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中国建立初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内经济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新教育体制的逐步建立,政府通过颁布的一系列教育行政法规,从而明确和巩固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这一时期我国音乐教育逐渐步入正轨。学习苏联的音乐教育体系、思想和方法,对我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当时,音乐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教学内容多以政治运动为转移。
1950年教育部颁布了我国首部教学大纲文件——《小学音乐课程暂行标准(草案)》[21],该文件借鉴了新中国成立前学校音乐教育的办学精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应新中国建设需要的音乐教学目标,注重儿童生理和心理的发展。1952在国家的教育方针中,美育被纳入其中,因此作为美育的重要部分——音乐教育,也一并收到了极高的重视。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和《小学暂行规程(草案)》[22]规定,中学美育的主要目标是“陶冶学生的审美观念,并启发艺术的创造力”,小学美育的主要目标是“使儿童具有爱美的观念和欣赏艺术的初步能力”。虽然文件已重视音乐教育,但是该时期情况特殊,并不能将文件的精神落实到位,尤其是农村实际上并未开设音乐课。为了发展音乐教育事业,国家对师范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强调培养一批有质量的教师队伍。直至1952年,全国15所高等师范院校均设立了音乐科系。[23]1956年在北京,我国首所艺术师范学院成立,培养出大批音乐师资。在我国走“以俄为师”的对外政策路线后,开始学习苏联的音乐教学模式,以期提高我国音乐教育的正规化。[24]聘请苏联音乐专家来我国访问、讲学,专门组织知识分子翻译苏联的音乐教育理论著作,让苏联的音乐知识能够更畅通地在国内传播。然而全盘照搬苏联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导致国内的音乐教育脱离了当时教育教学实际,音乐教育进入了极为困难坎坷的发展期。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中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25]从教育指导方针可以看出,美育的地位被削弱,由于当时的反右斗争,教育部组织各种教育运动完全打破学校生活的有条不紊,学校教育陷入僵局,音乐课被暂停,音乐课的审美功能被践踏,逐渐沦为服务政治斗争的工具。尽管此时的音乐教育处于曲折发展期,但总的来说仍旧取得了很大进步,为以后的音乐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文革”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www.xing528.com)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导致教育事业的全面瘫痪,音乐教育更是被取消,人民对音乐的观念和理解被扭曲和曲解,音乐的教育价值更是被彻底否定。音乐活动极端政治化、畸形化。“美育”遭到破坏,音乐教育与其他文化教育事业一样,陷入混乱之中。[26]新中国成立17年来形成的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受到全面冲击和否定,无数优秀的音乐教学歌曲受到批判,许多音乐教师被迫离开校园。
在普通中小学中,“文革”初期处于“停课闹革命”的阶段,音乐课变成了革命文艺课,其主要教学内容就是学唱革命歌曲和京剧样板戏。如毛主席语录歌、抗战歌曲等。这些歌曲风格单一,内容贫乏,完全不能作为美育教育的音乐素材,扭曲了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成为政治工具。但样板戏在客观上起到了宣传音乐民族化的作用。在师范学校,中师基本处于停课状态,高师成为批判的重点对象。1967年中师停止招生,音乐教师被批斗、损坏钢琴、风琴等“资产阶级”的乐器,资料文献都遗失,损失惨重。直至1971年复校,音乐课才得到恢复,包括唱歌、基本乐理、音乐欣赏、风琴等课程。这一时期的音乐教育状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方面,由于历史的特殊状况,追求美的音乐教育信念被恶意中伤和扭曲,甚至导致国内音乐教育的全面瘫痪;另一方面,音乐活动在错误的指挥下,不断地被抹上了妖魔化的颜色,甚至畸形化、政治化,完全违逆了音乐教育的旨归和初衷。但值得肯定的是“样板戏”和“语录歌”的推广在音乐创作技法和集体创作等方面起到的宣传音乐民族化的作用。
新中国建立初期到“文革”时期,由于受到了“左”倾思想的影响,音乐教育则认为“美育”是资产阶级思想的产物,美育在音乐教育中遭到轻视和削弱,音乐教育价值观也被忽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