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直接式导语提供最重要的信息
用倒金字塔结构写硬新闻比较适合硬新闻的表达需要,导语就是倒金字塔的“塔顶”,交代最有意义和最具新闻价值的新闻要素,如果受众看了导语,可以不用再往下看就能知道发生了什么,这就是好导语。
一般情况下,反常的、突发、首发事件善用直接式导语,事件本身的冲击力充足,讲故事反而会削弱新闻价值。
【案例3】
港珠澳大桥海底隧道工程近日完成“最终接头”的安装,已经可以步行穿越了。昨天,记者来到这条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采访,除了兴奋之外,还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在“最终接头”成功安装后,还进行了一次耗时34小时“返工”式的精密调整,最终误差缩小到了“毫米”,建设者们说:“我们没留遗憾”。[4]
这是一则消息的导语,篇幅较长,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写明工程进展;第二句话现场感十足并吊足读者胃口,冒号后面的是此次报道的独家消息,高度概括又通俗易懂,然后用简洁凝练的直接引语突出建设者们追求完美的精神。
2.直接式导语要惜墨如金
陆机在《文赋》说“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新闻导语在整篇报道中就占有这样的地位。导语要惜墨如金是中外媒体的一致观点,也是新闻规律使然。新闻名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导语只有短短25个字:
【案例4】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路透社北京10月16日电今天格林威治时间7时,中国爆炸了一枚原子弹,从而闯进了核俱乐部。[5](www.xing528.com)
《普利策新闻奖名篇快读》一书,共收集了60篇获奖新闻作品,导语大多在100字以内。
3.延缓式导语要语出“惊”人
延缓式导语尤其是讲故事型的新闻导语,要么能引起受众的敬意,引发情感共鸣;要么激发好奇心,放大想象空间;要么引发质疑,想进一步求证。
通过描写,引起“共情”效果。下面案例5通过一连串数字来描写环境的恶劣,公众像能身临其境,亲身感受一样,将环境的恶劣与人的顽强形成对比,一个用一辈子来改变村庄命运的老支书令人敬佩:
【案例5】
一道万米水渠,跨36年建成,过三个村子,绕三重大山,穿三处绝壁,越三道险崖,一位村支书,用一辈子的时间,彻底打破了村庄干渴的“宿命”,带领千余人打开了,脱贫致富之门。[6]
制造悬念,抓住读者注意力。任何的导语,不仅要抓住用户的注意力,还要让他产生往下看的欲望。一般情况下,好的导语都有“神秘”的特质,抛给用户一些悬而未解的问题,激发其好奇心,使他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多数情况下,人们之所以产生好奇,不是因为新闻制作者说了什么,而恰恰是因为他们有意忽略了什么。
【案例6】
昨天晚上8:34分,文昌航天发射场直播大厅里灯火通明,警戒线内专家们很多都不在贴有自己名签的座位上,而是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指着有各种密密麻麻数据的LED大显示屏低声交谈,所有的目光都齐刷刷地盯着前方。[7]
上述导语通过描写情境、人的行为动作的反常来衬托气氛的反常或紧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