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部门规划并实施课程资源开发

教育部门规划并实施课程资源开发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学校课程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对学校的课程赋权,彰显教师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实践智慧。为学校课程赋权也意味着提升教师的课程责任,更好地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其二,课程实施强调创生取向。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强调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

教育部门规划并实施课程资源开发

2001年6月,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求: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各种适合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

(一)课程的开发

课程开发(curriculum development)指的是课程功能适应文化社会、科学及人际关系需求而持续不断地决定课程、改进课程的活动和过程。既包括目标、内容、活动、评价等要素,也包括谁负责课程决定、影响课程决定因素相互间的交互作用、谈判、协商等议题。

1.课程的层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管理”部分提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1)国家课程。教育部总体规划基础教育课程,制订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政策,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订国家课程标准,积极试行新的课程评价制度。

(2)地方课程。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报教育部备案并组织实施。经教育部批准,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独制订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使用的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

(3)学校课程。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学校课程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教师主体对课程进行的整体规划以及创造性的实施的综合过程。学校课程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对学校的课程赋权,彰显教师的主体性,发挥教师的实践智慧。为学校课程赋权也意味着提升教师的课程责任,更好地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

以上三级课程如何体现于一所学校?比如,各类学校可参照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参见表2-2)进行课程设置。

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具有以下特点:其一,课程权力分享。打破国家垄断,管理体制扁平化,地方、学校和教师被赋予了一定课程管理权力和空间,可调动课程相关者的积极性,并增强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其二,课程实施强调创生取向。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赋予学校课程管理的权力,学校层面的课程不仅是执行过程,也是创生的过程。其三,课程决策主体由学科专家主宰走向各种利益相关人士共同参与。除中央教育官员、学科专家传统角色,地方教育行政人员、课程论专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代表、工商企业界人士等,都可以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

表2-2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及比例

注:1.表格内为各门课的周课时数,九年总课时按每学年35周上课时间计算。
2.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新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2.课程开发步骤

美国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在1949年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指出,任何课程开发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第一,学校应该达到什么教育目标(What educational purposes should the school seek to attain)?

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目标(What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can be provided that are likely to attain these purposes)?

第三,如何有效组织教育经验(How can these educational experiences be effectively organized)?

第四,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是否得以实现(How can we determinewhether these purposes are being attained)?

这四个基本问题“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以及“评价教育经验”就构成了著名的“泰勒原理”,又称“目标模式”。

根据“泰勒原理”,泰勒提出课程开发一般应遵循以下四个步骤(如图2-2所示):

图2-2 泰勒的课程开发步骤图

(1)确定教育目标。首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学科专家的建议等多方面的信息,对教育目标做出明智的选择;其次,用教育哲学学习理论对选出的目标进行筛选;最后,陈述教育目标,每一个教育目标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泰勒认为目标是有意识地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就是学校教职员工期望实现的结果。教育目标是选择材料、勾画内容、编制教学程序以及制定测验和考试的准则。泰勒的课程开发原理强调课程目标的主导作用。

(2)选择学习经验。确定教育目标之后面临的问题,是要决定哪些学习经验,因为只有通过经验,才会产生学习,从而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目标。“学习经验”并不等同于一门学科所涉及的内容,也不等同于所从事的活动,而是指学生与环境中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泰勒提出了五条选择学习经验的原则:原则一,为了达到某一目标,学生必须具有使他有机会实践这个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的经验;原则二,学习经验必须使学生由于实践教育目标所隐含的那种行为而获得的满足感;原则三,学习经验所期望的反应,是在有关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的;原则四,有许多特定的经验可用来达到同样的教育目标;原则五,同样的学习经验往往会产生几种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教师要创设各种问题情境,用启发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并帮助学生把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因此,所选的学习经验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技能,有助于获得信息,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3)组织学习经验。在组织学习经验时,应遵守三个准则:连续性(continuity)、顺序性(sequence)和整合性(integration)。连续性指直线式地陈述主要的课程要素;顺序性是强调每一后续经验以前面的经验为基础,同时又对有关内容加以深入、广泛的展开;整合性是指各种学习经验之间的横向关系,便于学生获得统一的观点,并把自己的行为与所学的课程内容统一起来。

