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盐池县地名故事:烽火台的历史与风雨岁月

盐池县地名故事:烽火台的历史与风雨岁月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后卫花马池营除领安定堡、柳杨堡、铁柱泉堡、野狐井堡外,还领烽燧30座。根据《万历朔方新志》记载,花马池一带的烽燧到万历年间又增筑了许多,与《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对照,除哈只儿、红山儿、野狐井、狼把井、芦沟子外,其余35座皆为新名。到盐池县旅游,目光所及,烽火台高矗山梁,在蓝天白云与绿草浮浪间,以苍老的容颜,展示其风雨岁月的历史。

盐池县地名故事:烽火台的历史与风雨岁月

宁夏后卫花马池营除领安定堡、柳杨堡、铁柱泉堡、野狐井堡外,还领烽燧30座。

这30座烽燧,在《弘治宁夏新志》中只记载为“城南北并外口哈只儿等墩二十九处”,未记载29处墩台的名称。《嘉靖宁夏新志》载花马池营“领烽燧三十:永安墩、安朔墩、伏羌梁墩、石臼儿墩、柳杨墩,镇边墩、架炮梁墩、德胜墩,以上八墩在旧边之见守瞭者;红山儿墩、芦沟儿墩、哈只儿墩、野狐井墩、狼把井墩、癞马房墩,以上六墩在腹里之见守瞭者;盐场墩、平湖墩、镇北墩、靖虏墩、平夷墩、镇鬼墩、镇靖墩、镇朔墩、常乐墩、镇安墩、镇远墩、圆山儿墩、水口墩、石井儿墩,以上十六墩(此处只列出14墩,引者注)皆在旧长城一带,嘉靖十三年,因虏大举,墩隔于沟垒之外,遂弃之。今皆不能守矣”。注解文字以河东墙和深沟高垒为界,指出以上墩台所在的位置。其中“旧边”,即河东墙;“腹里”,即深沟高垒以南地带;“旧长城一带”,即河东墙一带;“沟垒之外”,即深沟高垒以北地带。由此可知永安墩、安朔墩、伏羌梁墩、石臼儿墩、柳杨墩等8座烽燧,因在“旧边”,所以其建筑时间应该与河东墙建筑时间相同,即明成化十年(1474年)。红山儿墩、芦沟儿墩、哈只儿墩、野狐井墩、狼把井墩、癞马房墩6座烽燧,因在“腹里”,即深沟高垒以南,所以其建筑时间应该与深沟高垒建筑时间相同,即嘉靖十年(1532年)。盐场墩、平湖墩、镇北墩、靖虏墩、平夷墩、镇鬼墩、镇靖墩、镇朔墩、常乐墩、镇安墩、镇远墩、圆山儿墩、水口墩、石井儿墩14座烽燧,注解为“皆在旧长城一带,嘉靖十三年,因虏大举,墩隔于沟垒之外,遂弃之。今皆不能守矣”,嘉靖十三年(1534年)后弃之不用,其建筑时间也应该与河东墙建筑时间相同,在成化十年左右。

《万历朔方新志》载:

花马池营墩,凡四十:石井、德胜、架砲梁、哈只儿、紅山儿、野狐井、狼把井、芦沟子、薛家台,以上九墩花马池段。懶马、陶胡子、失纳井、花沙子、火山、椁子山、麦垛山,七墩铁柱泉段。深井、威远、高岗、宁靖、施铁井、永宁、千户,七墩万历三十五年新增。威武、高平、凤凰平川、靖烟、靖边,以上大路迤西。甜水、沙泉、杀胡、宁靖、沙井、胜景、镇朔,以上三十三年新增,铁柱泉东大路。疙瘩、瞭马山、红墩、苦水,以上安定堡段。

根据《万历朔方新志》记载,花马池一带的烽燧到万历年间又增筑了许多,与《嘉靖宁夏新志》记载对照,除哈只儿、红山儿、野狐井、狼把井、芦沟子外,其余35座皆为新名。但文中注解深井、威远、高岗、宁靖、施铁井、永宁、千户为万历三十五年(1556年)新增。甜水、沙泉、杀胡、宁靖、沙井、胜景、镇朔为万历三十三年(1554年)新增。其余未注明建筑时间,但根据所筑地段来看,大都在深沟高垒长城沿线附近,建筑时间当在嘉靖十年之后。

成书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的《嘉庆灵州志迹》载:

花马池营墩二十一处:芨芨沟边墩、十一铺边墩、七铺边墩暗门、四铺边墩,以上分属安定堡。二十三铺边墩、二十一铺边墩、十九铺边墩、十六铺边墩、十三铺边墩、八铺边墩、三铺边墩、二铺边墩、长城关边墩暗门、二铺边墩、五铺边墩、七铺边墩、九铺边墩、十三铺边墩、十七铺边墩、二十一铺边墩与延绥定边营接界。

