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外贸易的大门被关上,因此日本军工产业的发展完全依赖于国内军费预算的规模。但是由于日本并没有专门从事军工生产的企业,以最大军工企业三菱重工为例,其军工产品的销售占比仅为15%左右,这就说明在日本即便是军工企业,其生产销售也主要以民用产品为主。在此背景下,就出现了军工产品市场拓展动力不足的现象。因为国家军费预算足可以让这些半军半民的企业“吃饱”。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尽管日本防卫费用规模较小,但其财政占比却一直在10%以上,这对刚刚起步的军工企业而言,就已经算是有足够的拓展空间,因为这些军工企业的产能和技术均处于较低水平,日本大半以上军需品仍靠美国无偿援助。
图6-1 日本防卫相关费用(1952—2012年)
资料来源: 矢野恒太記念会.日本国勢図会(2012/13)[R].帝国書院: http://www.teikokushoin.co.jp/statistics/history_civics/index25.html.(www.xing528.com)
1962年推出第二次防卫装备计划之后,日本的防卫预算费用步入了上升轨道,当然这也主要得益于日本政府推出的国产化战略。当时的主流军工产品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坦克、装甲车和机关枪、手枪、舰艇等产品,这些均已实现了国产化生产为主;第二类是F104战机、P2V反潜预警机等产品,这些主要是部分国产、部分进口的生产方式;第三类是地对空导弹等相对高技术领域,由于技术仍依赖进口,所以主要以美国的有偿或无偿援助为主的配置方式。[23]由于国产率不断提升,所以这一期间的防卫费用出现快速增长,年增速在1000亿日元左右(如图6-1)。
从1967年第三次防卫整备计划开始,日本军费规模出现再度膨胀现象,全部军费预算已经达到2.34万亿日元,其中,军事装备的占比就达到了57%、军费总额也超过了1.3万亿日元。不仅如此,这一时期的地对空导弹、主力战机F4EJ、反潜预警机等主要装备,也相继实现了国产化生产。
由于日本经济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因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现象:与防卫费用额度大幅上涨趋势正好相反,日本军费对财政支出占比却呈现出快速下降的态势。1974年日本防卫费用虽然史无前例地突破了1万亿日元大关,但其财政支出占比却降至6.4%。即便是之后的30多年之间,日本的防卫预算的财政占比一直比较稳定,长期在6%上下波动。不过,到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防卫费用上涨的同时,防卫的财政占比也出现了同步上涨额。1990年日本军费相关预算突破了4万亿日元大关,1998年甚至更逼近到5万亿日元的规模。这些都为其国内军工产品市场需求扩大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