(4)评价结果。评价是查明学习经验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评价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地检验学习经验在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引起所期望的那种结果。而评价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教育评价至少包括两次评估:一次在教育计划早期进行,另一次在后期进行,以便测量在此期间发生的变化。对于评价结果,泰勒认为,不应该只是一个单一的分数或单一的描述性术语,而应该是反映学生目前状况的一个剖析图,评价本身就是让教师、学生和有关人士了解教学的成效。

3.课程开发的层次(www.xing528.com)

(1)国家本位的课程开发(sta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国家课程开发单位由政府指定或组建,负责整个教育系统、某些地区、某类学校或某级学校开发课程。国家对课程实行目标管理、控制,范围包括:基本的培养目标、课程范围的宏观领域、核心课程及其标准、最低标准、可选择的参考框架

(2)地方本位的课程开发(site-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基础上,依据当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进行的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开发与实施,有利于克服课程与社会生活,尤其是本地社会生活的脱离的弊端;还有利于调动各地办学的积极性,使课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和开放性。

(3)学校本位的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简称校本课程开发,指学校根据自己的办学思想,结合本校实际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订、实施和评价活动。

(二)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

2001年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强调“课程资源开发”,强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什么?又如何开发?课程与教学资源与教材是怎样的关系?

1.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首先,国家统一的课程计划保证了统一的最基本的课程目标,而多样化的、个性化的课程目标则需要由学校来实现。

其次,课程资源可以作为沟通学科与学生的中介,是教师主动将学科内容与学生经验结合的需要。

2.开发高质量课程与教学资源需要注意的问题

(1)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的依据: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不能低于培养目标,更不能与培养目标相悖。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对可能成为课程资源的事与物具有相当的敏感度,同时需要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有全面、深刻、准确的把握。

(2)课程与教学资源开发与教学过程的关系:与教学过程紧密相连甚至内化在其中。课程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实际上是一个课程编制的问题,如选择什么样的经验,如何组织这些经验,并预测其教学效果。另外,还要考虑课程、教学资源与教材之间的关系。教材内容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权威性,而课程与教学资源尽管不可缺少,但是毕竟只是补充。

拓展性阅读

校本课程开发:个性在校本课程中生长

学校: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组成成员包括领导、教师、学生、专家四类人员。

1.确定课程目标

课题组提出35个词语:自尊、有责任心、现代技能等。经输入电脑进行数据处理后,认可度最高的词语:民族性、现代技能、健康

2.组织课程内容

让学生圈点校本课程菜单。他们的需要:第一,学会交往;第二,具有耐挫折的心理品质;第三,学会学习。通过问卷、座谈会,明确了两类课程:限选、任选。目标指向“现代技能”的限定选修课程有:阅读技能、英语听力。任选课程分4类。

面对菜单,教师思考能够开设的课程并填写《校本课程申报表》,委员们根据课程目标对教师的申请进行评议:目标、课程规划、开课条件、学校资源。

3.学生选择校本课程

将评议通过的课程制成《选课指导书》,投放“课程市场”,让学生选课。统计结果显示,选课与当初调查高度一致,热门课程有:交往与礼仪、心理辅导、学法指导等等。

4.实施校本课程

外语口语课:学生坐在视听阅览室的小间里,跟着《走遍美国》学习口语。学生参加口语竞赛,成绩突出;接待德国、法国中学生谈笑风生、交流自如;与香港校长交谈也索性选择英语。

从高一开设阅览课:学校按每种60册配足中外名著,规定每个学生都必须阅读。

体育类校本课程:按照兴趣选择,开设网球、棋类、乒乓、田径等十几个选修科目。每年以高三学生为主体的校运动队,常常在市中学生运动会球类比赛中掠金揽银。

心理辅导课:周末有约,走进“心理咨询中心”,诉说心底的“悄悄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