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现说,主要是说,根据听众的情绪,讲出自己的心声。现在再加一个因素,时代的因素:演讲妙语要聆听时代的将令,体现时代的精神。
这就是“三面切入”的涵义:演讲语言要从时代的召唤、听众的要求和演讲者最深切的感受角度切入论题。
请看鲁迅先生1926年10月14日,在厦门大学周会上发表的演说:
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
今天我的讲题是:《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我来本校是搞国学研究工作的,是担任中国文学史课的,论理应当劝大家埋首古籍,多读中国的书。但我在北京,就看到有人在主张读经,提倡复古。来这里后,又看见有些人老抱着《古文观止》不放。这使我想到:与其多读中国书,不如少读中国书好。
尊孔、崇儒、读经、复古,可以救中国,这种调子,近来越唱越高了。其实呢,过去凡是主张读经的人,多是别有用心的。他们要人们读经,成为孝子顺民,成为烈女节妇,而自己则可以得意姿态,高高骑在人民头上。他们常常以读经自负,以中国古文化自夸。但是,他们可曾用《论语》感化过制造“五卅”惨案的日本兵,可曾用《易经》咒沉了“三·一八”惨案前夕炮轰大沽口的八国联军的战舰?(全场上雷鸣似的拍掌声,隆隆地响起来。)(www.xing528.com)
你们青年学生,多是爱国,并救国的。但今日要救中国,并不在多读中国书,相反地,我以为暂时还是少读为好。少读中国书,不过是文章做得差些,这倒无关大事。多读中国书,则其流弊,至少有以下三点:一、中国古书越多读,越使人意志不振作;二、中国古书越多读,越想走平稳的路,不肯冒险;三、中国古书越多读,越使人思想模糊,分不清是非。正因为这个缘故,“我所以指窗下为活人之坟墓,而劝人们不必多读中国之书”。(拍掌声响起来。)
你们青年学生,多是好学的,好读书是好的。但是不要“读死书”,还要灵活运用。不要“死读书”,还要关心社会世事。不要“读书死”,还要注意身体健康。书有好的,也有坏的。有可以相信的,也有不可以相信的。古人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是从古史实的可靠性说的,我说的有可以相信,有不可以相信,则是从古书的思想性说的。你们暂时可以少读中国古书,如果要读的话,切不要忘记:明辨,批判,弃其糟粕,取其菁华。(暴风雨似的拍掌声,连续响了好久。)
这篇演讲三面切入,言简意赅:既根据当时中国社会情况(“五卅”惨案、“三·一八”惨案后的中国。爱国青年正在救国),也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北京有人主张读经,提倡复古;到厦大,又见有些人老抱着《古文观止》不放),结合自己最深切的感受,谆谆告诫青年们读中国古书要“弃其糟粕,取其菁华”,更要去关心国家大事,即所谓“做好事之徒”。
三面切入讲题(《少读中国书,做好事之徒》),演讲妙语连珠:在别有用心的人控制社会舆论,大肆鼓噪“主张读经,提倡复古”之时,鲁迅选此讲题,表现了何等的勇敢!何等的独创!脑袋长在自己的脖子上,决不能给古人或今人践踏、跑马,无论开口或提笔都应该有主见、有创见。鲁迅先生不是在这里跟我们作了活生生的榜样么!演讲中,鲁迅先生将自己的思想表达得极其辩证而深刻:自己教中国文学史“论理应当劝大家埋首古籍,多读中国的书”,但目睹此情此景还是“不如少读中国书好”。一“多”一“少”对照鲜明。接着又用犀得的言辞,深刻揭露了“主张读经,提倡复古”的人的险恶居心:“要人们读经,成为孝子顺民,成为烈女节妇”,这样他们自可以“高高骑在人民头上”巩固其反动统治了。而不久前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事实也表明,他们既不能“用《论语》感化过制造‘五卅”惨案的日本兵”,也不能“用《易经》咒觉了‘三·一八’惨案前夕炮轰大沽口的八国联军的战舰”。选出有代表性的《论语》、《易经》做例证,说明“主张读经”的人,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上的无能。进而直陈多读中国书的三点流弊,告诫青年们不要“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