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文本概述:含义与内容

课程文本概述:含义与内容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文本是由有关方面设计的用于规定、指导和说明课程的目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的文件,分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学校层面的课程文本。当然,人们对课程文本存在不同的认识,但一般认为它是指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具体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课程计划对课时分配也有明确的规定。

课程文本概述:含义与内容

课程文本是由有关方面设计的用于规定、指导和说明课程的目的、目标、结构、内容、实施和评价的文件,分国家层面、地方层面、学校层面的课程文本。当然,人们对课程文本存在不同的认识,但一般认为它是指课程内容的三种文本表现形式,具体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一)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在欧美称为“教育计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将课程计划称为“学校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将课程计划称为“教学计划”;20世纪90年代,我国将教学计划改称为“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课程设置与编排的总体规划,它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对学校的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做出的全面安排,具体规定了学校应设置的学科门类及活动,以及它们的开设顺序及课时分配,并对学期、学年、假期进行划分。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办学的基本纲领和主要依据,是编制课程标准和编写教科书的依据,也是督导、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课程计划的构成要素包括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学科设置大致包括七类:①语文、数学等基础性科目;②外语、计算机等工具性科目;③思想品德教育科目;④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科目;⑤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科目;⑥体育保健艺术审美科目;⑦劳动技术教育科目。

另外,上述教学科目也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区分。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在于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个体系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阶段以分科课程为主。

课程计划中还规定了学科顺序。我国中学课程体系规定,各门学科既不能同时齐头并进,也不宜单科独进,应按照规定年限、学科内容、各门学科之间的衔接、学生的发展水平,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合理安排,使先学的学科为以后学习的学科奠定基础。

课程计划对课时分配也有明确的规定。课时分配包括各门学科授课的总时数,每门学科在各学年(或学期)的授课时数和每周的授课时数。应根据学科的性质、作用,教科书的分量和难易程度,恰当地分配各门学科的授课时数。

对于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计划中也有明确的规定。这一部分主要是指学年阶段的划分、各个学期的教学周数、学生参加各种活动的时间、假期和节日的规定等。

(二)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的规定,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各门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原则及方式、结果标准的教学指导性文件。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的具体化,是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直接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我国2001年开始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以“课程标准”取代了“教学大纲”概念。与原来颁布的中学各科教学大纲相比较,新的课程标准在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课程标准的结构上(表5-2)。

表5-2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区别[2](www.xing528.com)

课程标准具有导向性、标准性和专业性特点。课程标准的导向性是指,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学生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它对教材、教学和评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课程标准的标准性主要规定的是课程科目的内容构成与学习要求,它是判断学生学业水平的基本标准,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不同的学科和年级在制定本学科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时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标准的专业性表明,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一件严肃的专业技术工作,一般要由相关领域的学科专家或课程专家团队负责研制和修订,并经过相关学术和行政的审核而颁布执行。

在课程标准的构成方面,不同国家或地区颁布的课程标准在体例、结构、表述、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我国正在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国家课程标准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附录等五个方面的内容构成。

前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各学科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课程目标部分明确了各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主题或目标要素阐述学生在不同学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用尽可能清晰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描述。实施建议不妨提供教与学的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开发与利用建议等,便于使用者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减少课程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落差。

附录部分对课程标准中出现的主要术语进行解释和说明,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

(三)教材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因此人们通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科书,也称之为“课本”。它是根据课程标准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优秀教师共同编写的学生用书。教科书是师生个体心理遭遇人类文化的媒介和向导,是教师引领学生进行精神漫游的路线图,它能包容学生的经历所感知到的现实图景,并引导学生进行经验的概念化。教科书是教材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依据的主要材料,也是考核教学成绩的主要依据,学生课外拓展和深化知识领域的重要基础。教科书编写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内在质量和学生的发展。

教材一般有三种组织方式,即逻辑式组织、心理式组织与折中式组织。逻辑式组织是指按照有关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组织教材。心理式组织,即学生本位,注重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较少考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折中式组织指的是,兼顾学科与学生两方面的需要和情况,择采两者之长。

教材的编排方式一般有四种方式:①直线式,对一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方式。②螺旋式,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力,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一科教材的某些基本概念和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③平行式,将内容分为若干个平行的单元,针对这些平行的单元分别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逐一开展教学活动,最后进行总结。④综合式,即上述几个方式的综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