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源管理的重要性及技巧

新闻源管理的重要性及技巧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源的管理也有好多学问。有些记者新闻写作高产、多产,新闻来源广,就是源于他们对自己的新闻源有着非常好的管理。而“中间层”往往上下通吃,既熟悉高层想法,又知晓底层情况,往往能给记者提供更多的细节和材料。对于“中间层”新闻源,记者应当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其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切忌不采访就“束之高阁”,一采访就想起人家。

新闻源管理的重要性及技巧

新闻源的管理也有好多学问。有些记者新闻写作高产、多产,新闻来源广,就是源于他们对自己的新闻源有着非常好的管理。下面介绍一些相关的经验和技巧。

(一)研究和熟悉新闻源

记者首先要熟悉、了解自己的新闻源,进而对其进行研究,深入了解、掌握新闻源的性格特点、成长背景和职业生涯,一个必要的手段是对新闻源做一个类似编年体式的大事记,从而对他的性格特点、生日、兴趣爱好、最佳联络时间以及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等做到心中有数,会在新闻源生日、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等关键节点送上自己的祝福

曾经,纸媒处于黄金时代时,烟台一家主流媒体的时政记者说,他会为一些自己长期联系的政府部门的重要新闻源订阅一份《烟台晚报》,这样,每当对方阅读该报纸时,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他,每当发生了什么大事或者有什么新的“猛料”时,对方都会给他发一个短信,提醒他“这件事情你可以关注一下”。

(二)建立新闻信源数据库

优秀的新闻记者,一般都会建立一个覆盖各行业、各层次的新闻信源数据库,并且以数据化的方式不断更新和完善。这个信源数据库,既可以靠自己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积累和扩充,也可以靠部门同事间的分享,还可以在开会、参加学术交流时扩大自己的资源库和关系库,总之,就是要利用一切机会想方设法来扩建自己的新闻信源数据库。

比如有位记者在自己的笔记本里为自己的信源建立了一个“宝库”,里面记载着各行各业知名人士的联系电话、工作单位、家庭住址,甚至对重要信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都做了详细标注。每个人名后面也有不断新添加的标注,如在什么时候看过这些知名人士写的论文,或者这些名人的职业现状如何等等。如果需要采访一位专家,记者就可以按图索骥,根据数据库的信息找到他,并打电话给他说“上一周我正好看过您在某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的观点很有意思,这次我们要报道的题材跟您的研究有关系,想请您再结合这个题材深入谈谈您的观点”。这样,一下子就把双方的距离拉近了,接下来的采访也就会变得非常顺畅。(www.xing528.com)

(三)关注“中间层”消息源

美国的《华尔街日报》鼓励记者要多多关注“中间层”消息,因为高层的权威工作太忙,分身乏术,没有时间理会记者,再加上高层人士多在乎个人形象和组织利益,顾忌多,不易诚恳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中间层”往往上下通吃,既熟悉高层想法,又知晓底层情况,往往能给记者提供更多的细节和材料。

对于“中间层”新闻源,记者应当注意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其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切忌不采访就“束之高阁”,一采访就想起人家。每逢节假日,要注意通过微信、短信给对方送上自己最真诚的祝福;平时也要不时邀请对方坐下来聊聊天,加深下感情,这样当单位有新闻发生时,对方就会通知你前来采访;此外,今天的“中间层”很有可能是明天的高层,当他还是“中间层”时你跟他就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等他成为高层时自然也不会忘记老朋友,从而为你今后获得重要新闻事实和信息打下了牢固的情感基础。

(四)避免过度使用专家新闻源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会发现有些专家比较严谨、工作也比较忙,如果没有提前预约一般不接受采访,或者要求采访后审看记者的报道内容;而有的专家学者比较好说话,对记者的采访一般“来者不拒”,记者为图省事或者其他原因,遇到问题就习惯性联系后面比较好说话的专家学者,专家在此领域是专家,在彼领域未必知识丰富,在不熟悉的彼领域回答起问题来可能就会浮在表面,不够深刻,如此,留给受众的印象不会太好:一方面会觉得记者的专家消息源太过狭窄、不够丰富;另一方面会让受众对专家水平产生误解,认为专家水平不过如此;再就是会给报纸的影响力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现任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志安先生曾带领学生就“专家如何看待记者”做过一项调研,受访的不少专家学者对记者的印象不太好,比如,北京大学的叶朗教授对某些记者的作风很不满意:“有时候,记者打电话说:‘叶教授,我们正关注某个问题,您有什么想法?’我说,没有什么看法,我没有研究。‘哎,你不需要研究,你随便说两句就行了!’我怎么能随便说两句呢?我说话也得有责任心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