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田茂内阁(1946.5—1947.5;1948.10—1954.12)期间,日本执政当局确立了“经济主导”的国家发展方针。尽管其反共右倾的特征也很鲜明,但“吉田主义”路线更强调了以经济发展为主线的特征,它提出所谓“三大核心”——日美基轴、轻武装和重经济。日本试图依靠日美同盟确保国家安全保障,从而把日本军事力量控制在较低水平线上,而由此将更多资源以及把更多精力配置或投向发展经济为主,从而构建起所谓通商型国家。[12]
吉田首相之后,包括池田勇人、佐藤荣作、田中角荣等人在内,在基本路线上均坚持了吉田主义。也正因为此,日本军工产业在之后的历届政府任期内,都没有被赋予任何特殊的地位,甚至政府补助金也从未给予过倾斜。因为从一开始吉田就开创了不依赖军事立国的理念,他拒绝了美国重新武装日本的企图[13],回避了美国再次把日本绑缚到战车之上的命运。
吉田首相之后,虽有鸠山一郎和岸信介内阁都明确表示反对吉田路线,但自1960年开始,历届内阁开始接受并履行吉田主义,因此,“吉田主义”路线得到了更充分地巩固,[14]如池田勇人提出了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他把国民注意力彻底从安保斗争和劳资对立领域转向了经济增长。从此,日本国民也就安心于经济发展。
整个冷战时期,以美苏争霸为主线的国际局势跌宕起伏,对抗升级甚至会引发全世界局势发生变化,这必然会冲击美日同盟下的日本。但是反战情绪已经成为战后日本国民的主流,因此一旦有任何军事推进或美日同盟新的举措,自然就引发民众的抗议活动。最典型的就是1960年岸信介内阁期间修改日美安保条约,当时因为古巴导弹危机,日本各界非常担心日本也会卷入美苏对抗,日本国内出现了反对《新日美安保条约》的强烈呼声,甚至爆发生了达650万人规模的大罢工。(www.xing528.com)
之后,在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并呈现逐步升级态势之后,日本政界也开始担心日本会被卷入战争的旋涡。为了继续坚持经济发展路线,远离战争风险,1967年佐藤荣作首相发表“武器出口三原则”,宣布日本将自主禁止武器出口。当时,日本政府划定了三类地区作为禁止出口国家:一是共产主义国家;二是联合国禁止武器出口的国家;三是卷入国际纠纷的国家。[15]很显然,日本不想因为获取出口武器之“小利”而陷入战争泥潭之“大弊”,因此选择了自主性限制措施。
三木武夫任首相时期甚至彻底关闭了武器出口的大门。当时,日本产业界一度出现解禁武器出口的呼声,与此相呼应,一些政府内高官也在国会公开提出了解禁论调。例如,通商产业大臣河本敏夫提出日本应该出口中型运输机C1和多用途飞艇US1。[16]但是作为首相的三木武夫非常担心因此而招来战争之祸,他对武器出口仍然坚持极其谨慎的态度。1976年2月,三木在国会答辩时提出日本不仅应该继续秉承1967年的武器出口三原则的精神,甚至还添加了一些内容,他指出五点:一是继续禁止向“三类地区”出口武器;二是根据宪法和外汇及贸易管理法精神,武器出口应当慎之又慎;三是武器制造相关设备出口也要参照“武器”的标准;四是军队在战斗中所使用物品均属“武器”;五是可搭载弹药或自身具有杀伤力或可用于战斗手段的装备都视为“武器”。[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