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地、自觉地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是进行完备的智育的最重要的条件;教学是从基本的科学知识开始的,没有基本的科学知识就不可能掌握知识的顶峰。
在低年级时孩子们掌握了最基本的书写知识(永远牢记单词的正确写法),掌握了算术的概括、规则和公式。在少年期仍然目的明确地进行着这项工作。如果不牢固地记住最基本的科学原理,也就谈不上自学。
在准备五至七年级的课业时,我们每个教师都要明确,哪些内容是应该永远牢记的,哪些内容只需理解,不必背熟。我们为学习乌克兰语、俄语、法语的最基本的书写知识制订了三年计划。我们认为,少年的思维应该为进行创造性的智力工作做好准备,这样的智力工作要求对事实和现象进行思索和研究。多年的经验使我确信,思维的惰性导致了学生智力劳动中的谬误——经常不断地死记硬背。只知道背书的人,可能记住了很多东西,但如果让他从记忆中找出最基本的原理,他的头脑中却是一片混乱,这个人在基础的智力作业面前一筹莫展。他不会为识记选择最必需的东西,他也就不会思考。
例如,一个少年在写作文时,他要考虑怎样写每个单词,而在解答数学题时,他要思考乘法公式,那么,一般说来这个人是什么也想不出来的。有些东西学生是不应该去思索的,在智力工作中对它们应能运用自如。一个有经验的钳工拿起自己的工具时不必仔细打量它,因为他熟悉自己的工具的每个特征。同样的道理,一个学生为准备自己的智力工作从自己记忆的库房中取出最基本的知识时,也不需要思维高度紧张和集中。
这对少年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少年期抽象思维的蓬勃发展使少年对必须牢记基本原理产生一种独特的轻视心理。(既然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那么有什么必要记住某个公式呢?)但是不知道具体的事实和事物,就不可能有抽象思维。如果少年的记忆中没有“信手拈来”的基本原理,那么,这个少年在表达思想时就会出现笨嘴拙舌的特点,因为他的思想是混乱的,这会影响到他的全部智力生活。
我们很重视使少年对基本原理既进行有意识记,又进行无意识记。在“思想室”中陈列着一些直观教具和仪器,专门用来进行自我检查和记忆训练。每个少年都有一本“自我检查”笔记本。在笔记上记录必须永远记在脑子里的东西:代数公式、物理公式、化学方程式。在讨论心理修养的座谈会上,我教少年把时间分成几段,每隔一段时间检查一下记忆情况。
在低年级我们很重视培养阅读、书写、推论、观察和表达思想的能力。如果这些能力在少年期未能得到发展和强化,少年学习起来就会感到很困难。
我们每个教师都很重视完善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默读在少年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六、七年级的学生应该具有在思想上完整地抓住一个长句子的各个部分的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的少年,其思维就会迟钝,其思想好像停留在许多死胡同面前。不能在思想上抓住一个长句子的完整的、在逻辑上独立的各个部分,不能猜测出一个句子的某个部分的内容,甚至不能把整个句子读完,所有这一切不仅影响学生当时的学习成绩,而且还影响大脑中的生理过程。不掌握阅读技能,这会阻碍、抑制最精细的神经纤维的可塑性,这种纤维对思维物质中枢之间的联系起着保证作用。不会阅读的人,也不会思考。
所有这些并非是无关紧要的,在这些问题中潜伏着智力局限、智力生活贫乏的严重的危险。训练不仅在低年级是必要的。在少年期这样的训练要求所有的教师具有更高的教育修养。我们每个教师做到了在五、六年级时仍坚持训练表情朗读。训练表情朗读是必要的。没有这种训练就不可能培养这样一种复杂的能力,即用眼睛和思想抓住一句长句子中的逻辑完整的部分,理解这一部分并同时转入下一个部分。换句话说,必须教少年同步地进行阅读和思考。这种能力在心理上的复杂性是由于它的外部动因,这种外部动因能激发大脑的内部力量。
教少年学会阅读吧!为什么有的学生在童年时代聪明伶俐、理解力强、求知欲旺盛,而到了少年时代在自己的智能发展方面却很有限,对知识不感兴趣,惰性十足?这是因为他不会阅读。人的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大脑的某一个部分没得到足够的发展,整个大脑的工作就受到抑制。在大脑半球皮层上有控制阅读的部位,这些部位与大脑最积极的、最有创造力的部分相联系。如果控制阅读的部位堵塞了,皮层上所有部分的生理发展就受到了抑制。而且还有一种危险:在大脑半球皮层上完成的过程是不可逆转的。
