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课程标准既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也是评价学校、教师、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据。课程标准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标准标志着国民素质有了明确的质量标准
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围绕着基础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明确规定各课程门类所要达到的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课程标准具有统一性、普遍性和强制性。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明确提出各课程门类的“下限标准”,划出一条教育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底线”,这些“底线”就是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保住这些“底线”就保住了基本的国民素养和公民素质。
(二)课程标准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基点”(www.xing528.com)
课程是实施培养目标的途径,是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依据。从2001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精神如果没有转化为课程,体现在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只能变成一句没有现实意义的口号。因此,课程标准从课程理念、目标、内容、实施等多方面全方位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课程标准的制定与实施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普及。
(三)课程标准标志着教科书走向多元化
传统教学大纲为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基本的依据,但教学大纲为教科书的编制提供了太多的统一性的要求,使得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创造性的发挥空间不大,显得刚性过强,弹性不够。相对教学大纲而言,课程标准则为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一种弹性空间。这种弹性空间表明课程标准具有充分的收缩和扩展,预制与生成,变化、改造、再造与创造的余地,又表明课程标准是共性与个性、规范与解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结合。正是由于课程标准提供一种弹性空间,所以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就显得多元化,也为多元化发展提供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