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梁村历史沿革-盐池地名故事

南梁村历史沿革-盐池地名故事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南梁,青山乡方山村的一个自然村,在青山乡东北约15公里处。盐池全县划为九乡十保,其九乡驻地在今猫头梁村二道湖自然村,六保驻地在今南梁自然村。1936年6月盐池解放后,随即撤销民国政府的行政建制,南梁作为民国盐池县九乡六保不复存在,南梁村划归到南区二乡管辖。1936年6月,盐池解放,当时南梁村已有两个青年共产党员,一个叫李天德,一个叫李文章。

南梁村历史沿革-盐池地名故事

南梁,青山乡方山村的一个自然村,在青山乡东北约15公里处。村子里居住着李氏家族,但却没以李姓命名,而以方位命名了这个村庄。原来南梁李氏家族最早居住在南梁村北约三公里的地方,他们把那个地方叫老庄子梁,也称庙梁。庄子在一个面南的山坡上,南边紧靠狼儿沟,沟水自西向东流过,水源近,土地较好,居住地视野开阔,便于防兵匪之乱。遗址有多处残存的土墙、灰堆,梁顶有庙台遗址、青砖和粗磁片,有用于避战乱的窨子洞。清末,人们逐渐搬迁到南梁这个地方,南梁在老庄子南,所以叫南梁。

但李氏家族是明朝中期从山西大槐树移民过来的,移民过来即住在老庄子这个地方,其祖坟就在附近。他们的祖坟有两处,一处叫东老坟,一处叫西老坟。李氏家族有三大门间,西老坟是三大门在东老坟之前的老坟地,也是南梁李姓迄今最早的坟地。据李氏先辈说,此坟是对子坟。它的埋葬方式是兄弟间竖排,然后下一辈再竖排。从东老坟以后均为排子坟,兄弟间横排,每排一代,断代分明。对子坟断代难。从坟的数量和坟场的上下距离判断约有三至五代。西老坟独特的埋葬方式(对子坟)和本地后来的埋葬方式有很大区别,这很可能是从原居住地带来的习俗,由此证明南粱李姓人家确实是明代中期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移民。

清朝末期,南梁李氏家族同样惨遭土匪杀戮,全庄子100多口几乎被杀绝。有父子二人挣脱逃跑,土匪紧追不舍,情急之中父亲一把将儿子推到一个荒草坑里,自己拼命奔跑以引走土匪,最后被土匪残忍杀害,儿子存活下来在莲花池(今属陕西定边)靠打盐、挖甘草为生。战乱后李氏万字辈仅剩四人,陆续回到莲花池,先后娶妻生子,成家立业。清光绪年间后期,三大门逐步转向农牧业,定居到南梁。

1935年,民国政府设县、区、乡、联保、保、甲六级行政建制。盐池全县划为九乡十保,其九乡驻地在今猫头梁村二道湖自然村,六保驻地在今南梁自然村。1936年6月盐池解放后,随即撤销民国政府的行政建制,南梁作为民国盐池县九乡六保不复存在,南梁村划归到南区二乡管辖。

1936年6月,盐池解放,当时南梁村已有两个青年共产党员,一个叫李天德,一个叫李文章。他们是叔侄关系,李文章是叔父,李天德是侄子。李文章还有一个侄子叫李天祥,家境富裕。他家其中的一个雇工是地下党员,秘密发展李天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李天德又秘密发展叔父李文章加入了共产党。李天德出身贫寒,父亲早亡,三个弟弟年幼,母亲多病,他只得挑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平时在家务农,农闲时跟随叔叔唱秧歌,勉强维持生活。他是盐池县第一批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之一。1936年,盐池县解放,李天德就任中共盐池县四区(雷记沟)区委组织部部长,后调任二区(高沙窝)区人民政府区长、代理区委书记。1945年12月,国民党部队在边界搞摩擦,趁其下乡时派骑兵队追捕。李天德机智勇敢,沉着应对,在沙窝里拼命奔跑,与敌人周旋,天黑后才终于脱险。此次虽未被捕,但累下一场大病,回家休养。因当时医疗条件差,得不到及时治疗,于1946年5月不幸病逝。病逝后丧葬费由政府安排解决,并为其家属赠送了“光荣烈属”匾牌。

1936年9月盐池县四区二乡(驻地井沟,后搬到营盘台)建立党支部,李文章上过私塾,有文化,为人正派,所以被南区(今青山乡)区委会任命为二乡党支部书记,直至1940年8月。李文章喜好文艺,曾经在陕甘等周边地区有影响的戏班里拜师学艺,三年后为戏班子主要骨干,尤其擅长演男旦。那个年代的看戏风俗是有钱有地位的人都坐在前面,对演的好的演员的褒奖方式叫“打彩。演得好的演员演到高潮时,下面捧场的有钱人会用事先准备好的铜钱银元包上红纸或者红布打演员的脸。演者在不能中断演唱的前提下用扇子将红包一一挡落在台上,期间台上台下互动,其乐融融。演出结束时这个钱就归表演者,实际上是一种奖励。李文璋当年常有这样的褒奖。后来回家添置各种戏装和乐器,自己组班子开始演戏。每年利用农闲在周边地区巡演。李文璋演过的剧目有《三击掌》《游花园》《柜中缘》《曹夫走雪》《小姑贤》《小放牛》等。50岁后不再演出,利用冬闲给喜好文艺的年轻人教排戏剧。他自己能记住几十本本戏或折子戏。他的教戏排戏活动一直坚持到1956年,培养了不少艺术人才,活跃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文化生活,使南梁自然村几十年无赌博。他还会木工、瓦工,擅长木砖雕刻。他做活细致,构思精巧,谁家盖房都愿意找他。李文章喜欢读书,冬闲时村里老少都会聚在他家,听他谈古论今,讲做人的道理,受到人们的敬重。有邻里纠纷或家庭矛盾,只要他出面调解,没有人不听的。李文章生有四子,长子李天虎、次子李天贵均为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党员,三子李天存参加过抗美援朝,四子李天喜现为离休干部。

