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池地名故事:史话营盘台与刘松山部队

盐池地名故事:史话营盘台与刘松山部队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营盘台自然村村民的耕地在村子南面的台地上,近千亩耕地土质很好。当时刘松山部队在陕西绥德驻扎,应左宗棠的调遣,从绥德前往金积堡时在营盘台驻扎过。他在陕北一带运兵作战,到达定边,那么他很可能在营盘台驻扎过。保卫盐湖必有军队,因此营盘台很可能在清朝之前就有军队驻扎过。移居到营盘台的侯氏祖先住的是窑洞。其子王氏名不可考,为营盘台侯家女婿,生二子,按排行为王连保、王连库。

盐池地名故事:史话营盘台与刘松山部队

青山乡政府所在地向东12公里处有一个村叫营盘台,营盘台村辖七个自然村:营盘台、红庄、张家圈、武记疙瘩、墩湾、小水。高约500米的青山梁横亘在村子西部,像一道屏风遮护着营盘台村。站在青山梁头俯瞰营盘台村,在一片低洼的土地上,东西走向的三道丘陵穿村而过,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是营盘台村的地理特征。发源于青山梁和灵应山的沟泉水从营盘台自然村的南部山沟里流过,到红庄自然村即为一片滩涂地。张家圈、武记疙瘩、墩湾三个自然村位于村南部山梁上,墩湾自然村在古庙塘南边的独体山畔上,山顶有一座明代烽火台,和三山口上的烽火台遥相呼应,它北望猫头梁高窑子烽火台,传递信息可达百余里。武记疙瘩自然村在墩湾自然村东部,那里丘陵起伏,五个梁疙瘩分布在村子周围,村民依靠梁疙瘩分散居住。营盘台自然村村民的耕地在村子南面的台地上,近千亩耕地土质很好。在政府的帮助下,村民利用沟泉水发展水浇地,效益可观。

营盘台村辖七个自然村都是古老的村庄,最东边的红庄自然村紧靠陕西省定边县红柳沟镇的沙城自然村,沙城村子有一座古城,近年一些专家学者经过考证认为这座古城就是唐朝的盐州城。如果这座古城即为唐朝的盐州古城,那么它同时也应该是北魏的西安州城,又是西魏的盐州城,也是隋朝的盐川郡城。所以这座古城的年代至少应该从北魏算起,存在时间超过800年。

沙城村子北有一条古道,向西过红庄、营盘台、方山,过青山梁头到达侯家河,然后再向西就到达大水坑、惠安堡,再向西南到达韦州,向西北到达灵州。这条路在侯家河向西北通过冯记沟、马家滩也可到达灵州。所以这条古道是否就是唐朝的盐灵大道呢?红庄自然村距离沙城自然村不过四公里,它的存在时间据考证不会晚于西夏时期。营盘台,顾名思义是驻扎过军队的地方,是谁带的军队在这里驻扎过呢?传说是清朝大将刘松山的部队。当时刘松山部队在陕西绥德驻扎,应左宗棠的调遣,从绥德前往金积堡时在营盘台驻扎过。清史记载刘松山于清同治八年“进剿西北路诸堡,收降董福祥等众凡十七万人,榆、延、绥、鄜四郡皆肃清”,之前曾“破定边回酋马万得、马棘子众数万”。他在陕北一带运兵作战,到达定边,那么他很可能在营盘台驻扎过。但营盘台在古盐川道西部,距离盐湖很近,远至汉朝以后,这些盐湖即为朝廷所管。保卫盐湖必有军队,因此营盘台很可能在清朝之前就有军队驻扎过。

营盘台村的各自然村现在居住的各宗族的祖先都是在清朝末年来到这里的。艰难的耕种让他们在这里有了各自的土地草场。

清朝末年,政府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加之连年干旱,匪患不断,村民度日如年,苦不堪言。但即使在这样严酷的生存条件下,他们也只能以种地、畜牧维持生计。营盘台村历史上没有出过一户地主和富户,说明他们的耕种和养殖业发展极其艰难。

营盘台自然村居住的是侯姓人家,大约在清光绪年间(1875年至1908年)从石山沟搬到营盘台。移居到营盘台的侯氏祖先住的是窑洞。最早的一处窑洞因破烂不堪,被后辈人叫作烂院子。后来向东移,开辟了一处新窑院,有20多挂窑,后人一直住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全部搬到现在叫清明塘的地方。

王家台王姓祖先王宗德于清光绪年间从固原高崖子村来到王家台定居。其子王氏名不可考,为营盘台侯家女婿,生二子,按排行为王连保、王连库。王连保于1942年12月至1944年10月任四区(今青山乡)二乡乡长。

传说红庄历史上居住人口最多的时期为清乾隆年间,人口最少的时期为清同治年间。惨遭土匪杀戮,十村九空。当时红庄人大多被杀或被迫逃难、远走他乡,全庄只剩下卢显、卢立财、卢立升三个孩童蜷缩在油坊坑窑洞里活了下来。之后又陆续回来了卢大虎、卢二虎、卢泰等。

张家圈张氏家族先祖张喜葛在百年前从陕西神木来到盐池侯家河的大疙瘩揽工受苦,挣了点钱就到张家圈买了土地安家居住。张喜葛生子张世元、张世恒、张世力、张世恩。张世元、张世恒、张世力靠种地养羊为生,张世恩被马鸿逵抓去当兵,死在南山里。(www.xing528.com)

