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脑力劳动指导的有效方法

学生脑力劳动指导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有这一切固然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它的基本问题应当是如何指导学生的智力活动,帮助他们掌握、深化、巩固和运用知识。然而,校长和教导主任指导课堂教学,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积极的脑力劳动做出科学的预见和规划。因为在这些“关键点”之间交织着各种因果联系和其他有机的联系,它们将会使学生产生各种疑问,而疑问可以激发求知欲。怎样诱导学生去进行这样的思考呢?

学生脑力劳动指导的有效方法

近来,教育学越来越多地关注“劳动的科学组织[2]”的问题。人们也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教学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必须在教学的组织因素和教学法因素之间建立起相互联系。

但是,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仅仅将学校中的科学地组织劳动的问题,归结为诸如课堂提问、家庭作业、教师备课等教学过程的组织方面和教学法方面的问题。所有这一切固然都是很重要的,但是它的基本问题应当是如何指导学生的智力活动,帮助他们掌握、深化、巩固和运用知识。

教育和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它们的真正的科学性,并不在于一步也不离开事先计划好的东西,而在于善于对事先计划好的东西做出必要的变动。究竟要叫哪几个学生来回答问题,对他们进行检查,这原本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细节,对此事先做出规定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有经验的教师从来不把这样的问题写进课时计划里。在没有走进教室以前,看不到全班学生的一般情绪,我们在“提问谁”这个极其具体的问题上,是不能做出任何决定的。至于检查知识时要提哪些问题,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对于所提的那些问题,我是事先考虑好的。在这里,教师会接触到一些很微妙的东西,如学生个人的思维特点、兴趣、爱好,等等。

我们不应当离开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整个体系来看待检查知识这个问题,不应当把它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来加以考虑。它只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小部分。学生对脑力劳动是否胜任,取决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安排是否得当,取决于他能在多大程度上控制这一过程。许多校长都坚决地认为,实行网络规划(就是对一定的过程——如工艺过程、生产过程、教育过程——的两个端点之间的现象、事件和情境都做出预见并加以规划)的原则,是领导教育工作的科学基础。应当把学校的实际工作,把学校工作中最落后的那一部分——对教学的领导、对学生脑力劳动的指导、对教师和学生活动的控制等,置于这个科学的基础之上。

这里谈的是学校的领导,而学校又是一个复杂的机体,它里面交织着成百上千种相互制约的因素,时时都在发生着无法预见的事情。在我看来,所谓领导,就应当把教学和教育工作中那些无法(也没有必要)预见和规划的东西排除在外,同时把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找出来,把那些不仅可能而且必须科学地预见的东西规定下来。

我们不能把网络规划机械地搬到教学和教育工作中去。必须说明的是,这里只能采用网络规划的一般原则,即在什么阶段、什么时期要完成什么工作,在什么阶段、什么时期开始向新的、更高的质的状态过渡等。但同时必须说明事情的另一面,即教学工作中有许多东西,也像生产计划的各个组成部分一样,是能够精确地、具体地做出估计和分析的。否则就没有任何教学科学了,教师也就只好在暗中摸索了。

学校的许多教学工作办不好,究其原因,正是在于人们天天都在重复同样的缺点,无休止地议论却又不能改正这些缺点。无论是校长、视导员,还是教师,往往都是只看见缺点,而看不见产生缺点的原因;只是就事论事地研究缺点,而不去分析和努力消除产生缺点的原因。

