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规划需要对学校经验整体进行规划和设计,因而有学者指出,学校课程规划包括宏观与微观两个层次:第一种水平是宏观课程的设计。一般在学校范围内组织,主要针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整体的规划与设计。通识教育主要指学校所有学生所共有的教育经验,专业教育则指学校中个别化的教育经验。这一水平的课程设计包括对学校所有教育经验的设计,学校政策、服务和组织上的特权,包括学校目的和任务、学校的特征、课程内容、年级间和年级内的学科安排、学校范围的课外经验(如运动项目、学生自治团体、俱乐部活动、艺术项目)和服务(如咨询和健康服务、社团和图书馆服务)。第二种水平是微观课程设计,即具体的课堂活动的开发和运作。通过课堂行为与宏观教育目的的接合来进行,包括同课堂相关的任何活动,如班级发展、课业设计、不同教学模式的应用和基于课堂的评价设计。
具体来说,课程规划从整体上规定了学校课程目标、内容、组织、进度、课时以及评价标准,其主要内容大致如下:
1.规定课程门类
这一任务的目的是进行课程设置,确定课程结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如《M小学的课程计划》中规定的课程门类有三级,其中:国家课程包括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自然、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教育;地方课程有体活、健康、班队、心理、法制、文体活动、家乡;校本课程包括三字经、财商、古诗文、大阅读、趣味数学、弟子规、论语、生活数学等。M小学的课程计划基本上体现了新课程提出的三级课程思想,国家课程仍是主体,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有力的补充。
2.规定各门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及课时量
这要求课程计划要根据学校教育目标的任务和内容范围,统筹考虑知识逻辑体系和学生心理体系,按照“程序性”、“连续性”和“统整性”三个标准来安排各学期各学年的课程门类及其课时。既保证先学课程必是后学课程的基础,以加强基础性,又保证安排若干门并进课程,以加强联系性。F小学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周)见表6-1。
表6-1 F小学课程设置与课时分配地方课程(1课时)(www.xing528.com)
每周按5天安排教学,每课时40分钟,一、二年级每周总课时数27节。三至六年级每周总课时数30节。
3.安排学年、学期的课内与课外活动
首先安排各学期的教学周数(上课、复习、考试),并留有一定的机动时间。其次安排课外活动的内容和时数。GS实验小学课程计划如表6-2所示。
表6-2 GS实验小学课程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