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伦理学中注重“修身”,讲究内在道德养成,而后西方的道德研究中过于注重形式化,忽略了“做人”和“修身”。[58]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在我国存在一种误差,片面地去强调音乐课的“配合”作用,要求配合政治任务和思想教育,甚至配合其他课程内容等,而忽视了这门艺术课程本身的要素以及掌握它的长期性、系统性和全面性。音乐教育研究忽视了学生身体与音乐的联系,仅仅只是将音乐研究的视域局限于概念性的、抽象性的身体研究,而对情境中的身体避而不见。音乐教育传统的教学方式将学生禁锢在课堂中,忽视了学生身体的解放和创造体验,破坏了音乐的有机生命力。
音乐教育在技术化的音乐技能和操作中,学生的身体成为冰冷的机器接受纯粹的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训练,特别是在学器乐的过程中,教师几乎将全部注意力都投注在技巧训练上,学生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反复练习,无数遍重复机械的动作而达到熟练,从音乐本质上看这种音乐学习已失去灵魂。当前音乐考级现象的扭曲导致音乐学习片面的追求器乐考级成果,违背身体规律的做法是不利于音乐学习的。学习乐器演奏是为了提高音乐修养,而不是为了考级,组织器乐考级的目的是推动音乐活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了获得虚假的成果,忽略学习中的身体需求。同时,身体机械训练的过程中,对精神的磨灭又将导致身体的另外一种创伤。曾经轰动音乐教育界的一个新闻报道“10岁琴童获奖无数母亲仍不满,感到委屈割指自残”[59]:
小提琴手关在房里刀割手指。早上第二节语文课下课,四(2)班的小朋友都跑出去玩耍,只有小姚乐坐在座位上一动不动,好朋友小磊注意到他的闷闷不乐,询问他怎么了。没想到,姚乐却告诉他,自己觉得生活很没意思,觉得死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这话把好朋友吓了一跳,追问之下,他伸出了包着纱布的手指,并有点难过地说,他昨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拿出刀子把手指割破了。姚乐说:“我被妈妈训了,觉得很气不过,觉得她为什么总是对我那么凶,为什么我那么努力,却不能换回她哪怕一句表扬!我本来想把小拇指割成残废,气气她,我心想小拇指残废了,只不过不能练琴,也不会影响以后的生活。”
学乐器这个枯燥的过程也是压抑学生的身体的过程,“乐器的练习是枯燥的,日复一日的练习在很多学乐器的孩子眼里是一种压力,甚至折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家长软硬兼施的各种措施下,硬着头皮学习的。时间一长,孩子要么偷懒,要么分心,严重的就会摔砸乐器甚至自伤身体”[60]。由于在各种功利目的的驱使下,学习艺术培养特长成了当今儿童的“流行趋势”,各类艺术考级这种功利化导向的兴趣特长班,已经异化了艺术教育的本质,成为辅助孩子升学加分的工具和炫耀的手段,校内的普及音乐教育也无法改变比赛获奖为学校赢得荣誉的功利化命运。[61]在机械重复的联系中,学生的身心都受到了束缚和压抑,音乐丧失了它灵动的本质,违背了生命的本性,即使再精湛的技术也不能挽回身体的失落,身体因其沉重不堪前行。(www.xing528.com)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国外的孩子在表演的时候,脸上的表情是那么自然和开心,反观我们的学生,似乎是经过了多年教育的精心设计而显得僵硬和缺乏个性,脸上的表情似乎并非来自他们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和发自内心,教师不是要告诉学生如何摆表情,而是要启发引导他们怎样用心去表现聆听音乐,才能使身体、表情栩栩如生。音乐欣赏课中学生在聆听音乐的时候,经常是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或者对音乐充耳不闻。教师不能一味地去教学生怎么听,而是应该多让学生自己去听;不能让学生带着沉重的包袱去听,而应该是让学生轻松自由地去听。要培养用音乐去丰富学生的音乐体验。
毋庸置疑,音乐教育对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非常深远的影响,音乐教育技能的训练不能脱离生命的、身体的体验。音乐教育中的身体参与、感觉、领会,将身体从个体中解放出来自我建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