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与智力的关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改编?

劳动与智力的关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改编?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劳动,以及活动,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年年积累的事实更有力地证明,这里面有一种直接的联系。在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传导: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劳动过程,而手似乎把各种细节和详情报告给思维,于是劳动就发展了智慧,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深入那些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某些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去。

劳动与智力的关联-《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改编?

劳动,以及活动,是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们与智力之间有何关系?它们对于生命的整体发展,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

(一)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劳动的论述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意义:

在学校工作的十几年经验使我相信,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

这一教育信念是从观察中产生的,我看到,那些双手灵巧的儿童,热爱劳动的儿童,能够形成聪敏的、好钻研的智慧。我指的不是随便什么样的劳动,而首先是指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里要有思想、有巧妙的技能和技艺。一年年积累的事实更有力地证明,这里面有一种直接的联系。手所掌握的和正在学习的技艺越高超,儿童、少年和青年就越聪明,他对事实、现象、因果联系、规律性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就表现得越鲜明。

我竭力想弄懂这种依存性的科学根据,我读了不少学者的著作,同时又在研究教学和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和表现。我们想实际地利用劳动来达到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和少年进行智育的目的,于是吸引他们参加一些需要掌握复杂的实际技能和技巧的作业。这种劳动的典型特点,就是它的各个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在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传导: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劳动过程,而手似乎把各种细节和详情报告给思维,于是劳动就发展了智慧,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深入那些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某些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去。

吸引那些思维缓慢而混乱的学生参加复杂的、动脑筋的劳动,以及对他们的劳动活动的长期观察,这一切都帮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思维形成的途径。我懂得了: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进行思考。而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则是在它们以直观的形态(在劳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地方。(第28条)

……人的手可以做出几十亿种动作,它是意识的伟大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创造者。遗憾的是,手对于培育智力的作用(特别是在童年和少年早期解剖生理过程迅猛发展的时期)这个问题,还研究得很少。令人莫解的是,直到最近,当谈到应当吸引学生参加劳动的问题时,人们所依据的理由,总是说这是为了克服学校过分追求发展智力的偏向。这是多么荒谬的逻辑:好像双手不做事,就有发生智力肥大症的危险。

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没有也不可能发生的。双手无所事事,也像不假思索地随便找点体力负担给学生让他有事可干一样,这两种做法对于少年的智力发展是同样有害的。我在10年的时间里观察过140名学生(由8岁到16岁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情况。我看到的情况是,学生们年复一年地,每年都有几个月在从事单调的、令人疲劳的体力劳动,而不需要任何技巧。他们的双手只不过是一种发出体力能量的器官,而远非一种创造的工具。在解剖生理过程迅猛进行的这个时期,少年们被迫去完成那些特别使人疲劳的、单调的而且长期的体力活动。有一所学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脑力活动也非常局限和单调,没有培养他们的智力兴趣和需要;而且更加令人担忧的是,这些处于童年和少年期的学生,没有用自己的双手去从事过任何复杂的、精密的、要求细心和动脑筋的作业。这种做法给这所学校的许多学生的智力发展打下了烙印:16岁到18岁的男女青年,当需要他们用最基本的机械进行操作时,竟显得束手无策,心慌害怕。这所学校没有一个毕业生通过高校入学考试。这就是在总的智力贫乏性的背景上暴露出低劣的劳动素养而造成的可悲后果。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把抽象思维跟双手的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发这些区域积极活跃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在童年和少年时期,如果没有把这些区域的活力激发起来,那么它们就永远也不会觉醒了。(第40条)

有些学生没有明显表现出来的天资,我们对于培养这些学生的才能要予以特别的重视。这种学生不仅在学业成绩中等的学生里有,而且在优等生里也有。我们深信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某一劳动领域里达到高度的技巧,因此我们也要尽力激发这一部分学生的创造性的开端。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是劳动、坚持精神、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勇气和遇到挫折不气馁的精神。我们要努力使儿童把全部力量集中在一件事情上,深入它的精细微妙之中去。如果学生在第一次没有取得成功,教师就要帮助他再从头做起;如果第二次也失败了,教师应当建议他从另外一个方面去着手,或者暗示他应当如何去做。

