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中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最终体现课程理想的环节,它不仅是知识的安排与配置,更是价值观的排列。课程标准内容的选择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找学科的哲学本质
在哲学层面反思学科的性质及教育意义,是课程内容选择中这个课程设计小组试图首先把握的。在义务教育各科课程标准的前言中,都有“课程理念”“课程性质”的部分,事实上,是为学科自身的哲学反思提供了空间。
例如,《科学》课程标准组对课程的把握是: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养成“重证据”的独特的“科学思维方式”。只有具备这些超越具体内容的方法论层面的理解,才会“知道小学科学是怎么回事”,只有“知道小学科学是怎么回事”,设计者才会知道究竟应该精选什么内容,标准的实施者也才会理解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内容,如何展现这样的内容。对学科教育哲学本质的寻求,正是课程标准的意义所在。
(二)新课程内容的选择倾向性
对于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学者黄政杰总结了九项:目标、范围、重要性、正确性、难度、实用、缺乏、弹性、资源和实践,他认为这九项标准可用于各个层次的内容选择。[12]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要素配置可以分为观念取向层面和技术层面。这里的技术指的是对学科内容的把握与处理,这两个层面是一种思辨的分类,而不是行为的分类。
1.课程意识形态的把握(www.xing528.com)
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呈现形式具有多种的可能性、倾向性。新课程在《纲要》中谈到的关于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
以前的教学大纲追求的是一种知识体系,知识本身的逻辑关系,而新课程标准从知识点的意义着手,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并不是意味着不要学科的逻辑结构。这里所讲的打破原有学科逻辑体系是指那种严格的、传统意义上的逻辑体系。新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仍然会注重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
3.融合稳固的学科疆界
对于义务教育而言,综合课程的设计是超越原有的学科体系的课程,因此,显得更为迫切、艰难。例如:《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课程,力图基于原有品德课和社会课做出一个全新的综合课程。新的课程不是原来的品德课,原来的体系不是令人满意的。原来的品德课是以德育为体系,会比较抽象化,教育效果不尽理想;而社会课有本身的一些要求,原来社会课的目标也不能适应新的课程要求。因此,要有一个新的认识,要形成一个新体系,需要有一种新的视野。站在新的视角上,在一种新观念的指导下,才能做出新的、综合的课程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