如果一个人在少年期没有学会用眼睛和思想抓住长句子中的逻辑完整的部分并理解整个句子,那么他将永远也学不会了。
我们思考了下面这个现象:有的少年很少做家庭作业,但学习成绩还不错。这不总是能用他们有不同寻常的能力予以解释。往往这是因为他们善于阅读。善于阅读的能力反过来又能发展智能。
我们也注意使书写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过程。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书写练习体系。少年练习书写这门学科所特有的单词和词组。我们教少年在听和写之间适当分配注意力。谁在课上不能胜任这项工作,他就得完成补充的训练练习。
在语言和文学课上发展观察力和正确表达思想的能力。到思维和语言的源头去旅行,现在已纳入自我教育的范畴。
【相关链接】
当然,全部工作都是建立在自觉地掌握教材的基础上,可是也不能不注意到:并不是一切东西都要解释的。我竭力做到,使随意注意、随意识记跟不随意注意、不随意识记结合起来。(第4条)(www.xing528.com)
对所读的东西的领会取决于阅读过程的情绪色彩: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精神高涨的状态、研读书籍时的喜悦——这些(用形象的话来说)是一个强大的杠杆,用它能够把大块的知识高举起来。在这样的情绪状态中,不随意识记是特别积极的。一个人在中小学年代里读过哪些书,书籍在他的心灵里留下什么痕迹,——这一点决定着人的情感的培养,决定着年轻人对待同年龄的人、对待长者以及对待生活的态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跟认真地、用功地学好功课并不是一回事儿。一个人很可能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学毕业,但是却完全不懂得什么是智力生活,完全没有体验过阅读和思考这种人类的巨大喜悦。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就是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第98条)
我们分析了各科教学大纲,定出了那些必须经常保持在记忆里的知识的范围(公式,法则,规则,米制单位,正字法规则,对物质、植物、动物的一般特点的说明,地理术语,地理客体在地图上的位置,等等)。对这些知识,既通过专门的记诵,也在实际作业(知识的应用)的过程中加以识记。为了记住乘法表,我们有一种特制的数学箱,用它来进行识记是一种有趣的游戏。为了记住地理上的客体和距离,我们做了一系列游戏——沿着地图“旅行”。在教学试验园地上,我们按照这样的顺序来选择植物,使学生由照料一种植物过渡到照料另一种植物时,要求回想起保持在记忆里的某些重要的植物特征。所有这些都是为了给不随意识记创造条件的手段,而不随意识记的重要意义是已经被科学证实了的。不随意识记是减轻脑力劳动的一条极其重要的途径。不随意识记的效果,取决于学生在认识某一理论问题的过程中所完成的是什么样的脑力劳动。例如,假使学生听过了一个关于物质构造的有趣的报告,读过一本引人入胜的书,那么这就为他以后在课堂上学到这种教材时创造了不随意识记的条件。我们力求使许多概念(特别是像国家、民族、运动、机能等这些抽象的概念)能够通过不随意识记的途径进入学生的记忆。儿童不通过专门记诵而获得的知识越多,那么他在记诵那些非经记诵就不能识记的东西时就越容易记住。(第69条)
不随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它能把脑力解放出来用于思考,用于深入地理解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不随意识记可以预防最大的弊病之一——死记硬背。我们的教师竭力防止学生去记诵不理解的东西。数学教师在开始教一条新的定理时,先要努力使学生理解构成这一定理的实质的那些因素、事实、现象、规律性之间的意义上的依存关系。学生要解释(同时使用图画、直观教具)他们是怎样理解这条定理的。学生对定理的含义思考得越多,定理就越容易识记。以理解为基础的识记是最牢固的识记。(第69条)