我校全体教师始终在努力使学生从事的一切劳动项目都充满智力的内容。那些最简单的劳动过程,都应当渗透研究性的、试验性的思想。一个学生哪怕只有一次经历了某项劳动的全过程,——譬如,从准备肥料混合物到施肥,再到收割,而所培育的植物比大田里的作物提前成熟一到二星期,——那么你就很难使这个学生离开研究肥料的工作角了。我们有几个少年和青年男女学生,在这个不平常的“工厂”里从事创造性劳动,已经有四五年的“工龄”了。由于从事积极的研究性劳动,这些学生的才能和天资逐步地发挥出来了。他们的简单的体力劳动跟实验室里的精心细致的研究工作结合在一起。在教学实验园地里,他们在试验研究化学物质对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积极性的影响。从铁锹和粪叉到显微镜,从化学反应到保存着宝贵的腐殖质的粪沟,——这一原则成了学生的最简单的农业劳动的显著特点。我们的理想是让这些学生成为专心致志地研究土壤,研究有机物质和化学物质,研究消灭害虫的手段的劳动者。现在学校里正在组织成立一个少年研究者参加的土壤研究站。这将又是一个儿童从事心爱劳动的活动之角,他们将在那里研究各种各样的土壤混合物,研究本区和本州的各种土壤。

我们认为现在已经应当严肃地讨论一下这个问题: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就应当找到一种最大限度地适合于他的天资和才能的劳动种类。寻找这种劳动种类的过程应当尽早地开始。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使学生对自己的活动爱得入迷,并且要努力使实际活动跟掌握理论知识结合起来。我们现在就在努力做到这一点:学生选择了某种劳动,他就应当在与这种劳动有关的那门学科上走在同年龄学生的前面。

我们准备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加强这种倾向。例如,对植物栽培方面的劳动和试验活动表现出爱好的那些学生,就准备学习一种较为深入的植物学课程。现在我们的学校图书馆就正在为这一批学生挑选图书资料。在课堂上,也将向这一部分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那些对机械化、电工学、模型设计和制作方面的劳动显示出明显的才能的学生,将对物理教学大纲中已有的某些章节学习得更加细致,并且准备补充学习一些教学大纲中没有的材料。补充材料可以以课外独立活动的形式来学习。对于在理论思维(特别是数学思维)方面天资较高的学生,我们现在已经在教学大纲中补充了高等数学的因素。在数学方面天资最高的一些学生,将从三、四年级(原来是从六年级)开始学一点代数,——我们让高年级学生教他们,并为此专门规定了另外学习的时间。这些学生到了九、十年级已经能进行微积分的计算了。这个要求在他们来说是可以达到的,正像个别9—10岁的孩子会装电子管收音机一样。现在学校里已经为“少年数学家研究室”配备了一些直观教具和设备。专为他们编写的包含高等数学因素的教学大纲,目前已经在实际中试用。十至十一年级的一些学生已经在掌握无穷小量的分析,掌握微分和积分计算。

我们设想,再过两年,我校在大概从四年级起的所有各年级,都将安排一小时供学生学习他最喜欢的学科(可能,我们给它起个名称,叫作“创造性学时”)。在列入课时表的这一小时内(起初每周1小时,以后随着教学过程的改进,中年级将安排2小时,高年级为3小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去研究他感兴趣的问题,深入地钻研理论。全体教师将努力在这一个小时内,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努力跟他的体力劳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地点,将根据每个学生的爱好的性质和劳动的内容来确定。有些学生将去翻阅书籍和杂志,另一批学生用显微镜去看东西,第三批学生迷住一个设想,要实现它就需要用铁锹去工作,第四批学生将到车床边或者装配台上去加工材料。从事“心爱的劳动”的时间将变得更加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我们全体教师将竭尽努力,使学校能够完全满足所有学生的个人兴趣和爱好。我们提出一个设想:开辟一个“难题之室”,把一些最复杂的设计和装配的意图作为创造性的任务陈设在那里,让学生去解决。(第67条)

