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和实践中,各媒体的新闻报道逐渐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基本工作规范。这些工作规范的形成和存在,是为了确保新闻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更好地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但是,在很多时候,这些规范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报道造成了制约,具体到事关各种领导人活动和会议的时政报道中,有些媒体一直固守着“约定俗成”的报道模式和表述方式,不遵守固定报道模式和表述方式的新闻稿件通不过审核。这些僵化固定的工作规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时政报道“八股文体”的形成;此外,有些记者对时政新闻报道思想上不够重视、工作上有惰性,认为时政报道只要按照套路来,不出问题,不把领导人姓名、讲话内容写错,确保稿件发出来就算完成任务,根本不去考虑报道内容怎么写、采用什么样的叙事方式、形式怎么安排,更不会去考虑如何对报道内容和报道文体加以创新,于是,时政新闻报道中便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如果是会议报道,新闻记者大都是先拿到领导讲话材料,然后摘出观点,再按照“ 领导指出、要求、强调”分成三段写;领导参加的调研活动,新闻记者则主要记录一下领导都视察了哪些地方,说过哪些话,然后加以整理,写作时再按照“ 领导视察某地、视察中指出、视察中强调”三段写,如此,在党报和主流媒体的各种时政报道中,“八股文体”便屡见不鲜、频频亮相……
内容干巴空洞的时政报道,是新闻记者漠视会议和活动中丰富的新闻信息,只是单纯依照一种僵化偏狭的标准提炼“萃取”的结果。这种提炼和“萃取”,往往剔除了广大受众最想了解的各种会议与领导人活动的实质内容,剥夺了受众全方位了解会议重要内容和活动中鲜明生动的人物个性的机会。这样的报道方式虽然强制性地凸显了部分信息,但对会议内容和活动中其他方面的信息却形成了十分严实的遮蔽;内容干巴、无趣、空洞,加之报道形式僵化单一、报道语言枯燥乏味,最终导致某些时政报道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这种类型的时政报道就像众人厌烦的垃圾食品,广大受众唯恐避之不及,又哪里谈得上深入阅读、细心领会?如果不对其加以创新、改进,长此以往,受众就会选择远离时政新闻报道及其所在的媒体,党和政府的主张、政策和方针以及党对人民群众疾苦的关心就不能及时传递给广大受众,媒体的影响力和权威性自然也就大打折扣。(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