国旅行社业发展趋势
1.旅行社的经营发展趋势
(1)大型旅行社集团化
大型旅行社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规模经济问题。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应使目前约占旅行社总量1%的规模较大的旅行社通过合并、兼并或其他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一体化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大型旅行社在实现集团化之后,其基本业务包括三个方面,即产品(特别是适合大众旅游市场的标准化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而销售业务(这里限指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则主要由数量众多的中小旅行社代理。这些举足轻重的旅行社集团把全部资源集中于三块相互联系的旅游业务中,势必会提高自身和整个行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总体接待质量,同时还会因为避免很多分散的重复劳动和相应的非规模化竞争而减少资源耗费。
(2)中型旅行社专业化
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所经营的产品上。中型旅行社应针对某些细分市场,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而且中等规模旅行社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理性化选择。通过专业化经营集成本优势与产品专业化优势于一身,解决了中型旅行社因规模较小、形不成规模经济,因而也难以直接与旅行社集团竞争的问题。而对行业来说,专业化的特色经营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开发会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从而增强旅游产品的总体吸引力。
(3)小型旅行社代理实现网络化
随着大型旅行社实现集团化、中型旅行社实现专业化,众多小旅行社的调整是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网络化,成为旅行社业面向旅游者的窗口。旅行社的网络化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与代理制联合起来,即通过代理制来实现网络(这里的网络化还包括旅行社之间的业务联系这层含义)。而旅行社集团如果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广泛布点,无疑会大幅度提高其经营成本,而且会加大控制难度和经营风险。因此,众多小旅行社如果能够实现向代理社的转变,就可以彻底摆脱举步艰难的局面。
2.旅行社销售发展趋势
(1)游客不需要更多门店,多渠道销售是出路
游客只是为了报名而去某家旅行社门店的动力会越来越小,再加上产品雷同、网购分流、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门店业态经受考验(在大城市尤为突出,二、三线市场这个问题不像大城市那么严重)。未来的旅行社门店,将会以旗舰店、体验店、主题店为主,餐饮化、会所化、沙龙化是门店的发展趋势。门店要转型升级,大数据驱动下的全渠道、泛渠道零售是首选策略,把020作为重要手段,以游客需求为导向,让旅行社无所不在。一家有实力、有远见的旅行社,应该持续优化门店、大力发展异业合作、积极建设会员俱乐部,以及在微信、微博等渠道拥有不同形式的存在。
(2)PC电商高投入下难掩疲态
据保守估计,旅行社目前在电商平台每获取一名新用户的平均成本接近200元,这样的高投入犹如皇帝的新衣,做电商的大部分都亏钱,但没有人愿意或勇于说破。敢于高投入的旅行社貌似获得了高增长,但是一问起盈利情况却都是“顾左右而言他”,因为大家都明白,电商份额持续做大,主要靠的是比线下还厉害的价格战。而网民更加挑剔,流量费增高、移动互联网重塑格局等,都将迫使目前的旅行社PC电商模式进行新的选择。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电商在PC时代的优势削弱,各大巨头重回起跑线,旅行社迎来新的电商机遇。
(3)跨界合作
“转型升级”并不是旅行社业的专有名词,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谁不在转型升级?百度、阿里、腾讯三大巨头,都在跨界。旅行社熟悉的合作,是参与采购联盟、协会,这是典型的1.0版时代的合作,利用某一种能够聚合、提升大家或高于大家的捆绑经验和思想去服务客户与游客。现在真正要思考的是:“你能跟移动互联网合作什么?”每个业态、每家旅行社在不同阶段上的条件不同,能够合作的外部资源平衡和尺度不一,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做强自身,开放合作,拥抱移动互联网。
(4)唯一不变的是发现和引导顾客需求
旅行社发展了这么多年,一些模式难免固化,但拥抱变化几乎是唯一出路,决心致力于发现和引导顾客需求则是唯一不变的核心能力。放眼所及,新兴旅行社都是在过去十年里抓到了出境游、国内游的需求爆发而兴起。从现在比较成型的旅行社的组织架构来看,通常的“三驾马车”指的是销售、产品、市场,未来以游客需求为中心的管理架构,先后顺序可能变成市场、产品、销售。市场部调研“人”的需求,挖掘游客心理开展痛点营销,产品部改善产品,制造令游客尖叫的惊艳点,引爆流行,以完成销售的最后一公里,三者有机联动、互相促进。基于游客需求调研,把发现和把握游客需求的职能放在第一位,这符合未来发展。