要给从事任何劳动的人以幸福,——这就意味着,要帮助他在无数的生活道路中,找到那一条最能鲜明地发挥他个人的创造力和个性才能的生活道路。共产主义教育的实质,其中就包括着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和找出能使他在为社会谋福利的劳动中给他带来创造的欢乐的那一条“含金的矿脉”。每一个学生是否能够成功地、正确地决定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并且完成自己对人民的义务,这将影响到他的生活在道德上、智力上、审美上的完满与否。在把人摆在首要地位的社会里,任何劳动都可以提高到创造性的高度。对每一个儿童来说,他在其中表现为一个真正的创造者、诗人和艺术家的那项劳动,都可以成为一种精神的创造活动。我们的任务就在于,在学校里不要使任何一个学生成为毫无个性的、没有任何兴趣的人。每一个学生都应当从事一件他自己感兴趣的事,每一个学生都应当有一个进行心爱的劳动的角落,都应当以一个年长的同学的劳动作为自己的榜样。每一个人不仅应当自己学一样东西,而且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教给同学,——这正是集体得以建立在上面的内部联系之一。人只有当他进入与别人的道德关系之中的时候,他才会开始感到自己的创造力和才能,——事业感正是这样产生的,自我教育正是这样进行的。在劳动过程中,当一个人开始看到自身的优点在别人身上表现出来,以及别人对于他好像成为衡量自己的一面镜子时,集体成员之间的道德关系才能最鲜明地表现出来。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药: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儿。灵感、对年长或同年龄同学的技艺的热烈爱慕,就是这样的火星儿。在集体中劳动,——这不仅是人对于自然界、周围世界的作用,而且也是心灵、思想、信念、情感、感受、兴趣、爱好的相互作用。我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

劳动越复杂、越有趣,其中智力的因素越鲜明,那么年长同学和年幼同学之间的精神财富的交流和互助就具有越重要的意义。在每一个最有能力、最有天才的学生身边,总是聚集着几个也喜爱这项活动的小同学,也有时候他们只是对年长同学所做的事感到好奇而已。而这种最有能力、最有天才的学生,往往并没有想到自己要做指导者,他埋头于自己的事,甚至没有觉察到旁边的人在干什么。对年幼同学的有意识的指导,是后来才出现的。儿童从入学的最初几天起,周围的各种各样的劳动就包围着他,这就像是有着各种力量的磁石吸引着罗盘上的敏感的指针一样,给儿童指示道路。磁石越有力即儿童参加的劳动越有兴趣,就越能鲜明地展示儿童的才能、爱好和志趣。经验证明,在教师或年长同学的劳动热情的感召下,儿童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冷漠态度是维持不住的。如果我们发现哪一个儿童或少年对一切都很冷漠,我们就要设法找一个人从精神上去接近他。个别对待就是从这里做起的。

个性表现的重要规律性,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在他心爱的活动中取得优异的成就——掌握劳动的技巧,达到完美的境地。通往成功的道路一般是要经过长期探索的,一个人在各种不同的活动中尝试自己的力量。但是如果学校里有一种普遍热爱劳动的气氛,学生就能找到一项他在其中比同年龄学生更突出地表现自己的活动,从而为自己的技艺而感到自豪。我们特别注意那些他们的天赋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的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才能和爱好。我们深信每一个人都可能在某项活动中成为诗人、艺术家,因此我们千方百计使这些学生把全力集中在一个领域里,挑选一项活动去深入细致地钻研它。(第94条)

(二)劳动与智力以及学生发展的关系(www.xing528.com)

关于劳动(活动),一直以来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认识。

错误认识的根源,乃是将劳动(活动)与智力发展割裂开来。劳动是低级的(与智力活动相比较),但是劳动是光荣的(因为劳动是低级的,所以肯承担劳动,就具备了道德上的价值,标志着奉献、牺牲)。另外,劳动(或活动)还具备调节的性质,可以使身体与大脑保持平衡。