关于学生的读写程度很差这个问题,实在是谈论得够多了!但同这种不会读写的现象进行斗争的办法,至多不过是经常给学生布置些补充练习,或许再要求他们反复温习语法规则。语法教学大纲明文规定了四年级学生应该掌握哪些规则,五年级学生又应该掌握哪些规则,等等。然而还是常常出现这样一种令人莫名其妙的现象:有些十年级的学生还不能掌握四、五年级学生就应该掌握的东西,比如写“”(布告)这个词时,竟漏掉了硬音符号“”;而把“”(请原谅)错写成“”。究竟应该在哪个教学阶段上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词的正确写法,以至永远不再犯书写错误,同时写的时候不需要再查语法手册,去想语法规则,而只需想到所写的内容呢?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做出回答,也没有人进行过认真的思考。于是,十年级学生写出“”这种错别字,竟无人感到惊奇。大家都习惯地认为,教学是一件十分复杂而又难以解释的事,有些现象很难预见,因此也就见怪不怪了。

如果教学工作是建立在科学预见的基础之上的,那就不会出现上述情况。为了批改学生的作业,教师耗费了多少精力,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校长在指导学校工作,尤其是在指导课堂教学和教育的工作中,又花费了多少精力啊!人们无数次地重复着同样的意见:最好把学生叫到讲台前面(或黑板前面)来回答问题啦,让学生拿着作业簿给教师检查啦,提问不应花过多的时间啦,等等。然而,校长和教导主任指导课堂教学,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积极的脑力劳动做出科学的预见和规划。这样就需要关心学生在课堂上是如何学习知识的。

(一)知识的“关键点”[3]

我们力求使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从这样一个观点出发周密地考虑教材:向学生揭示那些初看起来并不引人注目的“关键点”。因为在这些“关键点”之间交织着各种因果联系和其他有机的联系,它们将会使学生产生各种疑问,而疑问可以激发求知欲。

譬如,你就要上“光合作用”这一课了。你正在思考教材的内容:其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呢?你将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诱人而又神秘的图画:植物从土壤和空气中吸收无机物,又把它们变成了有机物。这种有机物的形成是怎么回事呢?你通过自己的讲述去引导学生,使他们每个人都感到惊奇:无生命的肥料在阳光的作用下怎么会变成饱含汁液的番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为什么我过去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呢?

怎样诱导学生去进行这样的思考呢?这里没有应付一切情况的现成办法。一切都取决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但是有一点是必须明确的,即课堂上什么是要讲透彻的,什么则是要讲一点,保留一点,以便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的。

学生产生了疑问后,你就要进一步帮助他们从已经掌握的全部知识(在以前的生物课上、劳动中和各种书籍里学来的那些知识)中,把解答这个疑问所必需的那些知识提取出来。这种把已有的知识提取出来,用它去解释不懂的东西的过程,就是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我们可以接连地叫好几个学生,对他们说:“你们把自己所知道的东西说出来,然后大家来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一个学生的思想启发着另一个学生。有时候,会有个别学生表现消极,他们只听别的同学回答,而自己却不开动脑筋。但我们必须让所有的学生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对于这种最消极的和漫不经心的学生,可以采取各种方式使他们参与学习活动。比如给他们单独布置思考题,当他们找出疑点后,再要求别的同学一起来思考,并把各自的思考答案写出来。

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问题以后,就由他自己来回答、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让学生也积极地活动,教师就必须充分地了解学生的知识情况。有的学生知识面宽些,有的则窄些;有的能牢记学过的东西,有的则容易遗忘。因此,教师就要很好地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使他们每个人都能细心地听讲,跟上老师的思路,从自己已有的知识中找出重要的东西。如果学生在知识上有空白,或者脱离了教师的思路,教师就要补充讲解一些东西来填补他们知识上的空白,或者使他们跟上他的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教学技巧。他必须及时发现有哪几个学生开始听不懂他的讲解了,及时弄清学生遗忘了什么,他们不能理解教材的原因又是什么,怎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等等。要做到这一切,常常只要向学生提一个只需用几句话便能回答的问题就可以了。

在讲解的过程中,有经验的教师特别注意观察学生对知识的“关键点”(即各种联系相互交错、相互衔接的地方)是怎样进行思考的。他总是以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检查: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把我教给他们的东西用到了这里?我在教新课时,学生们各自动用了哪些原有的知识储备?这样的检查,对于促使学生去积极地获取知识是很重要的。它可以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例如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做简要回答,也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实际作业,要求学生在几分钟内完成。