(5)回归销售的本源
销售的本质是买卖及其相应过程和感受:游客花钱买旅游,旅行社提供物美价廉或尊贵服务。旅行社要在产品保障、游客信任与习惯之余,努力增强游客体验。门店的装修和设计影响游客的视觉和心灵,而如何激励员工像“海底捞”那样为客服务,更是旅行社经营者要深思的问题。宾至如归,才是真正的服务,是服务业该有的样子。
(6)自媒体时代的新型客户关系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社会进入了社交化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在游客一方,旅行社必须不断强化自身标签(也就是品牌),让游客记住并且喜欢、信赖自己;而在旅行社一方,要发挥新科技的作用,多发展会员、粉丝等“可识别游客”。“会员”和“粉丝”,是两套体系,其中有交叉部分,未来的旅行社会员体系会越来越淡化,粉丝生态却越来越壮大。粉丝是喜欢你的旅行社、门店、产品、服务、员工中的全部或部分的那些人,你的旅行社和员工也喜欢他们。普通的会员是靠购买建立实名,却缺少情感联系、个性主张的群体。优秀的旅行社必须发展粉丝体系和服务。发动全民营销,吸引粉丝,留住用户,跟游客一起玩,让游客之间玩起来,这是旅行社发展新型客户关系的重要路径。
3.《旅游法》促进旅行社管理的规范化
《旅游法》对症下药,变革和规范旅行社行业运作模式:对旅行社经营明确规定五个“不得”,禁止零负团费、强迫购物及参加自费项目等情形;变革导游行为模式,明确其工作关系和权限的三个“不得”,实行旅行社与导游的聘任关系,采取“基本工资+补贴”薪资体系。《旅游法》影响部分线路价格合理上涨,短期部分压制消费需求,长期刺激出游需求释放;同时也产生区域影响差异,部分境外旅游需求或转向境内。旅行社行业整合或启动,经营规范的旅行社将获主动权。相比自由行,旅游团仍具备便利、价格实惠等优势,仍具备发展空间。《旅游法》使各旅行社在同一合理价格区间内竞争,关注点将转移到服务、规模和经营策略上,规范经营、具备创新能力的大型旅行社具备先发优势。
七、我国景区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景区业发展现状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A级景区6042处。其中5A级景区共计147处,4A级景区共计1966处,3A级景区共计2123处,2A级景区共计1689处,1A级景区共计117处。
从等级规模结构来看,A级旅游景区的等级结构仍呈“两头大中间小”的枣核型结构。等级结构中的4A级、3A级、2A级旅游景区数量庞大,均以千计,分别占A级旅游景区总数的32.54%、35.14%和27.95%;而5A级、1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较少,所占比例分别为2.43%和1.94%。
全国旅游景区发展的主要情况可分述如下。
1.旅游景区日益成为带动全国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其地位进一步增强
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各类旅游景区20976家,其中,A级旅游景区5573家。旅游景区已成为居民旅游消费的热点之一,景区收益不断增加。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25.54亿人次,平均每人到景区游览约2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658.60亿元,在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在不断提高。2011年全国旅游景区接待游客人数和综合营业收入增长均超过20%,增速明显高于同期全国星级酒店和旅行社行业,旅游景区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
2.旅游景区发展越来越成熟,精品旅游景区已成为我国旅游景区的中坚力量
从景区接待游客、营业收入、门票收入三项指标看,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发展稳定,精品旅游景区成为我国A级旅游景区的中坚力量。
从接待游客数量看,5A级旅游景区年平均接待数量最多,是我国A级旅游景区的优势产品;4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总量最多。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5.54亿人次。其中,5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5.53亿人次,占A级旅游景区接待总人数的21.71%,平均每家景区接待游客392.20万人次;4A级旅游景区接待游客11.88亿人次,占A级旅游景区接待总人数的46.64%,平均每家景区接待游客84.92万人次。
从营业收入看,4A级、5A级旅游景区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比例达到8成多。其中,4A级旅游景区更是游客接待的主体和消费热点。报告显示, 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实现营业收入2658.60亿元。其中,5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413.94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的15.57%,平均每家景区营业收入2.9417亿元;4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1744.84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营业收入的65.63%,平均每家景区营业收入1.2562亿元。
