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公共关系学:课堂妙用,一鸣惊人!

教育公共关系学:课堂妙用,一鸣惊人!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位老师在讲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时,开头便说:同学们,平时大家经常听到一些歇后语。现在我出个上联——“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请大家细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对出下联。这位署名“曾未鸣”的老师,可说“一鸣惊人”:他认为《项链》令人拍案惊奇的结尾——原来项链是假的。

教育公共关系学:课堂妙用,一鸣惊人!

一位老师在讲莫泊桑小说《项链》时,开头便说:

同学们,平时大家经常听到一些歇后语。如:“癞和尚戴花——疯美”、“睡在棺材里还搽粉——死爱脸”、“厕所里开电风扇——出臭风头”,等等(笑声不断),今天,我给大家讲新的,这个“歇后语”就叫路瓦栽夫人借项链——穷出风头;路瓦栽夫人丢项链——乐极生悲;路瓦栽夫人赔项链——自讨苦吃。(大笑)笑什么?这不算歇后语吗?对,不算。因为歇后语是约定俗成的,为群众所认可的。这些我个人杜撰的话,只能算“×氏的油腔滑调”吧!但这些话有没有一定道理呢?大家已经预习了这篇小说,你对那位巴黎少妇有什么看法?现在我出个上联——“一夜风头项链即锁链”,请大家细读课文,根据你的理解对出下联。要求对仗基本工整,能表达你对主人公的看法。好,看谁对得又快又好。(参考下联:“十年辛苦悲剧实闹剧”“十载艰辛可怜实可鄙”、“满心虚荣美梦化恶梦”)。

这是《演讲与口才》1988年第8期,《谐美型新课导语例说》的一个例子。

这位署名“曾未鸣”的老师,可说“一鸣惊人”:他认为《项链》令人拍案惊奇的结尾——原来项链是假的(其实虚荣心也是“假”的,作者在以毒攻毒进行批判)。“把悲剧的根源归结为以假当真上,这就极大地削弱了对虚荣心的批判力量。”并以此作为教学难点,一反“单纯讲述法’、“单相分析法”的老程式,用诱因教学法,通过援引歇后语、自编“歇后语”,让学生对对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深刻把握人物形象及其社会意义。应该说,这位曾老师在教学方法、特别是在新课导语的探讨上,是煞费苦心、别出心裁的。其教学语言的精美,不仅在于一串一串的“歇后语”,一副一副的好对联(按其要求)上,而且在于勇于嘲笑自己的“杜撰”的“油腔滑调”,轻松的幽默上。

这就启示我们:

课堂语言是文明语言。学校是培养文明的摇篮。校园语言应该是文明的语言:文雅、高尚、礼貌、得体、生动、活泼,情真、意切。校园语言的特点,集中体现在课堂语言上。尽管曾老师以“油腔滑调”自嘲,但并不真的“油滑”,他的“杜撰”“歇后语”,正是一种“仿拟”的杰作,路瓦栽夫人借、丢、赔项链所表现的“穷出风头”、“乐极生悲”、“自讨苦吃”,正是对小说情节的高度概括和人物性格的深刻揭示。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做教师,都要掌握课堂语言的技巧的;但从学校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必须同社会、家庭拧成一股绳方面考虑,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角度考虑,我们着重地研究一下课堂的文明妙语,还是有广泛而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的。

课堂妙语当百花齐放。因为教学语言同教学方法是互相联系的。曾老师的“谐美型新课导语”就有“引证生发唤起兴趣”、“妙用‘双关’引人入胜”、“手法多样,巧解难点”诸法。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学校,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教学,其教学方法更是多种多样,其课堂妙语更应百花齐放。所以其方法、其妙语,当是不拘一格,不容划一的。

不过,人们希望教学语言是“能得人心”的:

“一、抓住人心,有吸引力

二、打动人心,有感染力。

三、深入人心,有说服力。”

人们要求课堂语言能够做到:

观点正确,合乎逻辑;

内容具体,重点突出;