文中说是21处,但只写了20处边墩的名称。“铺”,今为“堡”。

成书于清光绪年间的《花马池志迹》与《嘉庆灵州志迹》的记载相同,只是在注解中加“以上各铺防兵三名”。

成书于1947年,由民国盐池县政府县长陈步瀛撰修的《盐池县志》记载花马池营墩20处,20处记载与《嘉庆灵州志迹》《花马池志迹》记载完全相同。

清朝和民国有关花马池的志书记载花马池营墩只有20座,并不意味着明朝确认的花马池营内的大明墩台只剩下20座,实际上,在这个营内的墩台不会少于40座,只是使用的墩台在逐步减少,到了清朝、民国时期,使用的墩台大概只有20座了,或者说有名称的墩台只剩下20座了。

营墩即烽火台,是大明王朝军事防线上的重要建筑,它们与长城、城堡、战台共同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是盐池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到盐池县旅游,目光所及,烽火台高矗山梁,在蓝天白云与绿草浮浪间,以苍老的容颜,展示其风雨岁月的历史。烽火台,以其古老的名称穿越时空,走到了当今。

盐池草原上的烽火台大都是明朝时期的建筑,在500多年的时空变幻中,其名称多有变化,至今还用原名的有德胜墩、柳杨墩、红山儿墩、野狐井墩、芨芨沟边墩、二铺墩、五铺墩、十六铺墩、长城关墩等,其余皆与原名对应不上。盐池县史学爱好者刘国君先生、高万东先生等,寻迹考察,力求以现名对应古名。他们实地考察每一座墩台,丈量残迹,记录残高,访问当地村民,做了大量的工作,收集了大量资料。这种为追求历史实事,严谨治学、不辞辛苦的精神,正是继承了盐池县老一辈文史专家陈永中先生、任永训先生、张树林先生当年安步当车、倚杖为马,不辞山高路远,亲历古迹,去伪存真,严谨考证的治学精神,感人之深,难以言表。

我们且看刘国君先生考证的两座烽燧,一座烽燧现在叫黑记墩,一座烽燧现在叫夏记墩。

刘国君认为黑记墩其实就是明朝时期的永安墩。他说:“从《边政考·图》上看,永安墩位于花马池和定边营的交界,向北再无它墩。”在考察的路上,他遇见了村民老杨,在老杨的带领下,他们来到二道边内宁夏境内的第一个墩堠旁。这座墩台现在叫黑记墩。(www.xing528.com)

墩北距边墙(河东墙)约100米,南边就是苟池盐田,墩体自然倒塌,后被流沙掩埋,现在流沙已经固化成丘,墩和丘已经融为一体,只有东圈墙和北圈墙,还能看出夯筑的痕迹。据老杨说,几时年前,黑记墩四周的圈墙基本完整,还能看出这个墩的圈墙大门向东开。……看看向东,向北再无它墩,我姑且就把它认定为永安墩,宁夏河东墙旁的第一个墩。确定了永安墩,根据图说,第二个墩就应当是安朔墩了。

刘国君说:

安朔墩所在位置极高,墩的顶部已经坍塌,南北两边形成坡地,只有东西两侧还留有夯筑的墙体。站到墩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四周的景色,南边不到一公里处,是一汪湛蓝的湖水,湖的东侧就是苟池盐田。东西两侧虽有起伏,大体上是平平展展,穿过柠条林地可以看见永安墩和西北方向的另两个墩,二道边从其北约一里多路的草原上东西穿过,墙体不高,轮廓却非常明显。

过安朔墩的西侧有一道山梁,被当地人称为打死鞑子梁,传说高岗剿匪在这座山梁上打过仗。但刘国君先生说,这个传说其实是不对的,也就是说,高岗没有在这里打过仗。

他们到了夏记墩,说:

这个墩在一条柏油路边,走花马池镇东北的八岔梁、郭记沟两个行政村,都需要经过这个墩。墩旁有个自然村,村子的名字叫夏记墩,这个墩也叫做夏记墩了。

夏记墩自然村没有一户夏姓,据说早在一百年前,这里是蒙人黑海满的草场,这个墩下住着一户夏姓人家,清朝末年夏姓人家遭到土匪抢劫,全家被杀,只留下了夏记坷廊。后来,居住在盐池县东郭庄村一个姓郭的人和黑海满关系较好,并结拜成弟兄,黑海满就让郭姓兄弟住到了这里。从此,夏记墩居住的是郭姓人家,又过了几十年,距县城不远的黄姓人家投亲时也住进了夏记墩,之后,夏记墩主要居住的是郭黄两姓。

但刘国君先生没有说夏记墩是明朝时期的哪一座墩台。

总之,根据刘国君先生的考证,大明墩台现在多以居住在附近的村民姓氏命名。还原其历史本来名称,就只能这样一座一座往下考证。

高万东先生考察每一座烽燧,拍摄照片,留下了这些烽燧当下的影像,为传承历史保留了珍贵的图片资料。

盐池草原上的烽火台一座连着一座,有的高耸,有的低矮,有的完整,有的残缺,每一座烽火台都是一位历史老人,它们守望着草原,记录着历史变迁,人们改变了它们的名字,它们却以沉默忍受着历史风云。

烽火台名就是地名,烽火台名消失了,就是一个古老地名消失了,恢复古老地名的真正意义就是续接历史。

烽火台,谁还记得你曾经的名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