从门票收入看,4A级、5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比重较高,占全国A级景区的78.83%,4A级、5A级旅游景区是全国A级旅游景区的主体支撑。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1149.94亿元。其中,5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158.53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的13.77%,平均每家景区门票收入2.3102亿元,一些重点景区如故宫2011年门票收入达到5.9亿元;4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747.96亿元,占全国A级旅游景区门票收入的65.06%,平均每家景区门票收入5346.33万元。
3.全国A级旅游景区各季度发展均衡,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从接待游客、营业收入、门票收入三项指标看,全国A级旅游景区各季度发展虽然略有差异,第3季度略高于其他季度,但总体发展较为均衡,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在游客接待量方面,四个季度游客接待量分别占全年接待量的21.22%、26.37%、28.91%和23.49%。营业收入方面,四个季度营业收入分别占全年总量的20.69%、26.83%、29.08%和23.40%。门票收入方面,四个季度门票收入分别占全年总收入的20.35%、26.30%、28.71%和24.64%。
4.景区发展空间逐渐拓展,新兴、新型旅游景区不断涌现,并形成新的热点景区
如新疆阿克陶县克州冰川公园景区2011年门票收入为3.12亿元,排在全国第8位,浙江金华市浦江仙华山景区和台州市玉环县大鹿岛景区2011年门票收入分别为2.31和2.30亿元,分别排在第14位和第15位。此外,文化类、体育运动类、温泉度假类、商业类和复合型景区不断涌现,拓展了景区发展的空间。
5.旅游景区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景区接待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和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旅游景区,老景区提升改造,新景区不断建设,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景区的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旅游景区管理理念和服务素质的提升及景区服务项目的完善,为全国旅游景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创造出有利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景区业发展趋势
我国景区业发展趋势是,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投资的重要方面,有计划地加强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创造先决条件。
1.基建细节化
细节化,就是杜绝以前的粗放式经营管理,设施建设中既充分考虑到旅游客的需求,也考虑到整体景观的和谐度。比如景区内的公厕、垃圾箱等除要做到数目、位置、卫生环境达标外,还要做到标识美观化、造型景观化,独特美观,与环境相协调。既要从景观质量、环境质量层面加强景观设施、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提升,包括加快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景区内外旅游道路、导览系统、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同时也需要从景区消费体系和盈利体系的角度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包括餐饮、游乐、住宿接待、购物消费等。此外,还应提高标准要求,从打造精品景区角度逐步完善景区游憩体系、景观体系、消费体系、安全体系、环保体系、营销传播体系、服务体系、旅游保障体系等,从而使得景区朝着旅游精品方向健康发展。
同时,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游憩设施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等是A级景区验收评估的重点,结合景观质量、环境质量标准,全面完善和提升旅游景区各项基本建设,可为A级景区的创建提供分量极重的“砝码”。
2.产品特色化