张家圈自然村郭氏家族,祖籍陕西定边郭家圪崂,现知先祖叫郭有仓,居住在郭家圪崂,生子郭印。郭印娶妻两房,大房妻子为红柳沟南山里人,病逝。二房妻子为营盘台侯氏,侯氏不愿意到郭家圪崂,于是他们就在张家圈居住。郭印被土匪活活打死在家里。

墩湾冯姓家族与红庄冯氏是同祖,都是明朝末期“出征北上边关盐州城”的陕西富平县庄里镇冯芝飞的后代。最早到墩湾置地安家的是冯芝飞第十世孙冯广、冯郑。他们是与红庄冯氏家族分家到墩湾居住的。当时墩湾居住的是郑氏家族,有土地,冯家人为了种郑家的土地就让冯郑为郑家顶门,故冯郑既姓冯也姓郑。同时冯氏、郑氏两家约定每一代要有一子姓郑。

武记疙瘩自然村,传说最早居住的是武姓人家,绝户。后住段姓人家,也绝户,又住张姓人家,又绝户。后有安姓、马姓、李姓、魏姓家族入住。安姓人家在百年前从定边县安家沟搬到武记疙瘩自然村。搬迁原因是当地人得了白喉病,死了很多人,安家祖先安岐财为了逃病来到武记疙瘩。马氏家族祖籍陕西合阳,祖先马世省是个货郎担,百年前就在定边和盐池一带担着货做生意,到了武记疙瘩村子居住。魏氏家族祖先在百年前从山西逃难到了定边县城,以唱戏演艺为生,后定居在张家圈。

刘氏家族到小水居住的祖先叫刘占苏。所谓占苏,即占用苏氏家族的土地,并答应刘氏一子要姓苏。刘氏家族另一门间祖先叫刘仲,其父大约在清光绪年间从山西来到小水村定居。

营盘台村古老的民居以窑洞为主,但住窑洞要依靠沟畔,在沟畔上打窑洞窑就容易得多了。营盘台自然村侯氏家族在清光绪年间从石山沟搬来住的就是窑洞。窑洞在一条东西走向的深沟北边,坐北向南。窑院东西长约百米,南北宽约20米。这个窑院是怎么开辟的已无法考证,如果靠人工挖掘,那么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那个时候,生产工具落后,靠锹挖,不知道要耗费多长时间。好在有沟畔,开辟窑院应该容易些。窑院开辟出来后,即可打窑。窑洞进深约五米,宽度不到三米。一户只能住一个窑洞。进门打一盘炕,炕后连着一盘锅台,窑后掌留出一个地方盛放粮食等杂物。窑洞光线极其昏暗,仅一个门和一个小窗照进阳光。几代人同睡一盘炕,同吃一锅饭。做饭烧的是柴火和牲畜粪,只要一做饭,窑洞里就烟熏火燎。村民吃的是沟泉水,浑浊苦涩。后来在村子南面山梁上的一处平塘的小红石沟里打了一眼井,这处平塘有一座古庙,所以人们把这处平塘叫作古庙塘,把这口井叫作古庙井。这口井距离村子有三里路,要翻过两条沟,再爬上一道山梁向南走一里多路才能到达。打水工具就是盆盆罐罐,盆盆舀水,罐罐往回提水。吃水之艰难可想而知。

营盘台村历史上生态植被好。那时候,营盘台一带是野兽出没的地方。有野兽就有猎手。据说红庄自然村的卢杰老人当年就是打猎的高手。卢杰狩猎时,曾多次与恶狼斗智斗勇。有一年,卢杰赶着驴驮了些韭菜到南山里去换粮食。晚上怕狼把驴吃了,就借宿在别人家的牛窑里。驴和主人家的牛拴在窑里掌,人睡在窑门口。卢杰到半夜听到窑门口有嘘嘘的吹气声,在月光下,卢杰立马看出是两条狼。长时间打猎,他熟悉狼性,你越怕,它就越厉害。他轻摸着锹把,迅速拉开门销,朝一只狼头上打去,并大声唤狗。两只狼猛然受惊,掉头向沟内连滚带爬地跑了。换了粮食后,卢杰赶紧回家,走到张记圈天已完全黑了下来。一下张记圈梁洼,就见绿汪汪的眼睛挡在路中间。驴已警觉,不断打着响鼻、刨前蹄、挣缰绳。卢杰看清有四只狼,他抓紧驴缰绳,迅速将随身携带的扎刀打开刃并拴在鞭梢上,丝毫没有胆怯地向狼群走去。离狼群约有四五米远时,狼猛扑了过来。卢杰甩开鞭子朝狼打去,狼随之奔散。随后便伺机前堵后追,左右夹围攻击。卢杰牵着驴边打边走,快到庄子时,他大声呼喊自家的狗。狗听到主人呼唤,狂叫着奔跑过来,险情方解。

营盘台村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了三位革命烈士:冯科、侯德永、郭万禄。

营盘台村的面貌今非昔比。2018年,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建起了100座大拱棚,种植的香瓜叫“芝麻酥”,灰绿色瓜皮,粉红色瓤子,爽脆香甜,可口诱人。芝麻酥一成熟人们就竞相购买,销路远达银川各商店,被称为营盘台香瓜子。盐池市场上销售量更大,人们一听说是营盘台香瓜子,就愿意出大价钱买。因此,这个品牌在市场上常常被小摊贩盗用。香瓜子好吃,苦难受,种植香瓜子特别劳累,尤其是掐拐头,一天都不能停,早上掐,下午掐,晚上还要掐到半夜,所以种香瓜时人们说苦,吃香瓜时人们说甜,有了收益时人们说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