有经验的教师发现学生有不懂的地方,并不会将教材从头再讲一遍,而总是用上述的检查办法来帮助学生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兴趣问题占有特殊的地位,他们对所学的东西越感兴趣,就越能集中注意力,并做到深刻理解。兴趣——它在人们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可以给人们的思想带上强烈的情感色彩。这种色彩的鲜明程度,决定着人们运用记忆里的知识的能力。学习应当是有趣的、引入入胜的事情。但这并不是说,在任何教材里都必须找出有趣的东西。只要学生经过本身的努力,发现了自己所不理解的东西,那么即使最枯燥单调的教材也能使他感到极为有趣。

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将如何确立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在讲课中,有时应当少给学生一点新知识,因为一下子讲得太多,学生接受不了,就会造成消化不良。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新知识只有牢固地依附在人们的旧知识上,才能被人们牢固地掌握。教师必须善于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结点,这些知识联结得越牢固,学生学习起来效果就越好。

(二)学生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

我在二十年前曾提出一个目标,即规定学生在第几学年、第几学季,应当达到什么样的教养水平,应当掌握哪些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规则、结论、公式和定律,并且要达到不会忘记的程度。我分析了中等教育所包含的全套知识、技能和技巧,好像看到了教养、智力和信念所赖以发展和产生的基础。这个基础就是一些具体的技能和技巧,如果没有它们,那么教学工作就很难进行下去了。这些技能和技巧包括这样一些方面:观察、思考、表达、阅读和书写,等等。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十年,不应当把这十年时间都花在学习阅读和书写上,他在入学后的头几年内就应当学会读和写。他对读和写学会得越早,学习其他东西就越容易,他就越不会有负担过重的感觉。反之,他就不能顺利地掌握知识。

我把学生在十年内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依次排列如下:

1.会观察周围的世界;

2.会思考,即会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提出疑问;

3.会表达自己的思想;

4.能流畅地阅读,并理解所读的东西;

5.能流利、迅速而正确地书写;

6.能划分阅读材料的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7.能找到同所要了解的问题有关的书籍;

8.能在书中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有关材料;

9.能对阅读材料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

10.能听懂教师的讲解,并做好简明扼要的记录;

11.能听懂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的讲解;

12.会写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围所看到、观察到的事物叙述清楚。

通过对各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的观察和研究,我确定了他们分别应当在哪一年级(个别情况下还确定了哪一学期和哪一学季)掌握哪一种技能,并且必须达到什么要求。只要粗略地看一下上述的排列次序,人们就不免感到担忧。因为它把平时教学中的问题都暴露出来了。(www.xing528.com)

例如,上面曾提到这样两种技能:能流畅地阅读,并理解所读的东西;能划分阅读材料的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并找出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这里,前者是后者的继承,后者是前者的发展。

但是奇怪的是,掌握后一种技能的任务早在三年级特别是四年级就向学生提出来了。而掌握前一种技能的任务,却要到学习文学阅读[4]时才提出来。这就意味着在学生还没有学会阅读的时候,就要求他们对所读的东西进行逻辑分析了。例如五年级学生没有掌握前一种技能(这意味着在阅读的时候还必须考虑阅读过程本身,而对所读的东西则无暇顾及了),却已要求他们对历史地理、生物学等学科的课文进行逻辑分析了。

这是不是说,在学生没有扎实地掌握某种技能以前,不要让他去完成需要这种技能的复杂的学习任务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学生还没有学会阅读(即还没有学会在阅读中进行分析)的时候,就不要让他做家庭作业。但这样也不行,因为这会把目前的学习年限拖长到十五年。由此可见,学生必须及早掌握最常用的技能,即用以掌握知识和其他复杂技能的基本技能。如果学生还没有学会阅读,那么对他来说,书籍就不能成为知识的源泉,学习就不会成为有趣的、有创造性的事;他的功课就不会及格。