旅游产品是旅游生产者和旅游经营者为满足游客的需要,在一定地域上生产或开发出来以供消费的商品或服务,包含核心旅游产品和组合旅游产品。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包括核心旅游产品的主题化和组合旅游产品的特色化两个方面。一个景区的旅游产品要想有吸引力,就必须具有独特性,甚至是不可替代的特性,这样游客才能趋之若鹜,所以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一定要突出原生态、本土化、静态与动态兼备、时尚与怀旧相济的特色景观。景区只有打造与特色景观文化紧密联系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创造文化旅游精品,最终才能获得高起点、高品位、健康、有序的发展。此外,要大力扩展旅游产品结构,给旅客提供更多的旅游项目选择,在继续保持观光度假型旅游产品发展的同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挖掘出更多的文化旅游产品,突出主题,不断创新,大力开发专项旅游产品。景区需要增强旅游项目的参与性、趣味性、互动性、情境化、体验化,纵向发展当地旅游,加快观光型景区向休闲度假型景区的升级,拉长当地旅游产业的产业链,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
3.管理智慧化
数字地球已经覆盖我们这颗星球,数字化生存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化技术应用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化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旅游业跨越多个行业,是交通、餐饮、娱乐、住宿、购物等诸多传统服务业的集成,旅游业的智慧化、现代化,不仅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会带动其他产业的优化升级。
旅游管理的“智慧化”就是搭建网络互动平台,让游客与网络实时互动,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帮助游客感受互动体验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是以一体化的行业信息管理为保障,激励产业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手段。从2010年起,南京、苏州、温州等城市相继制定了智慧旅游发展战略,至今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国家旅游局也部署了智慧旅游城市试点工作,确定了江苏镇江为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智慧旅游正在从一个新概念,变成可感可触的新体验。借助手机或便携电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享受信息咨询、在线支付等周到服务。
4.旅游人本化
无论旅游的目的地是哪里,旅游的主体始终是人,使旅游者有愉悦感和舒适感是旅游目的地各项建设的最终目的。相对于旅游者的种种心理需求,中国现代旅游业如果缺乏人性化的因素,将会显得空洞,无内涵,从而难以立足于世界旅游市场。因此,旅游人性化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
旅游的人本化包括自然景观的人性化、景点设计的人本化和旅游交流的以人为本三个方面。不同游客的需求侧重点不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需求,就是人性本原的满足。根据现代行为科学的理论,人的行为取决于动机,旅游者对于景观的青睐行为,正是出于要求得到景观对于人性本原满足的这种动机;景点的人本化是让旅游者通过对景点的观光感受到对人性的关注,或使游客通过对景点的观光感受到对人性的爱护;旅游对于服务提供者来说是一种经济行为,但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文化意义、交流意义、联谊意义的人本行为。一个旅游者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他是带着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方式,来了解一种未知的,至少是陌生的东西。旅游者希望得到的,除了观光上的满足和文化上的收获之外,还有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希望得到旅游地人民的理解,建立与他们的友谊,这就是旅游的人本观念。
而人类总是从修学、审美、休憩、康体、交流等某种需求,或几种需求结合出发,开始旅游生涯;当旅游多年,积累丰富经验以后,便开始寻求不同于日常生活也不同于一般旅游的体验式旅游;当体验式旅游达到了一定的积累后,一部分人将会追求旅游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定时、不定时的,与工作、日常生活同样重要的生活方式,一种在自我实现中不可缺少的生存方式。因此,旅游景观要想吸引游客第一次光顾,首先应具备的特征就是有能力满足以上一种或几种需求,游客满足度越高,到目的地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如果想要吸引游客多次到来,则有着更高的要求。游客要求体验式的旅游也就是更多的娱乐体验,这就要求了解游客到旅游目的地的娱乐诉求是什么,再围绕此主题做好文章。
5.产业多元化
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特征日趋明显,既表现为外延多元化,也表现为内涵多元化和动态多元化。一般来说,旅游产业具有投资规模大、回收期长和经营季节化显著等特征,这给旅游业的经营带来了一定的行业风险。而旅游经营多元化则是规避该风险的一个有效措施,同时紧随主业的相关产业多元化有利于景区的做大做强。另外,当前旅游客源市场的多元化,产品的多元化和旅游保障系统的多元化,也从客观上决定了旅游业的多元化,催生了旅游产业的多元化。