条理分明,意思连贯;

口齿清楚,语言晓畅;

情态自然,形象生动。

但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且说几点浅见:

1.“设悬——趣索”法

学生上学,一要渴求知识,二要学得有味,因此老师的课堂语言首先必须:设置悬念吊胃口,趣味探索求新知。

被誉为“一部近代中国经典”的钱钟书的长篇小说围城》,“其中心点在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人们总是向往自己不曾得到的、可得到后方觉不是自己所要的;于是人们便生活在你要的你得不到,你得到的又不是你要的矛盾之中。”

这不就是人们的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么?这是一种世人都有的普遍心理现象。特别是求知欲强的学生,更总是想追求新奇的、探索有趣的东西。所以有经验的教师,开始上课,或直接运用设问,或间接运用典故(掌握、名家名作、名言等),提出讲授课题,以设悬念、吊胃口;然后用趣味探索法,一步一步深山探宝。

如讲完李清照的《声声慢》,再讲陆游的《钗头凤》时,就可以从叠字、叠词、叠句入手提出问题:

“《声声慢》以十四个叠字开篇,是千古绝唱的奇思妙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以叠字或称叠词或称叠句结篇的词——陆游的《钗头凤》。陆游为什么选择《钗头凤》词牌,用叠字(或叠词、叠句)这种艺术形式结尾,来表达自己的情怀呢?”接着揭示作者如何选取邂逅重逢、敬酒片刻展开,从落笔写高潮,至收笔写叠字“错,错,错!”“莫,莫,莫!”字字和着血泪喊出,字字发自肺腑呼号……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赏析该作丰富的内涵和深层的意蕴。

2.“据自——意境”法

课堂语言,必须根据教学的对象、教材的内容,讲出自己的看法,道出自己的心声,把学生带进学科的抽象或具象王国,情理双至,声情并茂。(www.xing528.com)

这就是“据自——意境”法的含义。

1928年,经徐志摩介绍,沈从文进上海中国公学,主讲大一现代文学选修课。

头次上课,他自以为成竹在胸,既未带教案,也未带教材。望着黑压压一片人,他的脸红了,好半天才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

“我第一次上讲堂,看见你们人多,害怕了。”

这种特殊的开场白和诚坦的态度,使他在笑声中,得到了学生的同情和谅解,以后讲课很成功更受学生欢迎。

根据学生人多的情况,道出自己害怕的心声,沈从文迈出了成功的步伐,也给我们以成功的启示:根据学生情绪,道出自己心声,言必由衷,方能感人。这就是准备得再充分的课,课前还要再熟记,以至熟读成诵,变成自己掌握的知识的血肉和理由。

据1990年3月17日《中国教育报》载,四川大学缪钺教授,已86岁高龄了,仍育人不止。1987年,因患眼疾几近失明的缪老,仍坚持为本科生上课,不看讲稿连续开出30多个课时的宋史专题。课堂上,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这不就是在根据生的情绪,讲出自己的心声吗?他将学生带进宋史的宫殿,让他们流连忘返;带进知识的海洋,让他们扯起心帆欢快地搏击风浪。正如听课的蔡曙光所说:“先生文史兼通,记下他讲课的每一句话,过后读来即是一篇好文章,听他的课是难得的艺术享受。”

讲课到了这种程度,运用“据自——意境”讲述法,如同诗文中的融情入景,融景入情,使学生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可以说是“至境”了。

3.“美形——美声”法

课堂语言必须具有美的形象、美的声音,体现美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课堂语言是美的语言。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罗继才老师,讲课中很注意举例、“炼例”。他认为“举例恰当,则可化深为浅,化繁为简,化隐为显,化索然寡味为妙趣横生。”举例恰当,其中有一条要做到,要尽可能意味深长,发人深省。谈到这条举例要求,他举了一例:

