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宽而浅的知识结构是由横向扩展能力为主的能力素质要求决定的;要保证横向扩展能力的培养,就需要用相当多的时间去进行拆装、测绘、维修、调试的训练,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沿袭本科教育学科化的理论传授方式。不必一律按学科设置课程,不必维护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培养横向扩展能力需要的是打破学科分割的适当的课程综合化特点。这是相对宽而浅的知识结构的第一层含义——课程设置特点。
相对宽而浅的知识结构的第二层含义体现在每一门课程的理论形态上,相对于本科教育来说,应着重掌握理论的应用特性(或称“外特性”)和联结关系,而对理论的来源比较多地采用“黑箱处理”的手段模糊掉。
能力培养重“接口”,知识传授多“黑箱”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在人才培养的方针上一直存在“宽窄”之争。“宽”是强调适应性,“窄”是强调针对性。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从业者既有一定的适应性,又有一定的针对性,把二者在特定工作条件下结合起来。而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的适应性与针对性结合的处理手段上,注重“宽窄”调节,而不重“纵横”调节,更不重“深浅”调节。
“纵横”调节是指类型调节,要承认高等教育应当培养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才,而这两种不同类型人才的区别主要表现在能力素质上,即以纵向延伸能力为主和以横向扩展能力为主。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重纵向延伸能力的价值,轻横向扩展能力的价值。这种倾向与我国经济不发达有直接的关系。学科或专业前沿的突破会带来国际学术界的轰动效应,而学科或专业边缘的融合带来的是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计划体制下,经济发展不重效益,为提高经济效益做出的贡献与贡献者的报酬之间又缺乏合理的联系,这可能是横向扩展能力为主的人才价值未得到应有重视的深层原因。(www.xing528.com)
当然,并不是说只有“横向”人才才可能对提高经济效益做出贡献。实际上,任何行业、任何部门、任何企事业单位,都同时需要两种类型的人才,二者缺一不可。但一般来说,同层次的高级人才当中,“横向”的应该是多数,尽管对两类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比例可能不同。
忽视“横向”人才的存在价值,就使我国高等教育界在人才的适应性与针对性结合的调节手段上抹杀了一个客观存在的坐标。随着“纵横”坐标的被抹杀,“深线”坐标自然不会被承认。“宽窄”之争只能是“宽而深”与“窄而深”之争。“宽而浅”在学历教育中只能依存于“横向”人才的培养。这使得我国高等教育界在人才的适应与针对性结合的调节上,多年来只能在“一维空间”里艰难地运作。但产业界和教育界对此问题的看法却截然不同。
80年代末我参加了由国家教委和劳动部联合开发的课题“关于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研究”工作。这期间工业部某司长曾当面向我提出:当前,企业需要机电结合的技术人员,能否设想,把学过机械专业的专科毕业生送去再学一个大致相当于一个专科层次的电气专业,给他一个本科文凭呢?我带着这个问题走访了一些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厂长、总工程师。绝大多数被访者认为这样做是有益的,并认为,一个机专业的专科教育加上一个电专业的大致相当于专科的教育,培养出的人比单纯学机或单纯学电的本科毕业生在企业内某些方面的技术工作中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后来,我又带着这个问题,在一个特定的场合,去请教在教育科学研究工作中相当知名的一位大学校长。这位校长在听完我提出的问题之后,斩钉截铁地说:“不要说一个专科文凭加一个专科文凭,就是取得一百个专科文凭也仍是专科水平!”在几年之后的今天,当我向一些高校的领导重提上面这段话时,他们多表示,目前在高校里仍是这种思想占主导地位。我感到惊奇的是那位校长的反应与企业领导人的反应是如此的不同!这是在专业改造层面上反映出的阻力。
1990年春,我有机会参加了一个工业部门在南方某大学召开的工科教学改革研讨会。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在发言中曾谈到该校某本科专业“流体力学与水力机械”这门课程在改革中遇到的困难。这门课原来由力学教研室和水力机械教研室分段施教。水力机械教师提出这门课的力学部分不必讲那么深,可以将两部分课程融合起来由他们一起讲。这本来是个很好的建议,但遭到力学教师坚决反对。力学教师很不客气地说:“他们能讲什么力学!”这是在课程改造层面上反映出的阻力。这种来自维护学科性的阻力使得在像“流体力学与水力机械”这样一种属于非主干课程的改革都难于进行。可见,在普通高校中,为加强横向扩展能力以及为此试图采取相对宽而浅的知识结构所做的努力是多么难于起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