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言语采访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通过视觉进行的非言语采访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在传递心灵信息的过程中,眼睛会起到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人们可以闭上嘴巴保持沉默,但眼睛却会“说话”,眼神会在不经意间把你的真实想法暴露给对方,所以当眼神与语言所传递的内心深处想法不一致时,眼神比语言具有更大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新闻采访的过程中,新闻记者目光投向之处会对采访结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当新闻记者采访政界商界要人、专家学者,与对方目光相遇的那一刻,要敢于正视他们的目光,切记不可避开或者躲闪,否则,受访者会认为你是个水平不高又不自信的记者,不利于平等沟通和交流;而如果要采访多个受访者,比如群体采访或者开座谈会时,记者则要采取环视、扫视和正视相结合方式,照顾到每一位受访者,不至于使有的受访者感到受冷落影响心情,继而影响采访效果。
新闻记者要善于运用视觉对受访者进行观察,捕捉人物特点、心灵变化、典型场面,并给予形象的描绘和刻画。“视觉采访”在前文第二节中已有详细解读,这里不再赘述。
2.通过物体进行的非言语采访
进入采访环节,新闻记者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物体作为媒介去激发、打动受访者,营造一种亲切友好的采访氛围,助力接下来的采访成功顺利。有一次,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组去采访一个被希望工程资助的人,名叫张胜利。他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毕业后,回到了河北省桃源县桃木疙瘩村小学工作,在那里做乡村教师。央视记者为了报道他的感人故事,选择了四个不同的现场进行采访,其中一个现场在他的办公室,办公室的墙上挂满了张胜利在上海读书时和同学的合影,通过这些照片,记者成功唤起了张胜利对过去上海读书生活和同学真挚友情的回忆。
3.通过体态语言进行的非言语采访
体态语言是指受访者的面部表情或肢体动作传递出来的信息;也指记者的面部表情、肢体动作传递给受访者的信息;体态对于表情达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兴时、生气时、悲伤时、反抗时都会有不同的体态语言与之呼应。
美国名记者朱尔斯·洛在谈到采访经验时说:“告诉读者主教踢倒了废纸篓,医生砰地关上了门就够了,不必再费力地描述他的精神状态;把失去妻子的农夫用脏手给他的女儿编头发的细节以及这个孩子在夜间哭泣的情况告诉读者就行了,不必再对孩子母亲死后带来的痛苦和悲哀进行吃力的抽象描写了。”
如果被访者拒绝采访,那么,对其体态语言的具体陈述也是极为重要的采写内容。比如:“他不耐烦地推开记者,拒绝谈话”、“他阴沉着脸,钻进汽车,冲上了高速公路”、“有人看见他进了屋,记者按了门铃,却没人来开门”……这些具体的体态语言的描述比被访人的语言更能说明问题。
而记者的体态语言也会被受访者解读,所以采访过程中,记者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体态语言,确保没有无意识中传递了自己不想传递的信息。例如,采访中,有的记者喜欢把笔拿在手上或放在桌子上转来转去,这种动作很容易被受访者解读成:“他对我说的话不感兴趣,我是不是需要打住这个话题?”而实际上这只是记者潜意识中的一个习惯动作而已。
4.通过副言语进行的非言语采访
要想了解通过副言语进行的非言语采访,就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副言语。有声的辅助语言和类语言就是副言语;辅助语言指说话过程中的声调、语速、音量、音质等要素,是语言表达的一部分;类语言是指有声无义的功能性发声,如哭声、笑声、叹息声、咳嗽声等。(www.xing528.com)
俗话说:听锣听声、听话听音。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中,说话语气、声调本身就具有沟通作用。一个人的态度是友好还是充满敌意,是激动还是冷静……都可以从他的语气、声调中表现出来。因此,采访中,特别是电话采访中,记者的语音语调应礼貌友好、热情亲切,装腔作势、哼哼唧唧的声调都是非常忌讳的;同理,微信采访中,如果受访者在与记者沟通交流中连用两个“嗯”字,会向记者传递出受访者心情不错的信息;如果受访者只回复一个“嗯”字,则传递出受访者可能对此话题不感兴趣,有敷衍、心不在焉、不想跟记者继续聊的意思;在回答问题时,如果受访者的语调、语速等方面发生变化,新闻记者要敏锐地“闻出”并关注这种变化,因为这些变化意味着受访者的心境、情绪有所改变,例如,受访者刚开始接受记者采访时,情绪平和、语调语速都很平稳正常,但在回答某个问题时,突然语调上升、语速加快,情绪也高亢起来,记者此时要敏锐地捕捉住变化并及时把握住,耐心倾听受访者的诉说,并用微笑或者点头的方式回应受访者,鼓励受访者说下去,说出更多富有新闻价值的信息。
课后思考与练习
1.根据采访方式和手段的不同,新闻采访可分为哪几种采访类型?
2.新闻记者在视觉采访中最需要具备哪种能力?这种能力如何培养?
3.体验式采访如何开展?新闻记者在体验式采访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4.暗访是舆论监督报道里面最常用的一种采访类型,但暗访是有前提条件的,也有必须要遵循的原则。请问暗访的前提条件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各是什么?
5.网络采访具有什么特点?采访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6.什么是非言语采访?请举例说明非言语采访的重要性。
【注释】
[1]陈力丹:《暗访新闻要谨慎》,《新闻与写作》2006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