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哲学(Philosophy of body,Philosophie du corps)又称为肉身哲学(Philosophy of flesh,Philosophie de la chair),被后现代哲学明确了概念,与意识哲学相比更加关注“身——心”的问题,与哲学的历史一样久远。毋庸置疑,心身问题是哲学中最古老、最纠结问题之一。有学者认为,在原始社会早期的血缘家族时期(相当于考古学上的旧石器时代的早、中期,约30万年前至5万年前),原始人形成了自己的灵魂观念,第一次认识到了人的心身两重性存在。后来,无论是希伯来的教义还是基督教文化,灵魂占据着不可撼动的支配地位,抑身扬心,超越身体的有限性,是晋升天国、精神永恒的进阶之路。“身心”二元的确立是近代西方哲学由笛卡尔对本体论论述的结果,他认为意识形态的心灵和物质形态的身体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从此,近代西方思想史便忽视了“身体”的存在,把“扬心抑身”的价值取向推向了主流。同时,笛卡尔对灵魂崇尚、身体遮蔽的“身心二元论”也为后现代哲学回归“身体”奠定了话语权。当笛卡尔推崇心灵是意识的,代表着精神方面,是活力的、生机勃勃的;而身体是物质的,代表着生理方面,是机械的、无生机的时候,现代哲学就开始对身与心、精神与物质等二元对立展开了讨论。随着现代性危机的愈演愈烈,当代思潮试图追溯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的批判,使得当代哲学的争论焦点转向了“身体”。于是,西方哲学思想把目光投向了“身体”。
现代西方哲学中的“身体”转向由德国思想大师马克思和尼采分别发起,经过德国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强力推动,由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福柯、德勒兹·布迪厄,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杜威、舒斯特曼等人从不同角度将其推向深入,大有对意识哲学的彻底翻转乃至颠覆之势。身体哲学作为试图超越意识哲学的一种哲学范式,是哲学和文化思想中身体转向的理论表达,在反思以往身体思想及其前提基础之上,强调关注蕴涵于身体中的生活逻辑和实践逻辑,力图建构注重体现、体验、体知和体用等新思想、新观念。这一理论旨趣渗透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社会哲学、历史哲学等哲学研究的各个部门,涉及现象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哲学解释学、后结构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批判哲学等诸多流派,对各学科各领域的研究主题、关注焦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具体研究方式都产生了重要影响。(www.xing528.com)
从方法论的角度出发,反对“身心二元”对立的身体哲学走上了多元化的道路。后现代思想家对身体哲学多元化的研究中指出:“身体”作为物质的存在具有政治性、社会性和文化性,与此同时,“身体”作为独立的个体又具有生命性、存在性和欲望性等。以多元的、综合的角度看待“身体”,它逾越了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精神与物质等诸多的二元对立,成为具有象征性的载体。”[1]当代法国身体哲学研究者认为:目前对“身心二元”对立以及“身心”关系主流问题的讨论,其实是将“身体”作为一个突破口,重新审视哲学思想史并解读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现象学等诸多领域。“身体哲学”被尼采、梅洛·庞蒂等后现代哲学家定义为一种新学科后,便打开了重新审视哲学思维、方法和对象的思路,提供了身体哲学理论建造的可能和必要性。[2]身体哲学的形成脉络为:出现在后现代现象学的范式中——成长在实用主义哲学和后结构主义哲学的范式里——最终在逻辑实证主义的思维下重新定义。由于“身体”问题在实用主义哲学和后结构主义哲学中的观点一致,于是就实现了身体哲学的普遍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