确实,有些劳动带有机械操练的性质,并且可以磨炼意志或增强责任感,例如打扫卫生等。但将这一小部分等同于劳动的全部,是不对的。事实上,在学校教育中,劳动主要不应该是体力性的,而应该是智力性的。也就是说,劳动应该成为学习的重要途径,而不能成为训诫身体甚至控制精神的机械方式。

活动也不例外

我们经常称活动为“课外活动”,这是一种非常暧昧的命名。它既表明,活动往往是在正式的课程之外进行的,又暗示,活动与课程是无关的,或者明确地说,与有计划的系统的发展智力是无关的。它主要是一种休息功能,以缓解课内学习的疲惫,有时又具备发展个人兴趣的功能,即给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有时候进一步发展,就是“课外兴趣小组”。总之,“课外”一词,就将活动与正式的课程划开了界限,也使活动身份尴尬,目标不明,而没有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而在苏霍姆林斯基这里,劳动或活动,并没有与智力发展割裂开来,而是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它与传统对劳动的庸俗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劳动,究竟是一种体力消耗的方式,还是一种刺激智力的方式?

答案不言而喻。甚至可以直接地说:劳动,是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

一个农民,年复一年地种水稻,除非他每年都进行探索性的改进,否则,这主要是一种体力劳动,智力含量是很低的。但是,袁隆平年复一年地“种水稻”,就主要不是一种体力劳动,而是一种试验性质的科学探索,或者说,主要是一种智力活动。

而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学生从事的劳动,无论是田间的劳作,还是校办工厂里对机械的操作,都是智力性与创造性的。劳动的智力性表现在,它虽然需要身体的参与(尤其是双手),但远比此重要的是,它是在智力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且自始至终贯穿着智力活动,并具有研究的性质。

例如,苏霍姆林斯基也带领或鼓励学生种植小麦,栽种葡萄,嫁接植物等,但其中的每一项劳动,都不是对农民的种植行为的重复,而是一种严谨的探索实验,包括研究如何增加产量,如何科学施肥或提高土壤肥力,如何通过嫁接培育出新的品种……显然,在这种研究中,体力劳动退居到次要的地位,而学生探究的兴趣也将大大地增加,而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智力上的成就也是可想而知的。

对于学困生而言,这种劳动的意义更为巨大:

我们想实际地利用劳动来达到对那些学习困难的儿童和少年进行智育的目的,于是吸引他们参加一些需要掌握复杂的实际技能和技巧的作业。这种劳动的典型特点,就是它的各个步骤和操作之间都有依存性,而且它要求高度的注意力、精神专注和动脑筋思考。在手的动作和思维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传导:思维在检查、纠正、改善着劳动过程,而手似乎把各种细节和详情报告给思维,于是劳动就发展了智慧,教给学生合乎逻辑地思考,深入那些不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某些事实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中去。

吸引那些思维缓慢而混乱的学生参加复杂的、动脑筋的劳动,以及对他们的劳动活动的长期观察,这一切都帮助我更清楚地认识了思维形成的途径。我懂得了: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那么产生这些困难的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他不能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也就是说,他离开“事实”就不能进行思考。而最容易看见事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机会,则是在它们以直观的形态(在劳动活动中)呈现出来的地方。

学困生的问题,往往在于知识对他们而言过于抽象,过于形式化。他们无法在大脑中同时把握思维的不同方面并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即进行皮亚杰所说的“运算”),但在劳动中,事物以及事物的变化是直观地呈现在眼前的,并且可以通过操作而进行各种尝试。这样,他们更容易理解知识和发展思维,也更容易发现(或让教师发现)他们的困难所在。在这里,巴甫利克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这样的劳动不但对于智力发展特别重要,对于个性形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项或几项“心爱的劳动”,那么,他的个性就会获得长足的发展。或者说,他更容易发现他自己。

此外,因为劳动通常的协作性,它对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助,对于团结精神的发展,包括对于学生道德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