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颁行于2000年,由我国教育部根据素质教育的提出与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而制定颁布。这两部教学大纲承接了我国1992年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改进与发展,成为我国于21世纪颁布的第一组关于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教学大纲。2000年与1992年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相比无太大变化,小学包含“唱歌”“唱游”“欣赏”“器乐”“识谱”,中学包含“唱歌”“欣赏”“器乐”“识谱”。最主要的是中小学的“识谱”内容比1992年简单很多。
从21世纪开始,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迎来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所带来的发展机遇。其实,早在1991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就已提出了要在2000年初步形成现代化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和课程标准。直至1999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新一轮课程改革由此开始。这一轮的课程改革植根于20世纪以来学校音乐课程发展的反思与总结,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在这股课改浪潮中做出巨大改变。回看我国20世纪的音乐教育现状,直至20世纪末,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仍旧无法将素质教育理念融入课堂中,课程“繁、难、偏、旧”现象依然存在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教学过程中,仍旧将教师、课堂、课本放置于中心位置而忽略了学生;教学评价仍旧只重视结果,而忽略了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仍旧倾向于专业化。这些问题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有诸多出入,教育者们意识到,音乐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001年3月,《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试行稿)》颁布实施,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项目,在音乐教育方面很好地迎合了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现实背景。此次音乐课程的改革,是基于对以往音乐教育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剖析上而展开的,并吸收了当前国际音乐教育的新思想、新理念,尤其是在音乐课程的价值与体系建构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下面分别从这四个方面入手,认识这些巨大的改变。
第一,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自20世纪以来,我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的价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如1904年表述为“养其性情”“舒其肺气”“和性忘劳”;1909年表述为“发舒志气”“涵养性情”;1912年表述为“涵养美感”“陶冶性情”;1923年表述为“发展快乐活泼的天性”“涵养和爱合群的情感”;1932年表述为“涵养谐和、优美、刚强、沉着之情感”;1941年表述为“激发其活泼勇敢的情绪,鼓励其进取团结的精神、以完成乐教的功能”;1950年表述为“培养儿童活泼、愉快、热情、勇敢及五爱国民公德和保卫祖国、保卫世界和平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1956年表述为“音乐教育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完成美育的手段”“必须服从于全面发展教育的总方针,培养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新人”;1979年表述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34];1988年表述为“音乐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前面种种表述都具有其特定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同时也有局限性,过于片面。在21世纪初此次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将普通学校音乐课程性质与价值定位为“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种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35]。该表述表明了音乐课程的学科属性,主要任务以及在课程结构中的地位。对音乐课程的价值从审美体验、创造性发展、社会交往、文化传承四个方面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使得音乐课程的价值得以较为完整的展现,这应属自二十世纪以来对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价值最全面的表述。
第二,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何谓“理念”,音乐教育家尹爱青在其著作中曾做出一个定义:“人们对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其由此形成的观念体系,是以理念的形式存在于人们头脑中,以直接影响人的行为的形而上的主张、观点、评价标准为体系内容。”[36]而在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看来,理念则是“观念”,它是超越了一切物体存在的抽象概括,世界存在的一切都只是理念的隐射,理念是最永恒的存在。由此,尹爱青对音乐课程理念也下了一个定义:“对音乐课程实践的理性认识和价值认同,属于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和指向性的音乐课程认识和音乐课程理想的观念体系。”[37]音乐课程标准作为音乐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总体规定了音乐教育的发展路向,明晰了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是指导学校音乐课程改革与实践的重要理论依据。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试行稿)》,该课程标准确定了音乐课程的十种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完善评价机制。这十种理念从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价值出发,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吸收了国外先进的音乐教育理念与当下我国普遍存在的音乐教育理念,更加深入地扩充了我国音乐教育的理念探索。(www.xing528.com)
第三,音乐课程的目标。以往的音乐课程目标将视角聚焦于教学内容,导致过分追求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更为全面、和谐地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者片面地理解教育价值观。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试行稿)》[38],在该课程标准中确立了音乐课程的三个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这同以前仅关注教学内容,注重音乐知识与技能传授的音乐课程目标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超越,既体现了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也与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相吻合。
第四,音乐课程的内容。纵观音乐教育发展史,我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主要涉及“唱歌”“唱游”(小学低年级)、“器乐”“识谱与视唱听音”“欣赏”几个方面,衍生的教学操作也是以这些教学内容为基础而形成。直至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试行稿)》,对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整合与完善,将以往音乐课程中的“欣赏”“唱歌”“器乐”“识谱与视唱听音”整合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部分,这四个部分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这种整合使得我国普通学校音乐课程的内容、形式、功能得到了较为完整的体现,也保证了音乐课程目标的实现。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试行稿)》进行实验试水,经过十年的试行与验证,于2011年12月,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后者根植于前者,是在其基础上修改完善而成的。2011版与2001版音乐教育课程标准相比较,出现了一些改进:调整并充实了音乐课程理念,对音乐课程中以传授“音乐知识与技能”为主的总目标进行了归纳、整合、提炼;对“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变动;另外在“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方面也做了一些调整。
纵观我国音乐教育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总结音乐教育价值观每一步的前进发展离不开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境况,正如“音乐教育中形成的问题,往往反映的是社会文化领域和观念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普遍问题。[39]”当近代20世纪到来时,随着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彻底瓦解,旧有的传统文化音乐以及传统音乐教育方式被现实否定。在20世纪初期,我国教育界进行的全面改革,使得“学堂乐歌”应运而生,开启了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发展的道路。再者,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我国开始了对西方音乐教育理念的吸收和借鉴,形成了以西方音乐文化及音乐教育体系的,走向科学性、规范性、系统性发展的音乐教育体系。到21世纪初,我国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达到了突破性进展,它对20世纪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课程的发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也吸收了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未来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