李文章靠回忆写下的《送亲人》歌词本至今还保存在他孙子的手中。

送亲人送在一里亭,手提鸡儿送亲人。

亲郎哥你是知来想着用,把妹妹牵挂在你心中。

交人要交君子人,栽树要栽松柏林。

交下君子常来往,栽下松柏冬夏青。

小金莲不住往前送,送过一里二里亭。

头上的金簪拔一根,手拿金簪有多重,不过三钱单三分。

金簪好比千两银,宁舍金簪不舍人。

舍了金簪有处买,舍了我亲人难回来。

送亲人送到三里亭,小丫环抱过酒一瓶。

双手端起梨花盏,奴与亲人来践行。

有几句话儿对你讲,亲郎哥耐烦听心上。

站店莫站飘捎店,坐船莫坐头一船。

头一船来船不稳,飘捎店里右贼人。

把此话儿用心记,莫当闲言过耳风。

……

南梁村子,正是因为有老一辈艺人的熏陶,年轻人生性活泼,李氏家族和尚氏家族中的老少都是文艺爱好者,南梁村成了附近有名的唱戏村。1953年,政府在南梁办起了一所小学,周边村子的学生都到南梁小学读书。张鸿祺从甘肃平凉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到南梁小学教书,他很有文艺才华,是排戏的高手,和南梁村老一辈文艺爱好者把南梁村的文化活动搞得有声有色。60年代初,他们在南梁生产队排练演出了眉户剧《血泪仇》,影响很大。1968年冬,营盘台大队党支部选择在有文化氛围的南梁生产队排练革命样板戏,大队抽调来各生产队的文艺骨干,集中在南梁生产队排练《智取威虎山》。冬天,南梁生产队从早到晚鼓乐声不断,唱啊,跳啊,练啊,轰轰烈烈,把整个村子都搞热闹非凡。其他生产队的社员望眼欲穿,天天盼着大队文艺宣传队什么时候来演出。大队党支部安排好了春节前后到各生产队演出的时间,各生产队社员就扳着指头算时间,轮到给他们生产队演出的时间,队长就给每户社员安排接待任务。演员吃住都在社员家里,社员热情接待,都是为了看一场好戏。

南梁村民生性活泼,他们的文艺才能表现在方方面面,谁家娶媳妇过喜庆大事,都要请人来说喜,南梁村流传着一个说喜段子:

新人出了洞房门,头上梳的一盘龙。

左面又梳盘龙髻,右面又梳水墨云。

前面梳了个碎凤凤,后梳齐王乱点兵。(www.xing528.com)

顶梳猴子拜观音,还梳八仙各显能。

弯弯眉毛一张弓,杏子眼睛水灵灵。

樱桃小口一点红,糯米银牙塞满门。

脚上穿了呢绒袜,赛过当年的樊梨花。

身上又披红丝绒,好像前朝的穆桂英

杨柳身子一杆葱,走起路来风摆动。

一走金,二走银,三走莲花聚宝盆

左脚踏在金银山,右脚踏在米面船。

厨房门来朝南开,一对新人拜灶来。

先拜门神后拜灶,各位诸神都拜到。

走的轻,踏的重,一脚踏开婆家的银子窖。

左脚带进满斗金,右脚带进满斗银。

拿起笤帚扫门庭,吊过笤帚扫绣房,福分扫在她身上。

拿起尺子打的能,一丈打他丈二零。

拿起剪子剪的精,百般式样记在心。

先剪东,后剪西,还剪缎子风雪衣。

拾起钢针绣的能,先绣云雾后绣龙。

绣的花儿赛金边,三针一个胡搅眼。

拿起擀杖攀龙棍,新女婿像个赵匡胤

拿起面刀就剁面,剁下面儿赛丝线。

煮在锅里团团转,捞到碗里莲花瓣,吃到嘴里一根线。

爷爷吃,公婆看,都说咱新媳妇的好茶饭。

拾起勺头舀得巧,先舀稀来后舀稠,勺勺舀的海菜头。

捞起锅铲她有良法,摆下碟子十三花。

南梁村民爱好读书。1957年,南梁村子考上了第一个中专生,叫李清荣。60年代又考上了第一个大学生,叫李志荣。

南梁村民勤劳务实,年轻人都聪明能干,近年来考上的大中专学生多,出外务工发家致富的人也多,村子一度清冷下来。2017年,在政府的资助下,许多村民不忘故土,纷纷回家建新房,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又出现在南梁这个古老的地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