根据近几年上市公司的数据研究结果,在现金流动量无大区别的情况下,多元化经营的旅游企业的赢利能力优于其他企业,多元化经营带来的正的经济后果,这就是范围经济和协同效应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益。虽然有时一个成功的单体特色旅游产品也会造就一个巨大的“磁场”,形成所在地区旅游市场的聚集效应,但是一个成熟的旅游目的地除了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外,更需要区域中心城市综合环境对当代旅游者的凝聚力。
综上所述,在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基础建设的细节化、旅游产品的特色化、景区管理的智慧化、旅游体验的人性化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等特征日趋明显,总体表现为外延的延伸和内涵的凝聚。中国不仅是一个旅游大国,而且正在成为旅游强国,其旅游业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新格局的发展态势,并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景区要想获得好的发展,就必须突出当地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和多样性,旅游产品的独特性和组合性,旅游管理的统一性和动态性,旅游运营的针对性和综合性,在充分整合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发挥区域旅游优势,促进旅游业快速协调发展。
八、我国旅游智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一)我国旅游智业发展现状
1.旅游智业是一种特殊的新型旅游业态
中国旅游业已经步入智业时代,旅游智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和重要影响的新型旅游业态。这是旅游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内在要求,是知识经济、创意经济的客观要求,也是实施旅游业“两业”战略的必然要求。中国旅游未来研究会课题组发布的《新10年中国旅游发展趋势预测(2011~2020)》指出,旅游决策对智力的需求更加明显,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咨询、规划、设计等旅游相关的智力型企业发展”,发挥旅游业对信息咨询、文化创意等部门的重要促进作用,鼓励旅游产业中的自主创新,构建旅游业研发创新体系,建立旅游企业对外投资和旅游项目招商引资咨询服务体系。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业态,旅游智业不仅影响着特定区域旅游发展的思路与方向,而且对旅游人才需求等领域也产生了影响。
20世纪90年代就有人提出“旅游业是典型的点子产业”的观点,还有学者对景区管理咨询的商业空间与拓展对策进行分析。随着第一轮旅游规划高潮的出现,为旅游业提供智力服务的群体与机构随之产生,但因为市场性不强而没有被视为“产业”。2003年,第四届“远见讲坛”将“站在专业创新和时代浪潮上的旅游智业”作为主题。袁健指出:旅游智业已经构成了旅游业生产力更新的源泉,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神经和发动机。这是国内“旅游智业”被首次正式使用。同年,刘锋撰文指出,旅游智业是旅游业生产力升级换代的动力源泉,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2004年,达沃斯巅峰旅游景观设计中心作为国内首家专业旅游咨询类企业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说明国内旅游业开始进入“智业时代”。
当时,国内明确提出旅游智业见解的主要有远见旅游发展机构的袁健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刘锋。2003年,袁健指出,旅游智业延伸了20世纪90年代策划界提出的“智业”这个概念,专指旅游业中知识含量和技术含量高或相对高、产品以非实物性为主要形态的事业圈或产业群,其内容包括管理咨询、规划设计、科技开发、理论研究等,其产品形态是一种信息符号[2]。2006年,刘锋指出,旅游智业是知识经济与旅游业联姻后的一门新兴产业,其实质就是通过智力来贯穿旅游业策划、规划、设计、投资、开发、运营、营销、管理等各个环节,以实现旅游产业真正意义上的无缝对接。他们站在从业人员的角度提出了对旅游智业特征、内容、产品、实质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旅游智业的本质特征,为后人认识旅游智业奠定了基础。
在对相关专家进行咨询的过程中,还有人认为,旅游智业就是头脑产业、知识产业、创意产业,体现了旅游智业的某些特征。综合以上观点,结合自己的思考,笔者认为,旅游智业即旅游智力服务业,是对通过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以非实物形态的产品为旅游业相关部门提供问题解决方案的专业性智力服务机构的统称。这一定义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强化了旅游智业的本质特征——专业性智力服务机构;明确了旅游智业的核心能力——知识的获取、应用和创新;说明了旅游智业的产品形态——非实物的问题解决方案;指出了旅游智业的服务对象——旅游业相关部门(包括政府职能部门、旅游企业、其他涉旅组织);此外还指明了“旅游智业”这一称谓的集合性特征。