随着学生阅读技能的不断提高,就应当要求他们学会边阅读、边思考,不仅要思考所读的东西,而且要思考别的东西,如老师的讲解、自己的看法,等等。这种技能在七年级就更加需要了,在八至十年级的创造性脑力劳动中将得到更加广泛的运用。如果学生还不会划分阅读材料的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特别是如果他还没有充分掌握快速阅读的技能,那么他就不能在阅读课文的同时听懂教师关于怎样阅读的讲解。但在实践中,我们却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还不会对阅读材料进行逻辑分析,就要求他得出结论了。

上述几种技能的排列次序,还使其他一些怪现象也都暴露出来了。谁也不能肯定地说出学生究竟应当在哪一学年学会流利地、迅速而正确地把教师口授的东西写下来(既没有遗漏,也没有错误),学会一边听教师讲解,一边做简要的笔记。可是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在整整十年时间里,都在学习快速书写。至于三、四年级学生,则远远不能掌握这种技能,而我们却在要求他们写作文,这怎么可能呢?

至于“会思考,即会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提出疑问”这一技能,有谁以及在什么地方专门对儿童做过培养呢?是不是每一位小学教师都有一本专门的练习簿,逐年地把一些训练思维的习题积累下来呢?没有,一点没有。原因据说是反正教师在每一节课上都要教学生思考的……儿童之所以不会解答应用题,难道不是因为谁也不负责教他思考吗?

不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和表达技能(这两种技能是紧密联系的),教学工作也将是不可思议的了。但是奇怪的是,我们没有见过任何培养这些技能的工作体系。没有一个教师能够肯定地说:我已经完成了这些工作,我的学生已经学会观察事物或现象的主要的、本质的属性了。

实际生活表明,无论是哪一种技能(没有它就无法顺利地学习),我们都说不出也不敢说,学生是在哪一个教学阶段上把它掌握的。有一个时期,我感到自己好像是在暗中摸索,教学工作实际上是在自发地进行的。我去听一些课,无非是为了有点事可做而已。后来我觉得这种情况不应当再继续下去了。我跟一些最有经验的教师一起,分析了教学大纲,估量了学生的实际能力,把关于每一种技能的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弄准确(这一点十分重要),并且研究了各种技能之间的联系。最后,我们确定了应当在哪一个教学阶段上让学生掌握哪一种技能。例如, “流畅地阅读,并理解所读的东西”这一技能,应当让学生在第三学年第一学期末就掌握。此后各个学年就不要再谈关于阅读技能的问题,否则就无法实现对教学的有计划的领导了。从第三学年第一学期起,同时也让学生开始掌握“划分阅读材料的各个相对独立的部分”这一技能。这项任务要分几个阶段来完成,第一阶段在四年级末完成,第二阶段在六年级末完成。在后一个阶段上,同时要让学生开始掌握中学阶段一种比较复杂的技能,即对阅读材料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

掌握流利书写技能的任务,第一阶段在二年级完成,第二阶段在四年级完成。到四年级末,每一个学生应当做到书写迅速,字体端正,并且不用考虑字母的写法,而只把精力用在思考所写的内容上。在第四学年的第二学期,开始掌握“听懂教师的讲解,并做好简明扼要的记录”这一技能。这一项任务要求在六年级末完成。

对写作技能的掌握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预备阶段,就在掌握快速书写技能的第一阶段之后,即第三学年初开始。第二阶段在第四学年第二学期开始,到第六学年完成。

在掌握一个个的技能时,必须实现使它们相互衔接的原则:当一种技能将要掌握时,就开始学习另一种技能。新的技能、较复杂的技能是建立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的。

