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第十六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第二十一章)这是老子哲学认识论的基本立论,可以概括为四点:
(一)首先肯定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根源,“万物并作”指的就是客观世界。“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是说认识只能从客观世界中去寻觅,不能从人类大脑中去寻找。认识不是天生就有的。
(二)强调实践是取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观其复”,是要求在实践中反复观察、反复验证。认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证实。这样,才能取得真正的认识。
(三)“致虚极,守静笃”,要求观察者虚怀若谷,一尘不染,平心静气,专心致志于客观世界,严防认识中掺入杂质。(www.xing528.com)
(四)哲学的认识是超越自发的认识,是有目的、有计划、能动的自觉认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单纯的摄影机、录像机、录音机、记录仪,而是与客体互动中去认识客体。“万物并作”,是指主客体在互动、并作中,主体自身也将被作为客体进行观察。
认识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对客观世界所产生的在人类大脑中的主观意识世界。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总的原则是: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存在。但是,认识有深有浅,有片面有全面……人类意识的差异和偏离又将反映出种种不同的主观世界,这就是现实世界中,许许多多争论不休、各说各的根本原因。存在世界的多样性、复杂性、易变性和无限性又将引导出五花八门、难以统一的种种意识和认识。哲学史上,有多少哲学家就有多少哲学,就是例证。因此,人类自身,包括哲学家在内,同样有必要被作为客体进行观察和认识。
从哲学层面来看,认识不是印象、不是感觉、不是感想,也不是感悟。认识是对客观世界全面的、动态的、纵横的、溯源的,从微观到宏观、从瞬间到永恒的本质了解、悟解和掌握。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得不从方方面面着手,直接的和间接的,实践的和理论的,局部的和整体的,横向的和系统的,直达的和反馈的,瞬间的和永恒的,形式的和本质的,从而使认识达到源于客观世界而高于客观世界。后者在于掌握客观世界的元素和规律、原态和现态、现象和本质、运动和变化、前因和后果、形而上和形而下,其终极目的是达到存在与认识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