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课程之中,首先也应该正本溯源,即了解新闻的本体是什么。所以在新闻的基础这一章节,我们也要首先弄明白的问题是“什么是新闻”。但是,在这里不是通过对新闻进行概括性的总结而得出其定义,而是通过现有资料的对比,使读者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之上,自发地体会“新闻是什么”。
在英语世界之中,新闻一词表现为news。关于新闻一词的起源有一种传说被广泛地接受和认可。这一传说指出新闻指的是传达来自世界四面八方的事情,即,分别取代表四面八方的四个英文字母的首字母(north,east,west,south)而形成news一词。这便是关于新闻这一名称的起源传说。之后,部分报纸在发行人(masthead)一栏之中标记了指南针的N,E,W,S,从而将这一传说视为事实。而来自英国的马丁·曼瑟(Martin H.Manser)在其著作《单词的历史》之中则指出,新闻(news)这一词汇来源于古法语noveles,以及中世纪拉丁语nova,而其共同的含义则为新事物(new things)。[1]
而美国《太阳报》采访主任丹那(Charles A.Dana),于1882年在一篇“新闻是什么(what is news)”的文章之中,以一句世纪名言“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道出了新闻的真谛。1980年6月1日,美国24小时新闻频道CNN成立时,作为总经理的利兹·肖恩费尔德(Reese Schonfeld)就CNN的新闻方针发表了讲话。其指出“我们的哲学就是现场、现场,以及更多的现场直播”。由此可以看出,一直以来,使CNN声名斐然的事件大多与事故、纠纷、危机等有关,所以这绝非偶然。从环球航空公司(TWA)客机劫持事件、宇宙飞船挑战者号惨案、旧金山大地震、美国侵略巴拿马、东欧示威现场,到海湾战争,这些都需要卫星直播和无限的广播时间。所以CNN经常以危机新闻网(Crisis News Network)而著称,这大体源自其这一特性。[2]
美国的专栏作家沃尔特·李普曼[3]则指出了“新闻和事实并不是一回事,必须将其差异性弄清楚。新闻的功能是使事件更加显著,而真实的功能是将隐藏的事实照亮,将其二者互为联系,从而为人们的行动依据提供一个现实图景”。
媒体学家哈维·莫洛奇(Harvey Molotch)和玛丽莲·莱斯特(Marilyn Lester)[4]则指出:“如果要对新闻进行定义,则必须搞清楚什么样的现象可以成为新闻,而相反无数的其他更多的现象则被忽视了。”
1996年前CBS的主播沃尔特·克朗凯特(Walter Crunkite)曾感叹“网络电视台已经将新闻做成了娱乐。”[5]
美国NBC主持人汤姆·布罗科(Tom Brokaw)于1997年2月17日,在《时代周刊》的一次采访之中指出“华盛顿已经与人们断绝,我们应该报道适合受众的东西。”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各大网络电视台都不约而同地将新闻节目的报道指向以大众文化为中心的软新闻上,而对政治、外交等有关的硬新闻却极力避之。针对这样的情况,汤姆·布罗科发出了批判性的声音。[6]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主持人坎贝尔·布朗(Campbell Brown)对批评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CNN具有报道偏向性进行反驳之时[7],指出“当候选人A说天在下雨,而候选人B说晴空万里之时,记者应该将头转向外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从新闻的英语词汇“news”语源之中窥见新闻这一词汇的约定俗成性。同时从美国的主要媒体人对新闻内涵或者新闻功能的见解之中,我们依旧也能发现“新闻是什么”的答案。因为,新闻是一门应用型学科,新闻理论也是一门应用性的理论。新闻的从业者与科学家是有区别的。科学家需要通过深思熟虑或者经过试验来反复论证,才能确保可行性和可信性。但是新闻活动受限于时间、组织内行业规则、组织外部政策的限制,以及其他诸如意识形态的影响等,所以新闻从业者是活动家而非科学家(思想家)。因此,新闻从业者不能像哲学家那样,对新闻是什么进行哲学思辨式的深思熟虑,然后将其抽象为概念,再进行理论化升级。新闻工作者是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之中对照自己的工作,感到若有所思,并在新闻活动之中,积累经验从而得出“新闻是什么”。所以上文之中强调了新闻的显著性(丹那);新闻选择(莫洛奇);新闻的适宜性(布罗科);新闻的客观性(布朗);新闻与真实的关系(李普曼);新闻与娱乐的关系(克朗凯特)。也就是说,“新闻是什么”是在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活动之中慢慢地构建出来的,新闻其实并不是一种对现实的客观反映,而是一种“社会性的构成”;新闻并不是一种如镜子般地对现实的反映,而是以一种窗户或者框架(frame)的形式存在着,所以也有人说新闻的客观性仅仅是一种战略性策略。[8]
在中国的语境之中,对新闻内涵的界定,也是在学界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之下慢慢地建构着。其中,陈力丹在其著作《新闻理论十讲》之中,将“新闻”一词归纳出10种含义。