例如讲“心理定势”,我们一般举“在某些场合下认错人”,“解数学题时套错公式”等等例子,没有深意。后来我与一位朋友聊天,他谈到他经历过这样一件趣事:文化革命期间,他们工厂开大会,会上有人领呼口号:“毛主席万岁!”“文化大革命万岁!”“……”突然场外有人喊:“革委会主任接电话!”全场也立即跟着喊:“革委会主任接电话!”待到人们意识到这不是口号时,声音还在回荡,拳头还在空中。……这实在是定势的好例,它不单生动说明定势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而且还向我们昭示文化大革命把人们搞得何等僵化!后来我在课堂上用它来例释“定势”,收到很好的效果。

文化大革命是我们民族的灾难,但在罗老师的讲课中,用批判的态度,去再现文革中的“趣事”,就将其转化为课堂语言艺术中的美了。

课堂语言的美,首先表现在典型性上。为什么罗老师讲“心理定势”,不用套错数学公式或认错人的例子,而用文革中咸错口号的例子?因为后者更典型,更具代表性和深刻性。无论理工医农或文艺体育各专业,无论数理化或文史哲各学科,只要在课堂教学中能透过事实讲整理,能从个别中显示一般的,就是具有典型性的,就是美的。此其一。

课堂语言的美,大量的、主要的,是表现在形象化上。喊口号的例子,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形象化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无论采取解说式,或者旁证式,或者缩放(概括介绍与展开阐述)式,都可以讲出语言的形象性来。为什么有的学生逃学,却不逃电影戏剧歌舞等精彩演出呢?因为这些表演形象。课堂语言的吸引力,关键在于形象化上。这就是人们采取直观教学、现场教学,强调实践环节,强调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说明问题的原因。

既然课堂语言的形象化如此重要,我们就要展开一点来谈一谈。何谓课堂语言的形象化呢?所谓形象化,就是用具体的事物、图象等,来代替抽象的概念和说理。如讲两种不同的干部,对待工作、劳动、生活的不同态度,形象化的说法是“早上一肚茶水,/中午一肚油水,/晚上一肚酒水;/早上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泥水,/晚上一身汗水。/这两位,/你爱哪一位。”就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课堂语言形象化的方法,除了运用直观教学,当堂实验、现场解说等方法以外,除了运用比喻、比拟、借代、拈连、移觉、摹绘、示现等修辞手法以外,还要注意巧用动词,活用词类。如说“太阳冉冉上升,吻得满江红晕”的“吻”字拟人,用得生动。“工作要上去,领导要下去”的“上”“下”,方位名词活用动词,一上一下,相映成趣。“虎着脸”的“虎”,“猫着腰”的“猫”,活用名词,形神毕肖。此其二。

执教者还要注意自己的发音。太尖、太细,发音部位太前、太后都不行。要发本音,露本色。无论讲话或朗读,都要先意会,后言传,中间共鸣,拖出尾音。最好采用胸腹联合呼吸,这样,在讲课中,就能更好地发挥以口腔为主、实行头腔、喉腔、胸腔三腔共鸣的美声的作用。这样讲课,课堂语言就更显得大方、庄重、响亮、动听。此其三。

最后要强调的一点是:课堂语言是师生双边活动的双边语言。有个笑话讲:

老师问王寒:“课文上说蜜蜂给花园里增添了生气,是什么意思?”

王寒答:“蜜蜂偷花粉,花儿就生气呗!”

大家听了哄堂大笑。

王寒反驳道:“要是鲜花不生气,哪来的‘鲜花怒放’呀!”

驳得好!当然就老师的提问说,王寒是答错了;但他能用逆挽法,找到“鲜花怒放”的“怒”字做根据,这就很不简单。老师如能从一词多义和拟人手法等方面讲清含义,划清界限,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智力,让他们获取成功的欢乐。

让学生获取成功的欢乐,老师就要用“美形——美声”的课堂妙语,去尽可能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更多地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的信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包括读写和口头表达在内的自能学力和创造能力。特别在目前许多学校忽视口语教育,致使许多学生“口将言而嗫嚅”的情况下,采用课堂讨论或一分钟演说等方法,都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