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记者如何呈现故事?报纸靠图片加文字、广播靠音频、电视靠视频的单打独斗的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制作手段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受众丰富、多元的全媒体视听习惯要求,必须求变,要打“组合拳”。融媒体时代,全媒体化带来的首先是思维的变化,记者、编辑、美编通过全媒体手段来呈现好新闻呢?
2017年4月25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授予黄大发“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是在“精准扶贫”的国家大背景下可以讲的中国故事,中国人的故事。澎湃新闻连续发表了三篇作品,分别采用文本加图片(案例4)、H5(案例5)、视频(案例6)三种方式来全方位、立体式呈现“时代楷模”黄大发的报道。下面来看一下澎湃新闻是如何用全媒体来呈现这一系列报道的:
第一篇使用文字稿的形式,文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将细节解释清楚。如案例4。
【案例4】遵义老支书黄大发36年“拿命修渠”,激励年轻村民返乡创业[4]
沿着凿壁,山涧水一路依势向下,直至流经村民陈小敏老家附近。
陈小敏今年20岁。童年时期,她曾在玩耍时见过这道“像是从天上凿下来的水渠”。
那个时候,她还不知道这水渠是自己的外公黄大发带着大伙赌上了命修的。直到最近,在贵阳读大学的她无意中得知了背后的故事,直呼意外,“从没有听外公提起过”。
黄大发,今年82岁,2004年退休以前,他当了30多年村支书。他这一生中大多数时光,都与这条水渠紧紧相连。从20多岁的毛头小伙到60岁的花甲老人,青春耗尽,用他自己的话说:“水是我的命,沟就是我的子女”。(www.xing528.com)
从黑河到漠河、从高原到山丘,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60多万个村支书,黄大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个。修渠引水、通电修路、改建学校,脱贫致富的每种可能他都会去尝试。(欲知全文,请扫二维码)
擦耳岩是大发渠最险的一段,黄大发带领着村民们沿着陡峭的绝壁巡查、清理水渠。
第二篇是用H5做的长达17页的长篇画卷,契合了黄大发带领老一代村民修渠脱贫、带动新一代村民致富的历史长卷立意。画卷以“大发渠”为主线,用下拉式长幅连环画、渐进式动画、360度全景照片、图集、音频、视频、交互式体验等多种报道形式。背景音乐浑厚雄壮,凸显了黄大发的人物形象;民谣、山洪、炸药的音频增加了身临其境之感,还有来自村民的同期声,村民的肯定与信任,增强受众对黄大发认知。整个界面以黑白风格为主,配以金色点缀,稳重大气又不失活泼,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
【案例5】长幅互动连环画|天渠:遵义老村支书黄大发36年引水修渠记
第三篇以视频体现,记者组跟随黄大发行走在“大发渠”上,从多种角度记录修渠人的艰辛和伟大。
【案例6】全景视频|行走千米高“天渠”,感受老村支书绝壁凿天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