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井子截流工程:盐池地名故事

红井子截流工程:盐池地名故事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井子山梁北面的平塘叫芨芨滩,其西北约五公里有一处滩涂地叫柳毛冲。1958年,在这里兴修了一处水利工程,叫红井子截流工程。红井子截流工程在施工之初举行了誓师大会,开展了红旗竞赛和评比活动,工地每十天开展一次比出勤、比质量、比数量、比思想活动。红井子截流工程为降低地下水位,消除土壤盐碱化,作出了贡献。

红井子截流工程:盐池地名故事

红井子山梁南面的平塘面积约七平方公里,有个村子叫涝坝沟。涝坝沟是积水之地,暴雨引发的山洪从西面山梁上流下来就淤积在这道平塘里。平塘土质肥沃,只要有雨水就能丰收,曾经是大水坑镇的产粮区,人们又把这个平塘叫作富地坑。不过这里确有一个村子叫富地坑,但应是“傅地坑”。村子里住着傅氏家族,傅氏家族祖茔地有一通墓碑,是清乾隆二十八年(1689年),由直隶山永副总兵傅成为其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三代立的碑。傅成曾于康熙二十年(1682年)任山永协镇副总兵,直至康熙三十年(1691年)。副总兵为祭奠先祖立的碑,其文物价值当然很大。傅氏家族守护着这通墓碑在这里生活了几百年。这是一块富庶之地,人们当然把它叫成富地坑。

红井子山梁北面的平塘叫芨芨滩,其西北约五公里有一处滩涂地叫柳毛冲。“冲”即水冲之意。盐池县冯家沟乡有两处地方也以“冲”命名,一是暴记冲,一是王冲庄。以“冲”命名的地方都是川道地形,为古河道。暴记冲和王冲庄就是在一条古河上,有人曾在暴记冲西部挖掘石料,深挖几十丈,全都是由洪水冲击形成的大小不等的鹅卵石,古河道构成之地质十分明显。红井子山梁北面平塘芨芨滩和柳毛冲也在一条古河道上,有人曾在芨芨滩这块平塘里捡拾过两枚恐龙蛋即是明证。柳毛冲,“毛”字写对没有,不敢肯定,但“柳”字应该正确。这里的植被一直很好,柳毛,应该是毛柳,这里曾生长着茂盛的毛柳,这种植物正适宜于生长在水位比较高的地方。

陕北也有一处地方叫柳毛冲。史载明朝大军曾和鞑靼人大战于柳毛冲。此柳毛冲是红井子的柳毛冲,还是陕北之柳毛冲?目前还不确定。但以“冲”命名之地都是水源富集之地,水源地是明朝军队和鞑靼军队必争之地。

红井子山梁南北的平塘,土地宽阔而肥沃,雨季又多积水。1958年,在这里兴修了一处水利工程,叫红井子截流工程。工程于1958年6月开工,9月结束,历时三个月,共完成截洪沟3000米,修引水渠一条,长1200米,挖涝池一个,可容水量3600立方米,修支渠六条,修农渠68条。动用土方64407立方米,用工29950个,开发水浇地990亩。

红井子截流工程是当时盐池县的一项大工程,工程决定的项目是从聂家伙场向南开挖一条3000米长的截流沟,再开挖一条1200米长的过山渠道来浇灌傅地坑和涝坝沟平塘里的土地。所谓过山渠,就是从红井子山梁北穿到山梁南,开挖一条引水渠。这个工程确实大,红井子山梁为红石山梁,在开挖工具十分落后的条件下,全靠镐刨、掏,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据说开挖到底部时,曾挖出许多鱼类化石,可见这里的红石是古河道淤积层。三个月确实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运走了大量的土石方,可哪有水呀?

其实,在1955年,吴忠自治州人民委员会就派来了一个小型水利工作组,他们会同当地干部进行了勘察设计,决定在聂家伙场开挖一条潜截流沟,引出地下水浇灌西部的3000多亩耕地,同时降低地下水,改良盐碱地2000多亩,这样水浇地和改良的土地可达6000亩左右。该工程已被批准,将要开工时,吴忠自治州又派来了一个水利工程检查组。检查组中的工程师到实地勘察,根据土质土层状况,认为这里的地下不可能有大水,即使开挖出来小水,也流不出来,不可能用来浇地。为此工程停了下来,又在聂家伙场开挖了一条500米长的引水渠,计划引出聂家伙场庄前一个大水坑里的水来浇地,结果没有挖出水。又在红井子庄前打了10多眼井,或坍塌,或水冲,都不能使用。群众对兴修水利一度失去了信心。就在当年,聂家伙场一位贺姓老头,在五区政府帮助下,利用洪水沟下的一个水泉子种了两亩菜,每亩收益200多元,区乡领导就以此为例,教育群众提高兴修水利的信心。于是红井子村民就在芨芨滩(柳毛冲)开挖潜截流沟找水泉,在马莲河、冯家场、甜水河挖了几个小水泉,开挖了潜截流沟,截流出泉水,在下方修了个蓄水池,平整出500亩地。群众边干、边学、边总结,越赶胆越大,越干越想干,到了1958年6月,红井子截流工程上马了。(www.xing528.com)

当时,盐池县农田水利建设实行“小型为主、蓄水为主、社办为主”的“三主”方针。提出“苦干三年,改变盐池面貌;奋斗五年,实现四十化,提前两年实现水利化,人均水地达两亩”的目标,开展了以“大兵团作战,主攻重点,实行组织军事化”的农田水利运动。全县的强劳力都投入到水利水保工程建设之中。红井子截流工程在施工之初举行了誓师大会,开展了红旗竞赛和评比活动,工地每十天开展一次比出勤、比质量、比数量、比思想活动。具体施工过程中,改变过去先勘测、后设计、再施工的程序,实行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做法,同时边修边灌,加快工程进度和利用效率。实行“包工、包任务、包质量”的三包制度,充分调动和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展了“五化”为中心的技术改革和工具改革。按照“土洋并举,先土后洋,因陋就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要求,以高效的生产减轻劳动强度,实现“三化”,即“车子化、高速运土化、陆地兵舰化”,发明了两轮车、三轮车。提倡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

红井子截流工程为降低地下水位,消除土壤盐碱化,作出了贡献。

盐池县干旱缺水,为治水,人们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投入大,见效少,是不争的事实。但盐池人民与天斗、与地斗的可贵精神不可否定。世上没有一步走成的路,新成果来自于以往的艰苦奋斗。要奋斗就会有损失,有牺牲,有浪费,躺在安乐窝里等着享受未来的成果,那只能是一枕黄粱、南柯一梦

每次路过红井子,总想看看当年截流工程的遗址,堆积的红石片早已风化成一堆红土,宏大的施工场面只留在当年参加施工人员的大脑中,他们也许会咂吧着嘴说:“苦咂了。”

是的,苦咂了,然后还能说什么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