在弄清楚各项技能的顺序和相互衔接的情况以后,我们就开始付诸实践了。于是,让学生掌握前面提到的一系列技能,就成了教师们在教学上的自觉要求了;对于学校领导人来说,则成了管理教育工作的一个纲领。

我们这样按照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体系来进行工作,已经有二十多年了。每一位教师在明确认识了某项技能的实质以后,就去寻求让学生掌握它的具体途径。例如,经验已经证明,学生为了掌握“流畅地阅读,并理解所读的东西”这项技能,就必须进行一定数量的练习,朗读一定页数的书,否则是不可能掌握的。而且,练习的数量也因人而异。又如,学生为了掌握思考(类比、比较、对比)的技能,就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思考题。再比如,为了让学生掌握观察的技能,我们就让学生去观察自然现象,讲述他们所看到的东西,逐步形成了到自然界去上课的一套措施。

根据学生的技能和知识的体系来领导教学工作,这样做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为了更清楚地看出这种优越性,就让我们来探讨学生的知识体系问题吧。我们分析了教学大纲和学生脑力劳动的情况,明确认识到学生必须牢牢记住的那些基本知识乃是教学工作的基础。我们确定了每一门学科的那些为学生所必须牢记的概念、公式、法则和其他概括性的原理。这是因为它们在脑力劳动中是经常要用到的。用形象的话来说,它们是随时要用的万能的工具,没有它们就无法走进知识的宝库。

比如说语法学习吧,它就首先要求学生牢固地记住最低限度数量的正写法的词。我们从词典和语法教科书里挑选出两千个正写法的词,这些词包含了所有最重要的正写法规则。学生在小学四年里掌握一千五百个词的写法,在五、六年级再掌握五百个词的写法。最低限度的正写法词的数量是由教师确定的。教师把学生掌握这些词的时间加以妥善分配,在不同的时间布置不同的练习,并且对每个人的作业情况进行研究。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一个学生到了六年级末能对两千个包含了最重要的语法规则的正写法的词牢记不忘,并且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它们的,那么这个学生的读写已经过关,他的语法知识和书写技能就变成了他的学习工具。记住必要的东西——这是学生在中年级和高年级不会感到学习负担过重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它能把学生的智慧解放出来,以便使他完成创造性的学习任务。

再比如说算术学习吧,它要求牢记乘法表。学生在第二学年的第四学季,就该牢记不忘了。学生还要牢牢记住一百以内的数的四则运算的简便方法(例如,学生要不假思索地说出83-69等于几,并且牢记不忘)。在三年级,学生应当记住一千以内的数的四则运算的简便方法。

在代数中,学生要牢牢记住乘法公式。这应当在六年级末就要做到。此外,对坐标法、数的整除特征、方程式、对数函数、导函数、积分、三角函数、复数等各部分内容,也都确定了其中要在理解基础上牢牢记住的那些东西,并规定了什么时候起应当记住它们。

为了使学生能牢记那些基本的知识,教师必须周密地备课,恰当地分配练习时间。例如,为了使学生牢记最低限度数量的正写法的词,俄语教师就要周末考虑整个学年以至好几个学年的词语默写作业。每一节课都得让学生抄录和复习几个词的正写法。每一个学生都要随身带着抄写本,回家后就复习抄在上面的词。这样在一学年中,学生能把每个词和有关的语法规则复习好几遍。

我们还要在必须记忆的东西跟只要理解而不需记忆的东西之间,画一条明确的界线。如果一个学生想把全部东西都记住,那么他将什么也记不住,甚至连那些必须记忆的东西也会记不住。忽视这一点常常是学校工作中最严重的缺点。

我们必须科学地分配学生掌握最主要的技能和知识的时间,这样领导教学工作,就能保证学生不但掌握一定数量的知识,而且在智力上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如何学习。

通过科学的安排掌握最主要技能和知识的时间来指导教学工作,就可以把掌握某些基本技能(首先是读和写的技能)和必须牢记的知识的任务提前到小学教学的早起阶段去完成,而正是在这个时期,儿童大脑十分容易接受来自周围世界的信息。如果儿童在小学里就能熟记包括全部正写法规则的一千五百个词,那么他就是一个会读会写的人了。