1.作为新闻体裁的常见形式之一:消息。
2.新闻指的是新闻报道的总和。例如,“报纸的新闻版”指的就是报纸纸面之上,各种消息、通讯、评论、采访随记的总和。
3.泛指各种大众传媒的总称。
4.新闻行业的总称。
5.各种新闻业务及其延伸。包括新闻的采、写、编、评以及传媒组织的各种社会活动。
7.等同于宣传。
8.等同于舆论。
9.新近发生事实。(www.xing528.com)
10.特指通讯社或者通讯社的新闻稿。
以上定义,是从新闻的形式以及实质两个方面试图归纳出“新闻”这一概念的内涵。其中一、二、九条是普遍被认可的新闻的含义解释。
新闻是“消息”,新闻是刚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或者是描写或者叙述),这就从形式和本质上对“新闻”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
新闻被称之为“消息”,是对新闻这一概念进行狭义上协商(约定俗成)的结果。一般来说,消息只是报道事物的概貌而不讲述新闻事件的详细经过和细节,简明扼要地报道出最新发生的事实,也就强调了消息“新、短、快、活”的特点。进一步来说,其特点可以分解为:及时报道最新的事实;文字简明扼要,篇幅短小;报道及时快速;表现方法灵活生动。
在中国,“消息”一词,最早来自于古代经典《易经》之中:乾卦主阳,坤卦主阴。阳升则万物滋长,故称息;阴降则万物灭,故称消。《易经·丰卦》指出:“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於人乎?况於鬼神乎?”[9]而高亨再次解释说:“消息犹消长也。”结合《易经》之中这两段对“消息”一词的解释,可以看出“消息”即为“消长”。万物的滋长与消亡的动态过程所展现出来的变化即为“消息”。中国古代就把客观世界的变化,把它们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等变化中的事实称之为“消息”。这是《周易》经典的精髓之处,因为《周易》就是一门研究变化的经典。这也就恰巧迎合了“新闻”的本质:变化。将新近的变化传达给人们,这就是新闻功能的体现,所以在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之中对新闻进行了两种定义:一是,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二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10]在这里,报道(或者说是描写或叙述)指的是新闻的形式,而信息(新闻报道的内容)指的是新闻的实质。
而除此定义之外,陈力丹教授在《新闻理论十讲》之中还特意介绍了李大钊于1922年在北大记者同志会议上演说的关于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11]“写真”一词,在韩国和日本所使用的汉字之中,均表示为照相的含义。即,李大钊表达的新闻的内涵指的是,新闻是对社会状况鲜活表象的再现。如果进一步对李大钊的话语进行解释,那么,他理解的新闻的创作与摄影师进行照相的活动是类似的。照相这一行为,是主体对对象进行观照的前提下,设定好相机相关的参数,对对象及其情境进行复写过程。所以,照相的内容物并不是客观对象本身,而是对对象的再现。或者可以说是照相活动的行为主体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过程。新闻的创作过程与照相拍摄的过程类同,新闻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12]。所以,新闻是对真实的再现,而非现实的本身,而且报道的客观性体现在其依据的是“事实”而非“意见”。
而除了第一、第二、第九条对新闻含义的理解具有普遍性的基础之外,其他各项理解均带有特殊性。由于新闻一词在日常生活之中被广泛地使用,所以在不同的媒介时代,新闻一词会具有特殊制定的内涵。例如,在互联网泛众时代之前,大众传媒由于其具有专业的新闻采写能力,具有以舆论形成为目标的话语传达能力,而受众仅仅作为信息接受者单方向地接收信息。所以大众传媒就成为新闻的代名词。所以新闻也特指各种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新闻电影、网络新闻网站等)的总称。新闻行业的总称,指的是在日常用语之中,将新闻行业简称为新闻二字。例如“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业”“新闻事业”“新闻口”以及“新闻战线”等。所以我们习惯上称新闻行业为“新闻界”,但是韩国则通过约定俗成而称之为“言论界”。在新闻业务上亦是如此,如新闻业务的“采、写、编、评”统称为“新闻”活动。同理“新闻教育与研究”则是“新闻学教育与研究”的简称,这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而第十项,新闻特指通讯社或者通讯社的新闻稿,这是在国内特定历史时期,新闻的概念受政治活动影响的结果。当时由于学习1980年中央7号文件之时,出现的标题是“关于报纸、新闻、广播的……”。而当询问标题中“新闻”一词所指为何时,上层机关的回答为“新闻”指的是通讯社的电讯稿。这种特殊的“新闻”内涵,只是出现在特定的文件之中,因其特殊性,陈力丹教授也将其归纳于此。
而在这里值得浓墨重彩地指出的是第七条和第八条。