可以采取的只有一条唯一的途径: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假如我们把八年级学生需要记住的教材数量用x来表示,那么学生就应当同时思考和理解多出好几倍的教材:3x。同时,在有意识地背诵和识记的材料与只需要加以思考而不必专门识记的材料之间,应当保持一定的联系——不一定是直接的联系,但是最好是与问题相关的联系。例如,在解剖学和生理学中学习人的神经系统。这一部分里有许多完全新的东西,几乎全部都是应当记住的。为了不致把学习变成死记硬背,请你推荐学生阅读一些关于人的(关于人体的各系统、关于神经系统、关于著名学者的研究的)有趣的书籍。学生在阅读这些书籍时并没有抱定要识记的宗旨,但是其中有许多东西会被记住,这完全是另一种识记——不随意识记,它在本质上区别于对教科书材料的有意识记和背诵。这种识记建立在浓厚的兴趣、思考和读得入迷的基础上,——在这里,认识的情绪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不随意识记(阅读有趣的书籍)有助于使人的思想活跃起来。人的思想活动越积极,他的随意记忆就越发达,他保持和再现大量材料的能力就越强。如果一个人思考过的材料比教科书里要记熟的材料多好几倍,那么再照教科书去识记(熟记)就不会是死记硬背了。这时的识记就成为有理解的阅读,成为一种思维分析过程。多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如果有意的、随意的识记是建立在不随意识记、阅读和思考的基础上的,那么少年们在学习教科书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疑问。他知道得越多,他不理解的地方也就越多;而不理解的地方越多,他学习教科书的正课就越容易。
要建立不随意识记和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这件事首先取决于教师。作为科学基础学科的教师,你不应当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你还应当是青年的思想的主宰者。通过你的讲述和对新教材的说明,就应当用火花去点燃青少年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渴望知识的火药。少年听完你的讲课时,应当怀着强烈的愿望,想去读一读你顺便提到的某一本书。他应当念念不忘这本书,无论如何都要找到它。(第36条)
我们力求这样来组织少年的脑力活动,以便使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跟知识的运用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一些知识成为掌握另一些知识的工具,——而兴趣、注意、知识的巩固性等,归根结底也是取决于这一点的。我们在课堂上留出时间,让学生去独立地深入思考各种事实、相互关系、现象和事件。这也就是实践中所说的巩固的实质。所谓巩固,不应当归结为在教师讲完课以后马上就提问学生,而学生就来回答教师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回答的还是那些最有才能的学生,而中等的和头脑迟钝的学生还需要对事实进行补充的研究和理解。其实能力强的学生也是需要这些的;如果在很长时期内他们掌握一切东西都很轻松,那么他们的智力才能就会变得迟钝。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我们并不把识记的目的放在首要地位。如果我们把学生的精力用在让他们深入思考上,这正好就是在进行不随意识记。如果把全部精力长期地用在记诵上,就会使学生的智力才能变得迟钝。(第64条)
我认识几十位这样的教育能手。他们的教育素养从备课就能看得出来。他们是按照教学大纲,而不是按照教科书来备课的。他们仔细地思索过教学大纲以后,就把教科书里有关的章节读一遍。他们这样做是为了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的地位,用学生的眼光来看教材。真正的教育能手知道的东西,要比学校里学习的东西多得多,因此他不需要在课时计划里把要讲的新教材都写出来。他的课时计划里并不写叙述(演讲、讲解)的内容,而只写一些为了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所必要的关于课堂教育过程的细节的简短的纪事。教育工作的能手对于课堂上所学的自己那门科学的起码知识了解得如此透彻,以致在课堂上,在学习教材的过程中,处于他的注意中心的,并不是所学的东西的内容本身,而是学生,是学生的脑力劳动,是学生的思维以及学生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请你留意观察一下那些只知道必须教给学生的那点东西的教师的工作情形吧。