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实施的主体主要是校长、教师和学生,另外也包括学生家长、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专业人员、其他社会人员等。下文主要论述校长、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校长
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最终实施地,新课程理念能否走进学校、走入课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对课程改革的理解、认同以及对实施改革的积极领导。如果校长对课程改革表示关注与支持,并研究解决实施中的困难,为教师提供帮助、咨询和服务,且能有意识地引导整个学校从内部组织结构到思想观念都发生一系列的调整与变革,形成一种交流、探究和学习的学校文化氛围;如果校长能深入课堂教学,了解每一位教师实施新课程时的闪光点以及面临的难题与困境,及时给予肯定、指导与帮助,必将促进课程实施的顺利进行。反之,则不利于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单单靠教师们的自发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没有校长统筹和引领作用的发挥,即使教师们再热血沸腾,锐意改革也终究如散兵游勇,很难形成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文化氛围。而有利于课程改革的学校文化氛围的形成是离不开校长的引导及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的。校长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研究者以及对教师是否把新理念落实到课堂的评价者,对于新课程理念真正走进课堂具有重要作用。一位好校长往往能成就一所好学校,他对于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亦是至关重要的。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校长要为教师创造学习机会,为教师开阔视野,令教师有机会直面教育改革、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要善于组织和引导教师大胆实践,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
(二)教师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课程教学的层面,教师成为影响课程实施的核心因素。任何课程理论和方案,只有被教师真正地理解和内化之后,才能合理有效地运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其他因素能对课程实施产生影响都要通过教师才能发挥作用,如课程方案、学生等。教师这个因素,包括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教师所具备的能力以及教师对课程方案的决策。
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基础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很多教师对新的课程理念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所以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没有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实践与调查表明: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很少是原原本本地按照课程方案所规定的去做,教师在自己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一套具体的想法和做法,他们对方案中要求的各方面问题有不同程度的理解。[10]因此,教师对课程方案的不同理解,必然导致课程实施的差异。(www.xing528.com)
教师的能力也影响着课程实施。课程实施不是教师对着课程方案“照单执行”,而应该是教师的“认识”和“能力”重新构建过程。所以,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首先必须考虑到教师的实际情况,比如教师的能力素养和知识素养。同时,也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使他们学习新课程的内容,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并形成相关的技能。应该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使他们有更长远的发展,为课程实施提供不竭动力。
教师对课程方案的决策也直接影响课程的实施。课程的决策是指课程执行者在面对课程问题时所做出的决断。应该说,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会面对许多课程相关的问题,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情境做出相对比较专业的判断,不同的判断,会导致不同的实施效果。对教师的课程决策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的知识与教学观念、学生的情况、学校文化、教学材料及家长与社会的影响等。其中,教师的知识和教学观念对教师的课程决策有很大影响。[11]
(三)学生
课程改革和实施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获得发展,故课程实施必须以学生为本,否则将毫无意义。学生也是课程实施的主要参与者,直接影响着课程实施。主要表现为,对课程方案理解的态度和对课程方案的配合程度。
若学生对课程方案表示理解并持支持态度,他们会主动参与课程实施,积极配合教师开展各种课程改革运动,甚至能结合自身的经历为课程实施建言献策,促进课程实施。反之,学生会认为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改革实验与他们无关,或者认为自己是课程改革的实验品,所以对课程实施采取漠视或是不合作的态度。因此,学校在进行课程改革之前有必要通过一些方式(如调查问卷、访谈等),来了解学生们的态度和需要,以及他们对新课程方案的看法。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