新闻不等于宣传。新闻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所以新闻是客观地再现事实,其目的在于将信息从传者的记忆之中传达到受者的记忆之中,是将受众置于信息流的末端,使其“知其然”,借用陈力丹教授的话语则是“受者晓其事”。宣传不同于新闻对事实的描写(叙述),而是对观点的传达。宣传的目的在于影响和引导人们,使其态度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按照陈力丹教授的话语则是“传者扬其理”。进一步解释,宣传的目的是将传者的观念传播出去,从而使受者依据传者的观念(即“理”)使自身“知其所以然”,然后转变自身态度,最终改变自身行为。
要进一步理解新闻与宣传的区别。宣传的概念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二战”之中,各国“宣传Propaganda”技巧的使用,使宣传一词极具贬义色彩。而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导致在所谓的资本主义自由国家来看社会主义的教育、政策、新闻传媒等皆是社会主义宣传手段。但是宣传这一概念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根据媒介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宣传、广告、公关(public relations)等概念在实际之中不断被混用。
宣传一词在拉丁语propaganda中的含义为“扩张”。主要是16世纪格雷戈里奥教皇(Papa Gregorio XIII)统治下的罗马,为了普及信仰而建立的教团,而此时将拉丁语propaganda正式以“宣传”的含义来使用。因此,宣传一词的起源,来自于宗教的宣教活动。但是现如今,宣传活动所展开的领域则不再局限于宗教活动,而是存在于道德、政治、思想、经济等广泛的领域之中。所以,宣传主要是为了特定的思想路线或者党派意图,而采用对大众的社会性态度产生影响的信息或者理论,为了达到宣传的目的,所有的传播手段都可以被使用。而具体的宣传形态有政治宣传、商业宣传、宗教宣传以及思想宣传等。
宣传主要是从上而下进行的位阶式的信息(观点)传达,在一定程度上其目的是进行单方向的信息传达而形成一种特定的形象。在这一点上与“公关(public relations,简称PR)”具有相似的意义。根据爱德华·伯尼斯(Edward Bernays)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目的是制定政策及程序来获得公众的谅解和接纳。而“公关”也分为行政机关的公关和企业的公关。
行政公关指的是公共机关与每一位具有多样化思考方式的公民或者居民进行交流的双向行为。公共机关向公民或者居民广泛告知各种政策、收集其舆论,从而展开行政活动。行政公关不是主体的单向信息传达,而是与接受信息的对象进行以相互沟通为基础的双向信息传达。如果负责国家事务的行政机关或公共机关自己保持沉默或向公众公布不正确的信息,就会导致歪曲事实或错误信息的传播,从而引发混乱。因此,行政公关的目的在于引导关注以及克服偏见或消除敌对感。
而企业公关指的是为了创造利润而存在或运营的。在企业中使用的公关可以说是以相互交流为基础进行广泛宣传或寻求理解的事情。通过与公众建立关系的行为,形成良好形象。通过与多样的对象进行顺畅的交流,让适当的交流过程得以存续。
由此可见,由于“冷战”思维的影响,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在词汇使用上极力避免使用宣传二字,但是实际上其在行政或者企业之中所使用的“公共关系”与我们现阶段所使用的“宣传”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在我国,宣传主要分为政治宣传和商业宣传。由于词汇使用存在约定俗称的效果,现在的宣传与“二战”时期的宣传已经出现了显著的差异性。但明确的是宣传不等于新闻。
再有,新闻不等同于舆论。在新闻传播学的领域之中,“舆论”并非是传媒的意见。而大众传媒却是舆论的反映者。舆论(public opinion)字面意思上来理解,即大众的意见。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由于具有专业的内容生产以及传达能力,能够向非特定的大多数受众单方向地传达信息(话语)。大众传媒的作用在于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公众讨论的场域,而对于公众意见的“大多数”,则会经过一定的“发酵”过程而形成舆论(民意)。而报纸等大众传媒通过评论等功能,进行社会调节(correlation of the components of society),从而发挥对大多数的意见进行引导的功能。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约定俗成地将其称之为“报纸舆论”或者“传媒舆论”。舆论的形成是一个过程,而报纸等媒介只是推动舆论发展的中媒。所以新闻与舆论是不同的。这再次强调了新闻是对事实的描写(叙述),而舆论则是大众的观点,简而言之则为民意。
综上所述,本节对比各种有关“新闻”概念的理解,从而对新闻的内涵进行“考古学”式的探究,使大家从概貌上能够对“新闻是什么”在脑海之中形成一个大概的图景,从而有助于对新闻本质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