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角度来说,要尽可能地为儿童创设丰富而优质的环境,包括课程环境,以满足儿童多种多样的需要,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
而从学生角度来说,在丰富而自由的探索中,必定要有一个鲜明的方向,教师也应该努力地促成这个方向: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教师确实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在智力发展上最有困难的学生面前,为他打开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这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吸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如果一个人不能宣告自己的存在,不能在人类心灵的某一个领域里成为主宰者,不能在活动中和成就中(这一点尤为重要)确立自己的地位,如果他没有感到自己作为一个创造者的自尊感,如果他不能自豪地抬起头来走路,那么,所谓个性就是不可思议的。
我们认为许多学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缺点之一,就是教师在几年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能够发现每一个学生独特的能力、潜在的力量和才干,而这些东西正是他们后来能够取得成就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进行劳动的基础。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在某一方面的积极性,都有某种特殊的禀赋、某些自然的素质和某方面的倾向性。我们应该发展孩子们身上的这一切,应该给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身上最美好的东西得到最充分的,最理想的施展。每一个儿童身上都有许多“根”,这些“根”向全身输送养料,滋养着他们精神上的美质。我们应该保护这些“根”,对它们爱护备至。
也就是说,在全面发展中,必须有主导性的因素,即个性。一个学生的个性,就是一个学生身上最鲜明的特质,最能够体现他的潜质的方面,是他应对世界的方式,也是他的自尊心的最重要的来源。或者说,就是他的自我的最高体现。
缺乏个性的学生是可怕的:
令我们很不安的是,我们发现在个别男孩和女孩的精神生活中缺乏个性,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立场。这是危险的,因为这会导致无原则性,有时甚至会导致阿谀奉承。
没有个性的人是低自尊的,因为他不能在任何一个领域确立自己的地位,也就无从显现自己的尊严。没有个性的人也往往是缺乏信念的,很容易人云亦云,成为外在观念指挥下不自觉的牺牲品,成为“无名的大众”,并容易为一般的利益关系所左右。
在这里,要将苏霍姆林斯基所谓的“个性”与通常所说的“性格”区分开来。这里的“个性”,并不是指任何人都有的那种反应模式,而是指一种成熟的、稳定的、深思熟虑的、与个人内在倾向性相一致的一种精神特征,是个体才能以及精神气质的集中显现。缺乏个性的学生也是有性格的,例如暴躁的、懦弱的、易怒的、羞怯的……而个性则意味着人格的成熟与稳定。
许多学生走出校门,他们并不清楚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是被周围环境(包括家庭在内)所左右,在选择职业等事情上表现出令人惊讶的茫然,而缺乏一种内在的方向感和坚定性,这就是一种缺乏个性的表现。
而没有了个性,就谈不上所谓的精神生活,就像要是没有了太阳,万物都将处于隐没不彰的状态一样。
那么,如何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www.xing528.com)
从时间上讲,要给学生以闲暇。苏霍姆林斯基甚至认为,学生每天的空闲时间不应少于4小时,而且在这个时间内学校不应该安排学习,在家也不应该做功课,这是孩子多方面发展精神生活的必需的时间。在任何时候,必要的闲暇,都是发展个性的前提条件。可悲的是,在应试背景下,许多学校甚至家庭,对孩子的时间进行了全方位的控制和填充,孩子的自由空间消失了,他就不容易发展自主性,而没有自主性,个性从何谈起?
同时,学校应该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程,包括尽可能地组织各种兴趣小组,教师也应该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有针对性地推荐书籍和活动,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启迪并发展其兴趣、爱好和才华”。在帕夫雷什中学,学生下半天都在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
在少年期,使每个学生从许多种劳动中找到他能够获得幸福的那条道路是非常重要的。自尊感和荣誉感好比是个性的精神核心,它是要人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发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的技能和创造性以后才能获得的。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都在劳动中“发现自己”。我校现在有540名学生。我们为他们建立了几十个从事心爱劳动的角落。在那里,每一个人都能从事一件有趣的事,尝试自己的力量和才能。在校办工厂和工作室、温室和果园、学校养蜂场和集体农庄畜牧场、生物研究室和农艺化学研究室、无线电实验室和学校少年机械化小队里,都有这样一些角落。
这几十个“从事心爱劳动的角落”包括校办工厂和工作室,温室和果园,学校养蜂场和集体农庄畜牧场,生物研究室和农艺化学研究室,无线电实验室和学校少年机械化小队等,这对于只有500人左右的学校来说,是很了不起的。
不但如此,学校还计划在高年级开设由学生自选喜爱科目的课程,统称为创造课。总之,帕夫雷什中学的课程设置,在努力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最后,除了要有必要的闲暇、课程设置的丰富多彩与兴趣小组的多样化之外,更为本质的,是学校或教师,要努力地做到对每一个儿童的个别对待。个别对待意味着,不只在兴趣小组,在任何时候,哪怕在学科课堂中,教师也要留意学生的个性潜质并予以有意识的培养和引导。
别忘了,那些卓越的老师,不但能给学生以知识,还能给学生以方向感。
那么,在校园精神生活中,丰富(全面)、和谐、个性,这三者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丰富(全面),说其广,从面上讲;和谐,讲其整体的结构及其状态,从形态讲;个性,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讲它的独特性。离开了全面和谐的个性是伪个性,而没有个性的全面就只是平均化的教育。全面与个性之间会有张力,最好的状态,乃是和谐。
和谐,特指几个因素之间的平衡:集体和个人,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快乐与责任……全面,指的是这个生命发展将同时是道德的、美学的、劳动创造的、智力的等诸个方面的(请注意,这些划分是人们为了理解复杂的生命现象而提出的概念,在生命中,它们原是一个相互影响与依赖的整体中的几个部分或要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