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倩[1]
摘要:《女性之声新闻联播》作为全国妇联新媒体平台上播出的典型女性新闻生产节目,其传播效果的提升离不开主持人传播力的实现。本文根据爱德华·霍尔的显形模式、隐形模式以及技术性模式的文化规则划分,结合《女性之声新闻联播》栏目的具体实例来分析阐释主持人如何在对不同模式文化进行区分过程中,通过女性新闻生产过程中主持形象与风格统一、主持人的主体价值判断、寻找新闻中的“抓手”等路径实现主持人传播力的提升,进而实现女性新闻生产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 女性新闻 主持人 传播力
随着社会性别意识的觉醒,女性新闻生产正在从过去的“消费文化”走向今天的“专业主义”。长期以来,女性新闻的生产大都作为新闻中的“消费品”存在。在传媒经营的商业化背景下,将女性性对象化、商品化是大众传媒商业化竞争中吸引受众眼球的制胜秘诀之一。[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女权主义兴起,国内女性媒体开始迅速发展,女性新闻生产开始逐渐构筑自身话语空间,逐渐打破长久以来的男性话语中心地位。女性新闻这一概念从广义上说,是指以女性作为报道对象的新闻。女性新闻生产是新闻从业者基于自身媒体背景对女性新闻进行选择、加工与传播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女性新闻生产既包括关乎妇女发展的政治思想、政策措施的相关报道,又包括涉及女性的社会新闻事件报道,以及通过策划完成的关于女性的采访专题等。专业的女性新闻生产应具有独特的女性视角,融入先进的性别意识,这类新闻生产能够实现对女性话语系统的构建,破除当前新闻报道中显性或隐性存在的“性别歧视”怪圈。所谓性别歧视,是“由社会文化形成、以生理性别差异为基础形成的,对女性的人格尊严、角色评价、发展机会等方面的不公正态度和限制性行为”[3]。由全国妇联宣传部倡导、联合中华女子学院共同制作的《女性之声新闻联播》视频栏目就成为官媒采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女性新闻生产的有益尝试,这其中主持人在新闻选择、加工及传播各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传播力直接影响着该栏目的传播效果。主持人传播力可以理解为:节目主持人在各种传播资源的支撑下,在以节目主持传播为核心的多元化的传播实践中,达成预定的传播效果的能力。[4]综观主持人传播全过程,归根结底,离不开文化观念的渗透。跨文化传播学的奠基人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提出,模式是隐含的文化规则,分为显形模式、隐形模式与技术性模式。这三种模式都可以学习和传授,但要用全然不同的方式。学习隐形模式的最佳途径是选择楷模并尽量模仿;学习显形模式要依靠规诫;学习技术性模式则需要清楚的阐述。[5]在女性新闻视频节目生产过程中,主持人传播力的实现正是基于对隐含的文化规则的传播。本文将结合《女性之声新闻联播》栏目的具体实例来分析阐释主持人如何通过把握不同模式的文化实现传播力提升。
2017年10月21日,《女性之声新闻联播》在全国妇联女性之声微信公众号上正式上线,每半月一期,每期节目时长在7分钟左右,播出妇联工作重要动态,报道女性重大主题新闻,策划特色女性专题,发出女性之声。该栏目成为全国妇联主动顺应互联网快速发展新形势的尝试,也是全国首档由国家机关媒体主导策划的专业女性新闻网络视频栏目,它也成为全国妇联工作重要的宣传阵地。《女性之声新闻联播》栏目通过女性之声微信公众号首发,随后在各级妇联转发传播,同时,在妇联机关大楼的楼宇电视上滚动播出进行传播。该栏目的主持人由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播音专业的学生担任,每期由男女对播的形式完成主持。主持人作为该栏目的官方代言人,其背后有着强大的支撑团队作为信息的把关人,其中既包括有着丰富传媒实践经验、写作功底颇深的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教师团队,同时又兼有全国妇联宣传部领导及工作人员从选题策划、新闻稿件修改到播出审片环节的多重把关,最终完成栏目的制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新闻舆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强调宣传工作“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融媒体背景下《女性之声新闻联播》主持人传播力的发挥离不开全国妇联宣传工作的引领,离不开新媒体传播平台,是一次主持传播的“因势而谋”,这种“谋划”正是对性别观念文化的有效传播。
主持人是《女性之声新闻联播》栏目重要的视觉文化传播符号,其主持形象作为主持风格的外化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感官,主持人的风格定位即是对隐形的性别文化观念的传播。《女性之声新闻联播》设立男女主持人各一名,主持人均由青春亮丽的大学生来担任。从外在形象来看,主持人的青春朝气传达了妇联对于女性气质美的倡导:亲切不失美感,大气不失活力,通过主持人的形象向广大女性传递向上、向善、向美的追求。另一方面,男女主持人的使用暗含了男女平等的性别观念,男主持人的加入既可以让其更加深入体会女性视角,又有利于引导广大男性正视男女平等,尊重女性权利,实现两性和谐、良性互动。