理论上,凡是以旅游企业为主的客户群所需要的智力服务都构成旅游智业的业务领域,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会催生相应类型的旅游智业机构。根据对巅峰智业集团、远见旅游发展机构、绿维机构、奇创旅游规划咨询机构、来也旅游发展公司、智成旅游智业机构、青岛金石创意旅游智业机构、香港维恩旅游智业集团、河南创景天下旅游机构、麟德旅游规划顾问有限公司等代表性旅游智业机构的分析,现阶段旅游智业的重点业务与相应部门构成主要包括规划设计、创意策划、营销推广、管理咨询及相关领域五个方面。其中,旅游规划设计是现阶段国内旅游智业的主要阵地,是多数旅游智业机构的核心业务,也是市场接受度最高的领域,依据《旅游规划通则》提供区域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各层次规划、各类专项规划(如旅游公共服务专项规划)及融合性规划(如旅游城镇规划)等产品。旅游创意策划主要是根据客户具体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形式灵活、类型多样的产品与服务,比较注重构思的新颖性和方案的独特性,如绿维机构推出的商业策划、产品策划、总体策划、专项策划等。旅游营销推广主要是依托自营媒体或整合其他企业资源,为企业提供传播旅游形象、举办营销活动、实施市场拓展计划等方面的服务。旅游管理咨询主要面向景区、酒店、餐厅等旅游企业,提供战略、经营、管理、法律、财务、人力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相关领域主要涉及旅游项目调研、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旅游景区托管、旅游人才培训、旅游设施设备研发、旅游技术中介、旅游市场调研、旅游专业信息供应、旅游企业委托的专项研究等。例如,绿维机构提供市场调查、招商、旅游房地产、泛旅游产业、农村规划、建筑表现等服务。
在企业存在形态上,除了专门从事上述业务的独立企业之外,国内旅游智业还包括提供上述服务的准企业机构、其他业务机构和独立执业者。准企业机构主要是各类科研院所尤其是各涉及旅游院校中的教学研究机构,依托人才优势,多以所属单位的名义,向政府或企业提供旅游管理咨询、规划、策划等社会服务,收取相应费用。其他业务机构是指以广告策划、建筑设计、园林规划、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工程咨询等为主要业务的企业,因业务关联、客户要求或出于开拓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同时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规划、设计、咨询业务。独立执业者是受艺术、建筑、景观设计等专业传统的影响,在创意经济兴起背景下大量涌现的以个人工作室形态存在的旅游智力服务提供商。
2.旅游智业的发展现状
继2004年达沃斯巅峰旅游景观设计中心参加国内旅游交易会、2005年旅洽会上深圳中国旅游规划院签下大单之后,2006年旅洽会专设“智慧馆”展区,一批旅游规划设计机构集体亮相,展示了中国旅游智业的力量。2006年10月底,在北京举办了以“为旅游行业义诊·为中国旅游投智”为主题的首届中国旅游智业巅峰论坛,魏小安在发言中将“智业是旅游的助力”作为中国旅游发展八大新趋势之一。此后,每年一次的旅游智业巅峰论坛对旅游智业理念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目前,国内旅游智业呈现出以旅游规划设计机构为主、以创意策划与营销推广业务机构为辅、以企业经营管理咨询业务机构为补充的格局。根据国家旅游局公告统计,截至2013年底,仅经过国家旅游局认证的甲级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就已达到53家,乙级253家,丙级则更多。目前国家对创意策划、营销推广及其他业务尚未提出资质要求,加之有些业务是依托原来已经存在的机构进行的,因此相关机构的数量难以准确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这类机构的数量、规模与收入已经大大超过旅游规划设计资质单位。
(二)我国旅游智业发展的趋势
中国旅游智业发展呈现高知识度、高创新度、高互动度、高贡献度和高责任度的趋势。其中,“高知识度”是指知识含量高,智力依赖性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高创新度”是指创新性强,旅游创意密集度高,重视问题解决方案(通常为旅游产品设计与营销方案)的新颖和独特程度;“高互动度”是指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客户通过阐述委托意图、陪同考察、参加项目讨论、提出修改意见等形式参与生产过程;“高贡献度”是指旅游智业作为旅游产业创新体系和区域创新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民生保障方面产生积极、深远与广泛的影响;“高责任度”是指涉及精神产品的生产,肩负物质、精神、生态文明建设等多种功能,要求旅游智业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OEBL].http://www.gov.cn/zfwj/
[2]袁健.站在专业创新和时代浪潮上的旅游智业[EB/OL.http://www.yuanjian.net/about_Chiefasp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