他认真地按照教科书把要讲述的东西准备好,甚至把讲述的内容和逻辑顺序都记住。你将会发现:那些在讲述新教材时应当使用的直观教具和说明性的材料(如在历史、地理、生物课上要用的文艺作品中的形象),好像是人为地附加在课的内容上的,所有这些都从学生思想的表面上滑过去了(有时候教师甚至忘记了使用他所挑选和准备好的东西)。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呢?这是因为,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只是教材内容,而不是教育过程的各种细节。教师使足力气去回想讲述的过程,他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思考和教材内容上。学生要领会这样的讲述是困难的,在这种课堂上没有不随意识记,因为在教师的讲述和语言里没有情感。如果教师不得不使足自己的全部力气去回想教材内容,他的讲述缺乏情感,那么儿童就会不感兴趣,而在没有兴趣的地方也就没有不随意识记。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非常微妙而又非常重要的特征: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真正的教育能手必有真正丰富的情感。那种对教材的知识很肤浅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造成一种虚张的声势,人为地夸夸其谈,企图借此来加强对学生意识的影响,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是可悲的:虚张声势会使人空话连篇,爱说漂亮词句,所有这些都会腐化学生的灵魂,使他们内心空虚。(第87条)
有经验的教师力求做到,使儿童对于希腊人反对外国入侵者的爱国主义斗争精神的赞赏钦佩的感情,永远保留在他们的意识里。教师分析历史事实,揭示教材的思想内容,是服从于教育目的的:使儿童确立热爱祖国的情感,不仅从当代的思想角度去认识历史事实,而且加深理解这些思想。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在讲述教材时可以引用教科书里没有的鲜明生动的事实。教师并不从所讲述的材料中把应当让学生记住的事件单独划分出来(有时候也会有这种必要),在课堂上并不使用那些促使学生去识记这些事实的教学方式,而是让不随意识记的规律起作用,即教师引用的补充材料(鲜明生动的事实)越多,则学生对主要的、基本的东西理解得就越深刻,记忆得就越牢固。
历史叙述法应当始终用丰富的鲜明生动的事实来揭示政治思想和道德思想。在历史叙述法中,譬如,与数学叙述法有所区别的,就是这里没有必要在第一次感知教材时,就进行目的在于随意识记的专门工作。否则,就会削弱教材对于学生的意识和情感的思想影响。教师在文学、历史课上的叙述中引用的补充事实越多,学生对于政治的、道德的、审美的思想思考得就越深入,体验得就越深刻;而哪里有对于思想的情绪的感知,哪里就有不随意识记(它是教师的得力助手)。(第71条)
我们在低年级和中年级的语言课上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考虑到学生理解语法规则的长期性和渐进性,使学生对规则的思考跟做练习、独立地解释活的语言事实相结合。正因为如此,我们把“解释事实和现象”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在这一方法里,知识的深化是跟知识的运用紧密结合的,这样也加强了不随意识记的作用。要想把某一材料在记忆里保持得很牢固,就要给学习这一材料分配较长的时间。对于那些用来解释和分析生活中的许多事实的规则、公式或其他概括性的原理,如果教师想在一节课或几节课里就让学生掌握它,那就不可避免地不但使学生得到的知识是肤浅的,而且会使他们的智力变得迟钝,使他们的智慧的创造力受到禁锢。学生不会使用语法规则,正是这种匆忙地学习教材的结果。(第71条)
【问题与思考】
1.什么是有意识记?什么是无意识记?怎样处理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哪些具体的策略?请分别一一列举。
2.指读、朗读、默读,在培养阅读能力方面各有什么作用和局限?
3.你怎么理解读经运动,以及形形色色的记忆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