此外,主持形象的内在支持离不开其个人思想,“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主持人的话语风格应与主持形象形成高度一致,方能将隐性的性别审美文化传播进行到底。因此,主持人的话语风格也应传递符合主持人形象气质的青春风格。如在第一期节目开播时,妇联宣传部领导几易其稿,努力尝试更加符合主持人年龄身份的话语风格,最终主持人在节目结尾说出了:“站在新的起点上,全国亿万女性将和全国人民一道,立足本职,奋发有为,以实际行动为新时代加油 打CALL!”“打CALL”这一时代热词的引用,一下子让年轻人找到了共鸣,感受到了栏目的青春活力!遗憾的是,这样的话语风格却没能在每一期节目中得以延续,主持人的口播新闻稿常常流露出机关八股文的文风。究其原因,主持人的口播稿大多来自一般新闻通稿和妇联网站新闻,其文字风格仍然延续了机关公文写作风格。机关文风中的“规诫”意味更适合用于政策性地发布这类显性文化的传播,对于审美趣味、性别观念这类隐性文化传播则常常会起到反效果。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还需在主持人稿件语言风格调整上多下些功夫:一是实现情感接近,硬新闻也可以“软”着说。传统媒体中的时政新闻到新媒体的传播语境下,要找到新闻和受众的情感联系,这样才能够引起情感共鸣,从而实现其传播效果。传统的时政新闻自上而下的宣传意味偏浓,新媒体再报道时政新闻时可以多从受众的视角出发,实现“自下而上”的信息传播,回归朴素的情感。二是增加交流感,实现思想的对话。这种交流感的预设,既包括主持人与观众的交流,又包括主持人之间的交流。女性新闻的主持人要努力做女性的朋友,了解广大女性心中所想,做女性的贴心人。这种交流感尤其可以在一些软新闻上下功夫,融入个人视角。例如,在面对各行各业三八红旗手讲述的暖心故事时,主持人也可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男女主持人站在各自性别视角交谈个人感受,本身也是节目的一大亮点。三是增加语言灵动性,新闻也能“活”起来。尝试将过长的新闻语言打碎,实现长句短着说,句式更加灵活。此外,多种修辞方法的使用也可以体现语言的灵性,加深受众对语言的印象。同时,不同主持人可以尝试融入自己的语言习惯,展现自身个性。
主持人在新闻生产过程中的传播力不仅存在于主持人的外显风格之中,还应增加其在女性新闻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参与,让主持人的主体价值判断在传播中发挥效力。这种主体价值判断主要是能够从社会文化中找出能够传达“女性之声”的视角,让那些蕴含先进性别文化的隐形文化得到发掘与聚焦,对涉及主流价值观的显形文化要适时得以强化与凸显。先进性别文化,是一种主张男女两性的人格和尊严受到同等对待,保障男女两性参与政治、经济、教育、社会、文化和家庭生活的权利和机会平等,提倡男女两性在社会和家庭生活中平等相待、和谐相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的文化。[6]因为对于刚刚加入女性新闻生产的年轻主播们来说,他们的主体价值判断离不开长期从事妇女宣传事业的专业人士指点,要能够学会在观察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注意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首先,策划环节善于发掘女性视角,找准新闻关注点。女性新闻生产一方面要去关注女性作为主体的活动或事件,如“三八红旗手评选”“妇女论坛”等,另一方面还应去关注社会活动中的女性群体。2017年,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相继公布新增院士名单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全社会更多将目光集中在新增院士成员的数量、成绩甚至国籍等方面,但从女性新闻生产角度来说,要善于从这类新闻中挖掘女性视角,如在新增的67名院士中有4名女科学家,这4名女科学家的履历和故事则应成为女性新闻的关注点。主持人在策划过程中就应渗透进这样的价值判断,在一般的社会新闻头条中,从女性视角出发,重新找到女性新闻的关注点,做出女性新闻的独特之处。
其次,采访环节善于展现女性风采,倡导先进性别文化。先进性别文化的构建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女性传媒在新闻生产中渗透性别意识,弘扬男女平等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女性之声新闻联播》中常常会有对优秀女性的采访或围绕女性相关话题进行街采的内容,这些看似常规的“采访”却渗透着采访者的主体价值判断。如第十期节目中,关于“妈妈的芳华”主题街采,问题主要涉及“记忆中妈妈的样子”“现在的妈妈跟以前比有哪些变化”“看着现在的妈妈有哪些感受”,这些问题似乎都主要集中在母亲的外貌变化,感慨岁月的变迁。街采的答案也趋同,似乎都在为妈妈的芳华逝去表示惋惜。但在先进的性别文化看来,女性的美不仅仅是外表,还应有她随着岁月变迁而逐渐丰满的人格。与此同时,“妈妈”的芳华中女性还应有很多社会角色,当年工作成绩的肯定也是女性应当获得的多元评价之一,而不要仅把“女性”固化在“母亲”这一传统角色之中。作为传播者如果自身没有真正将先进性别意识融入自己的思想之中,则很容易掉进“从众、从俗”的漩涡,或消费女性或物化女性。女性媒介应该以维护女性权益,帮助女性认识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提高女性群体的社会性别意识,促进女性发展为己任,通过宣传影响社会意识来建构先进性别文化。[7]
