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负面报道转正,彰显正向价值

负面报道转正,彰显正向价值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新闻免不了报道负面新闻,因为天灾人祸、凶杀案件等负面意外事件是社会新闻报道的常态题材,无法避免,也没有必要刻意回避。媒体不能成为当事人负面情绪的发泄渠道,更不能成为百姓个人隐私的暴露窗口。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所以正确处理负面报道,让负面报道凸显正面价值,在实际的新闻实践过程中尤为重要。报道刊发后,得到了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

负面报道转正,彰显正向价值

社会新闻免不了报道负面新闻,因为天灾人祸、凶杀案件等负面意外事件是社会新闻报道的常态题材,无法避免,也没有必要刻意回避。当下,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种压力越来越大,负面社会新闻得到部分受众的偏爱,客观上也为这些受众起到了调剂心情、舒缓压力的作用;同时,负面社会新闻报道也是一个很好的社会压力的减压阀和疏通渠道,是促进很多问题得以解决的良性助推力。但是,编辑记者在处理负面社会新闻报道时,一定要把握好度,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负面社会新闻报道不能过多,如果受众每天打开新闻页面,映入眼帘的都是负面社会新闻,可想而知会出现怎样的社会后果。另外,记者在采写负面社会新闻时,也要考虑好切入角度和着力点,不能肆意夸大新闻事实,也不能带有主观性和偏向性。媒体不能成为当事人负面情绪的发泄渠道,更不能成为百姓个人隐私的暴露窗口。新闻传播的目的是为了促进问题的解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所以正确处理负面报道,让负面报道凸显正面价值,在实际的新闻实践过程中尤为重要。

2009年6月,《钱江晚报》编辑部针对引发受众悲愤和唏嘘的浙江余杭一女孩意外丧生的案件进行了思考:除了报道案件本身,还能不能给读者带来更多深层次的东西?于是,在2009年6月26日编辑部对这则消息的后续报道中,安排记者独家采访了公安部著名博士警察王大伟,让他传授给读者“应该教给孩子的秘密”,并教导家长如何有效的保护孩子。通篇稿子用简单通俗又有趣的形式,对这起负面新闻进行了拓展延伸。此外,《钱江晚报》还刊登整理了多首简单好记、朗朗上口的防范儿歌,甚至还成了当天不少幼儿园的课堂作业。报道刊发后,得到了专家和读者的一致好评。[11]

课后思考与练习

1.与时政新闻、军事新闻、经济新闻、科技新闻教育新闻、文化新闻相比,社会新闻有什么样的鲜明特点?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新闻?

3.社会新闻看似容易写,实际上要想写出一篇优秀的社会新闻非常难。新闻记者如何才能写好社会新闻这篇备受媒体和受众青睐的文章?

4.社会新闻采写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仔细阅读拓展阅读中的《烟台2岁女童丢失人工耳蜗 30小时全城搜寻失而复得》一文,分析此篇稿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并传递出什么样的精神?

拓展阅读:

烟台2岁女童丢失人工耳蜗

30小时全城搜寻失而复得

YMG记者 杨春娜 摄影报道

找到了!丢失的耳蜗找到了!今晚8点,孩子妈妈第一时间告诉记者:朋友圈转发的消息被老人的儿媳妇看到了,目前已经从老人那里拿到了耳蜗,完好无损!

耳蜗终于而复得,一天没戴“小耳朵”的宝宝,看到自己的“小耳朵”,就嚷着让妈妈给戴上。宝宝又能回到有声的世界里了。孩子家人委托记者,感谢所有帮忙转发帮忙寻找的好心人。(欲知全文,请扫二维码)(www.xing528.com)

【注释】

[1]戈公振:《中国报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2]付丽波:《社会新闻基本特征及基采写原则》,《哈尔滨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3年第11期。

[3]徐泳平:《新闻学概论》(上)第4版[M],台湾中华书局,1980年11月。

[4]刘海贵、平德刚:《新闻采访写作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1年。

[5]余家宏:《新闻学简明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

[6]付丽波:《社会新闻基本特征及基采写原则》,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11期。

[7]顾理平:《社会新闻采写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8]王蕾:《浅析如何写好社会新闻》,《新闻研究导刊》,2018年第5期。

[9]刘石妹:《坚持正确导向 做强社会新闻——浅谈当下传统媒体对社会新闻报道的把握》,《中国地市报人》,2016年第10期。

[10]马敏:《标题党的危害与防治》,《新闻论坛》,2017年2月25日。

[11]葛晓娟、鲁佳:《社会新闻如何“跑”出深度来——社会新闻来写的三个思考维度》,《中国记者》,2010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