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是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它既是升学教育,又是素质教育,这是高中教育的两重性。如何使两者较好地统一起来是修订教学计划指导原则的核心问题。普通高中形成单纯的升学教育模式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畸形发展造成的。随着非学科性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普通高中作为一种升学教育,其服务对象会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会使普通高中的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两个方面逐步统一起来。
前面已经说过,高中毕业生中的多数人要走向社会成为高素质从业者,少数人升学。在升学的少数人当中,接受学科性高等教育的将是“少数中的少数人”,“少数中的多数人”将接受非学科性高等教育。
对于接受非学科性高等教育者和走向社会成为高素质从业者在知识能力的要求上有质的接近性(何况这些高素质从业者都曾有过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用接受非学科性高等教育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作为修订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基本要求,可以满足多数人和“少数中的多数人”的需要。同时,对“少数中的少数人”也是有益的。因为按此要求安排的必修课当中,实用知识多一些,能力训练多一些,这对他们学习学科性强的基础科学知识有联系实际之益。
教学计划面向多数学生意味着所有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与要求要面向多数学生。“少数中的少数人”的需要由选修课满足。选修课分两种,一种是理论课,为“少数中的少数人”升学准备的,内容与过去的每门必修课相比要适当削减;另一种是实践课,为多数人学习技能准备的。必修课要举行毕业会考。
有了非学科性高等教育这个中介,普通高中的升学教育和素质教育这两个方面才有可能统一起来。教学计划要面向多数学生的需要,必修课要面向多数学生的需要,这些显而易见的道理才能作为原则树立起来并付诸实施。(www.xing528.com)
理科必修课要从“科学型”向“技术型”转变。过去理科必修课(数学另议)的内容是以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为主,渗透少量技术基础知识;今后理科必修课应以技术基础知识为主,渗透少量科学基础知识。这样做符合学生毕业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也符合毕业后接受非学科性高等教育的需要。
文科必修课要以“知识传授型”向“能力训练型”转变。尤其是母语与外语两门语言课,要在多种多样的语言文字实践活动中着重提高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其他文科必修课也要从培养适应社会生活和生产的能力出发,增加专题研讨的分量,力戒陷入系统的、完整的、学科性理论的传授之中。
当今世界已发生巨大变化。现代化交通和电讯使地球“变小”,不断变化的分工和多方位的协作使人与人之间联系频繁、“角色”多变。这一切都要求人类改造自身的求知方式。死守住一种学科性途径已难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必须认真研究非学科性途径的功能和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