最后,在点评环节中注意找准站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属显形文化传播,这种显形文化模式通过主持人的提炼总结和表达,实现“规诫”的效果。《女性之声新闻联播》是全国妇联在新媒体沃土上的一片重要宣传阵地,主持人在节目中的点评要注意立场,要能够站在全国妇联的高度,点出妇联工作的意义与成效。在节目中,向广大妇女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www.xing528.com)
主持人传播效力的发挥不仅仅依靠自身的参与和播讲,还应注意找到“抓手”,为自己的传播提供内容支撑。这个提供内容支撑的过程正是对技术性文化模式进行较有逻辑的阐释过程。这些素材主要包括:1.学会用数据说话。融媒时代评价一条新闻或节目的影响力常常离不开网络点击率、转载率,等等。如为了说明一首入党誓词歌《我宣誓》MTV的受关注程度,便引用了“被多家主流媒体转发,总播放量已经过亿,热评留言数十万条”等数据来印证。比起主持人空洞的感叹,强调其热度,这些数据可以让主持人的评点更有说服力。此外,主持人还应注意对数据的解读,点出其背后的深意。尽管男女平等的呼声一直存在,但是很多数据的统计都表明,男女在很多领域要实现真正的平等还是任重道远的,如节目中曾出现的这条数据:“据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女党员人数已达2388.8万,占党员总数的26.7%,为党员队伍结构的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单从数据上看,女党员人数“26.7%”的占比,在受众看来并不是一个特别高的数据,甚至从数据上来看,都没有展现男女在数量上的平等。但是,如果引入一些对比数据,如2000年底时女党员数量占比仅为17.4%,就会赋予“26.7%”这一数据新的意义。2.依托榜样力量。妇联平台聚合了全国优秀女性资源,主持人可以创造机会让这些优秀女性谈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这些女性常常已经有了很高的社会认可度,是大众眼中的成功人士,更是众多女性心中的榜样。由他们口中说出的话,更容易让大众信服,更好地发挥名人效应、榜样力量。由于女性新闻篇幅所限,主持人只需从中摘取能够实现自身传播目的的内容稍做提炼,完成点题,即实现了主持传播效果的提升。3.注重受众反馈。妇联宣传的效果仅仅靠主持人唱赞歌,会显得单薄、空洞。但是如果在节目中注意呈现受众在活动现场的积极情感反应和倾听状态,则从侧面反映了这次活动的现场效果。主持人只需对画面语言进行解读与补充,点出活动的重要意义即可。有图有真相的画面语言为主持人的传播增加了效力。
目前,《女性之声新闻联播》节目作为全国妇联在融媒体背景下的新的新闻生产模式尝试尚在发展之中,但是通过对女性相关文化模式的分层,让主持传播手段更具针对性,以达到提升主持人传播力的效果,不失为未来的有益尝试。
[1] 吴倩,中华女子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播音学博士。曾先后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社、中纪委网站等多家媒体担任主持人、编辑和记者。2017年10月至今,深度参与全国妇联《女性之声新闻联播》新闻生产全过程。曾发表学术论文若干篇,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媒介融合背景下节目主持传播力研究》,国家广电总局项目《传媒有声语言情态作用下的韵律特征研究》以及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中国著名播音主持艺术家代表作品及语料库建设研究”等。
[2] 张艳红.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评[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2.
[3] 孙书蝶.大众传媒中的性别歧视[J].新闻爱好者,2003(3):16.
[4] 苏凡博.媒介融合背景下节目主持人传播力生成机制[J].当代传播,2016(3):110-112.
[5] 霍尔.无声的语言[M].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92-101.
[6] 谭林.论构建先进性别文化[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25-34,48.
[7] 徐晓雪.探析女性媒介的先进性别文化传播:以《中国妇女报》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