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受访者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为使彼此之间的对话顺畅进行,记者不但要熟悉受访者知识领域的学问,更要有现场把握话题、设计情境的能力,因此,即便不是专家,也必要成为能够快速充电速成的半个专家,否则采访很难进行下去。当然,记者的前期准备与案头工作至关重要,能够弥补专业知识不足带来的采访缺陷。
首先,要尽量熟悉受访者资料。任何一个受访者都可以置入到一个具体环境之中,人生阅历、接受的教育、工作情形,以及社会活动与交往等等诸多方面,对于一个知名人物而言,这些信息不难收集,但对于一个具体事件中的典型人物,则面临着信息不确定性增加的问题,因此了解受访者资料,需要做到知己知彼,除了相关的可检索的信息外,外围的相关采访也十分重要,由外而内,由资料而细节,这是人物采访前期准备的一般思路。
其次,要深入了解采访背景。人物是事件的见证者,事件是人物精神面貌的呈现。针对新闻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必要对新闻事件本身做一番前期的调查。调查可能先剔除受访者,只呈现新闻事件中的重要节点,可以吸纳媒体从各个视角进行的前期报道,根据不同媒体报道进行总结,总结出各媒体报道了什么内容,表现出怎样的观点,受访者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的,据此可以更好地了解受访者的所思所想。对于采访背景中尚不清晰的地方,恰恰是采访者将重点突破的问题。
再次是整理线索和设计问题。通过对受访者和新闻事件的掌握,基本整理出近乎成型的一些观点和看法,随着相关信息的不断获取,相关采访线索会不断扩大,采访思路也逐渐形成。在设计具体的采访问题时,如何厘清人物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使得人物置身于事件之中,才能更好地设计问题,采访问题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即问题既要环环相扣,又要形成线性的展开态势,采访本身是一条流水线的状态,记者要做的就是根据采访要求沿着这条流水线一直走下去。当然设计问题有两种方向,一种是以新闻事件为主导的,在新闻事件发展过程中受访者的行为与态度,随着事件发展不断深化与递进,这种采访最终会以述评的文本加以呈现,记者因势利导,以见证者身份参与到受访者的回忆中去。另一种设计问题类似于剥洋葱式,透过事件本身的描述,不断挖掘事件后面的背景与信息,这种采访要求采访者具备较强的逻辑能力,透过事物寻求本质,通过现象寻找真相。(www.xing528.com)
新闻背后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举国同心抗击“非典”。作为吉林电视台一线记者,笔者有幸参加到疫情采访中,采访了吉林省第一例“非典”感染者聂华,从受感染到确诊,前后经历了一个多月时间,她在承受病痛折磨的同时,还亲眼目睹了十余位患者被感染、亲人染病后去世的完整过程。为了准备这次人物专访,笔者将“非典”疫情在吉林省爆发与扩散的全部过程梳理了一遍,找到《吉林日报》《新文化报》以及吉林电视台《吉林新闻联播》等所有相关新闻。采访设计的问题主要从亲情开始,从一本相册开始。这是一次患病历程的回忆,也是对吉林省“非典”疫情的一次全面回顾。其中,姐姐被感染去世以及护士的紧张抵触等细节,成为采访中难得的亮点,亮点得益于笔者前期问题设计,对受访者而言,这些可能引发个人痛苦回忆往往会选择回避的态度,笔者因势利导,在受访者情感已经带入的情况下轻轻提起,又迅速放下,保证采访顺利的情况下,不过多渲染和影响受访者情绪,让受访者放下心中的包袱,采访也获得了成功。
(采访完成的作品《严密流调 阻击“非典”》获得中宣部“全国新闻界抗击非典优秀新闻作品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