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老子著作面世,老子哲学一直在正和反、正和误交织中流传着。老子的称谓有哲人、仙人、道家、法家、政治家、军事家、哲学鼻祖、道教始祖、帝王之师、太上老君、唯物主义者、唯心主义者等等,不一而足。其相距,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要想泾渭分明地厘清和梳理出老子哲学原义的流派并不容易。
这里只能将老子哲学的传承大略地分为几个流向,分述如下:
(一)以庄子为先导的老子哲学。
按司马迁的说法,这是被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之后的老子哲学。老子哲学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第二十五章)的物质核心被散去了。老子哲学的辩证规律被无限放大了,形式逻辑被否定了。从而产生虚无、无所作为、返璞归真、超然物外的自为哲学。
这样,就将老子哲学与“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的杨朱之说,相混为伍。
庄子放大辩证规律,否定形式逻辑,提出齐天地,齐万物,齐到大小、寿夭、彼此、生死、美丑和是非。生和死一样,成功和失败一样,清醒和做梦一样,这就是“道通为一”(庄子·齐物篇)。庄子认为,天地混沌,日月未开,是道的最高境界。“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庄子·齐物篇)译成白话是说:“什么是最高境界?宇宙未曾形成,天地还没有出现,万物还没有产生,这是道的最高的、尽善尽美的境界。”这样,庄子就将老子哲学与“全生”“去知”“忘我”,主张“齐生命,等古今”的彭蒙、田骈相混为伍了。
秦汉之后,王弼对老子著作所做的诠释,一直为后世所引用。后人对其评价是“开后来玄虚之渐,妙得虚无之旨”。这样,王弼就将老子哲学虚无化到盖棺定论的地步。
这个流向导出的老子哲学至今仍被认为是唯心主义和先验论者。
(二)道教引导出的老子哲学。
道教渊源于古代的巫术和方术。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五斗米道;东汉灵帝时,张角创太平道。这是道教的两大派别。早期道教以老子著作“五千言”和太平经作为圣经,奉老子为道德天尊太上老君,作为道教三清尊神之一。从此,老子哲学开始被神化,天道成为天机,道成为神明之本,道之德以虚无为体,清静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为行。从老子著作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一章)引申出“玄”的概念,转化为道教教义的重要内容。从“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第二十八章)引申出“无极”的概念。将“无极”作为万物归根于道的一种状态,进而衍生成修道、养生,达到得道和长生久视的至高境界。
道教中,又将“无极”视为“太极”的根源,而“太极”是至高无上的宇宙本源。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又将“太极”引向八卦,引向易经。
道教是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宗教,其理论既复杂又多样,这和接纳老子哲学并将其向不同方向引申和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从本质上看,孔子和原始儒家哲学与老子哲学是同源、同宗的,基本上是一脉相承。老子哲学是中华哲学的重要渊源和主轴,几乎概括了全部中华哲学内涵。孔子和儒家则是老子哲学在人类社会和精神世界中正面部分的体现和表达。(www.xing528.com)
孔子和儒家在诸多方面显示的特征,可以看出其本质是老子哲学。
1.孔子和儒家的哲学是入世的,务实的,实事求是的和格物致知的。
2.在人类社会中,以人为本,以道为用。
3.在精神世界,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根本和实质是人类的理性和良知。
上述这些特征,都是老子哲学的正面演绎。
孔子和儒家始终站在教育家的角度,从正面教化万民,包括统治者在内,要处处谨言慎行,克己复礼,隐恶扬善,成人之美。这些也是老子哲学的正面表达。而老子哲学的另一面是披露阴暗,揭示丑恶。从而提出“智慧出,有大伪”(第十八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第六十五章),等等,把统治者的伪善、假仁、假义揭露得淋漓尽致。这些是老子哲学对负面状态的揭示和表达。两种表达,天壤之别,实则是同出而异表。这也是老子哲学两千五百多年来,屡屡被误解的缘由。无怪乎大儒韩愈批判老子道:“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也小也。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其间的误解成为千古笑谈。
儒家在传承中,同样发生流变。孟子对老子哲学的唯物观已经出现偏离。孟子主张“知性”“尽心”“知天”“万物皆备于我”“上下与天地同流”,从而提出“浩然正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孟子·公孙丑上)。这是说人类精神产生的“浩然正气”,可以脱离血肉之躯,弥漫太空,充塞宇宙。这个观点到了西汉董仲舒就成为“天人合一”。
此后,南宋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这样,老子哲学的唯物观在这个支流中流失殆尽。
北宋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程颐提出“只心便是天”。他们认为“天下皆是一理”“理一分殊”。这是说,天下万物都源于一个理,一个理衍生出千差万别之物。由此,两程成为“理学”的奠基人。继承者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将理学系统化、理论化,形成儒家一大派系。到此,老子哲学的唯物观全没有了,只剩下一些辩证法。
在儒家传承老子哲学的流向中,明清之际的王夫之独占鳌头,可以说是得老子哲学之精义。王夫之提出“天下惟器而已,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为道之器”(周易外传·卷五)。一语道破天机,正确诠释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的主旨。老子哲学所谓之道是冠以物质之道,道的终极基础是自然,是物质的本体。
纵观上述老子哲学的传承流向,似乎是在不断分离中流传着,犹如树木,从主干分出粗枝、细枝到小枝,分得枝繁叶茂,令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其实,这些枝干仍然像流水,万水奔流终归大海。凡是经受种种实践考验而颠扑不破的真理,最后必归于一。
一切学说、主义、理论,包括哲学,除了靠强权、强势、强力强行推行者例外,都得经受实事、事实和付诸实践的考核、筛选、鉴别和验证。这就是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