科学地领导教学工作,有助于在教养的两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技能教养和知识教养之间建立正确的关系。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忽略了技能的作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学生不能掌握知识,是由于不具备学习的技能。一个不会相当迅速而正确地书写的学生,是不可能写出好的作文,不可能把教师讲述的内容扼要地记录下来的。领导教学工作时,科学地安排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时间,还有助于为中等教育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即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技能。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学生做家庭作业的情况吧。他们还不会阅读,我们却已经要求他们理解古希腊奴隶制国家形成和衰亡的规律了……他们还不会写字,我们却布置他们去写以“一个阳光灿烂的冬日”为题的作文了。在给学生布置复杂的作业之前,必须先把一些基本的技能教给他们。

对教学工作的科学指导,应当促进学生在技能和知识两个方面都不断发展。学生掌握不太复杂的技能,就是为逐渐掌握较复杂的技能打基础。而他们在掌握技能的同时,也就在学习知识,包括记住各种规则、定律、公式等高度概括的知识。知识不能靠死记硬背,而要靠运用才能记住。如果说复习是学习之母,那么运用就是记忆之母。

校长靠科学来领导教学,就可以成为德育工程师。这种科学领导,能使全体教师团结一致,发挥力量;能真正地把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教学活动衔接起来。

在领导教学工作时,校长和教导主任的力量要配合起来,对技能和知识的分析,对学生掌握技能和知识的时间的分配,以及对它们的相互关系的确定,——教学领导中的所有这些问题,只有通过分析许多堂课和学生的书面作业,通过比较多年的工作的结果,才能得到解决。在这里,校长和教导主任的职责是不能截然划分的。领导教学是一项集体工作,但是一些具体事情(听课和分析课,分析个别学科的教学大纲以便确定技能的体系)的分工也十分重要。

校长和教导主任要指导学生的脑力劳动,首先就要经常听课和分析课。

教学领导和课外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负责课外活动的教师要通过分析学生掌握各种技能和技巧的顺序,来制订课外阅读的一整套计划。应该指出,学生在课外阅读文学和科普作品时,如果缺乏经过周密考虑的一整套计划,那么他们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就会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课外阅读有助于学生及早培养和发展起流畅地阅读这一最主要的技能。科学地组织课外阅读,应指导学生不去死记书报杂志上的东西,而是怀着极大的兴趣去揭示那些构成基本知识的种种概念、现象、规律和观念的实质。换句话说,凡是要记忆的东西,都应当通过课外阅读来加以强化。

【问题与思考】

1.许多校长甚至老师,更关注教学的一般流程,而苏霍姆林斯基则认为:“所谓领导,就应当把教学和教育工作中那些无法(也没有必要)预见和规划的东西排除在外,同时把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找出来,把那些不仅可能而且必须科学地预见的东西规定下来。”请联系后文详细说一说,这个“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是指什么?

2.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关键点”究竟是什么意思?你能举一个所教学科中的“关键点”的例子吗?

3.苏霍姆林斯基划定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教学内容(即“技能和知识的体系”),实际上,整个教育阶段、某一学年或学期、每一个主题的学习,都会涉及包含技能和知识(现在还包含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你能借以反思自己教学效率不高的原因吗?你能列出一个或一些关键的技能或概念,并能清晰地写下它们的内涵和外延吗?

4.建议你做这样的练习:每一学期开学之前,利用长假,做一份详尽的学期学习内容清单,即一份个性化的“学科学习标准” (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是“第一套教学大纲”)。可参照国家课程标准、语文教材、考试大纲或往年上级部门的考试试卷,并结合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来制定。

5.如果你是校长或负责教研的领导(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你觉得这一部分内容对你组织相应的教研工作有什么启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