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的出现,是一个奇迹。
在基础教育界,很难找到这样的人,他既拥有深厚的学养(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素养),又有漫长而扎实的实践(长达三十年之久),并且实实在在地创造了一所举世闻名的学校(帕夫雷什中学)。对我们而言,幸运的是,他还以超乎寻常的勤奋,把这一切思考记录了下来。这几方面的成就,使得苏霍姆林斯基既成为一座活的教育学宝库,里面蕴藏着大量的细节,或者说活的教育学细胞,可能源源不断地给后代的人们以滋养。
遗憾的是,虽然苏霍姆林斯基读者众多,但这座教育学宝库的能量,远远没有发挥出来,有许多因素妨碍了能量的发挥:苏霍姆林斯基并不系统的写作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的意识形态色彩,以及读者的教育学素养与苏霍姆林斯基之间的巨大差距,等等。这导致了许多人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更多赞叹,但却不得其门。而赞叹往往源于一鳞半爪的“收获”,例如感动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勤奋或者对学生的爱,或只看到他对阅读的强调,等等。显然,这导致了相当程度上的误读,以及对苏霍姆林斯基真正的贡献的忽略(尤其是智力方面的成就)。
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尝试从苏霍姆林斯基众多的著作中抽取框架,梳理出“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基本结构,然后将他的著作择其精要,依据结构重新编排,并指出其中的关键,以协助读者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真正贡献,并使之在教育教学中真正地发挥作用。
作为编著者,自然希望本书得到合适的使用,所以不揣浅陋,编写此指南,供读者参考。
一、本书中的关键知识(第一套大纲)
本书的核心,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循环”:
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
真正地理解和内化这一循环,是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关键。在这一循环中,包含了若干关键概念,它们对循环本身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中的关键知识。
(一)自尊心
如果承认成长首先是内在之事,那么便需明白,自尊心是成长的关键因素。
而作为教师,可能摧毁学生的自尊心,也可能加强学生的自尊心,这又取决于三种重要因素。
1.信任
2.评分
3.个别对待
什么是信任?如何评分?个别对待如何可能?这些问题的理解都十分关键,它不仅仅是教师改变姿态,更是高度专业发展的结果。能否正确地回答这三个问题并形成信念,对教育教学至关重要,并且是根基性的。
(二)智力
智力问题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核心,也是非常容易被忽略和误读的。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素养,主要体现于对学生脑力劳动过程以及对知识的长期研究中。这些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化为一些非常精彩的观念。
1.两套大纲
两套大纲是容易误解的概念,第一套大纲实质上就是教学内容,第二套大纲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独特贡献,是为掌握第一套大纲而准备的智力背景。
掌握这组概念的关键,是有两套大纲意识,并且能越来越成熟地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两套大纲。
2.自动化读写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独创的非常重要的概念,在小学阶段尤其是中段尤其重要,它也揭示了相当一批学生在高段以及中学落后的原因。掌握这一概念,对提升小学阶段教学质量的意义是决定性的。
3.随意识记与不随意识记
在这里重要的是对随意识记的强调,知识如何活起来而不是被以死记硬背的方式存储下来?理解随意识记的原理是关键。
4.交集点
如何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理解而非死记硬背地掌握知识的关键在哪里?交集点这个概念源于对思维机制的深刻洞察,在日常教学中尤其有启发意义。
5.思维课
这是针对低段以及学前儿童经验匮乏时的一种非正式教学方式。
6.直观性
这是一个颇多误解的问题,诸如“语文教学生活化”等提法中,都包含了对直观性的误解。掌握这一概念,要真正地理解直观性的含义以及目的,并且能在教学中正确地运用直观性。
7.劳动与智力
这里探讨的是劳动中的智力因素,是直观性探讨的延续和扩展。显然,非常有利于纠正现在许多学校对劳动的片面认识(例如,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割开来)。
在智力部分,还要尝试将这些分散的概念再整合起来,这种整合,依赖于对下列问题的再思考。
1.不同阶段学生的脑力劳动究竟是怎样进行的?
2.后进生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辨识后进生的类型并有针对性地予以补救?
(三)丰富多彩的校园精神生活
这一部分的关键,是理解下面三个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全面(或丰富)
2.个性
3.和谐
这一原理,显然同样适合于班级。这一部分内容的掌握,取决于你对下述问题的思考:
1.在你的资源条件下,你能在多大程度上确保孩子精神生活的丰富?
2.在你的学校(班级)里,孩子有机会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吗?你如何保证?
3.你如何确保在班级整体水平与孩子个性发展之间,在主要领域的学习以及孩子的个人兴趣之间保持必要的平衡或者说和谐?
(四)道德教育
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是道德?这个问题答案五花八门,但要真正地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是如何回答的,从而将他的道德概念进行清理,与我们头脑中习焉不察的道德观念区分开来,然后,厘清下述概念:
1.道德习惯与道德气氛
苏霍姆林斯基是反对枯燥地说教的,他希望一切环境都具有教育含义。
2.自我教育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的一个核心概念,要理解:如何引导学生自我教育?
3.集体教育
这是教育中的重大因素,但集体教育有利有弊,分寸感在哪里?把握原理分寸,是掌握的重点。
4.劝诫、表扬、惩罚……
这些经常用到的策略,应该如何在情境中正确使用?
本章附录了不少案例,研习这些案例,有利于内化本章相关知识。
(五)家校合作
苏霍姆林斯基的家校合作做得细致深入,他以这种方式改变了社区,履行了学校的社会责任。
在这一部分里,可以学到一些细致的家校沟通技巧,但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个问题:我如何有效地构建家校关系?并且能为每学期列出计划?如果你是校长,或许还可以考虑学校与社区如何更密切地互动。
(六)教师发展
这里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但搞清楚下列问题是重要的:
1.教师如何爱学生
当然,这包括了为什么要爱学生等问题。这个问题的重点,是理解“教师之爱”,或“睿智之爱”意味着什么?
2.如何为自己设计阅读路径
这个问题涉及知识结构,以及本体性知识诸问题。最重要的是观照自己目前的状况,为自己找出一条合适的阅读之路。
3.关于教育写作的问题
这涉及多种写作:计划及总结、教师日记等。
4.教师如何成为研究者
日常教育教学应该是研究性的,但研究应该如何进行?
学习这一章,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明确的反思,然后逐渐形成一条属于自己的有效的专业发展路径。
(七)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部分是给校长及相关领导看的,普通教师选读其中部分内容即可。
这部分的核心,不是构建一个学校文化的体系,而只是探讨一个问题:如何使教育教学研究成为学校的真正核心?
在这个背景下,当然也有另外一些重要概念:
1.传统与仪式
2.听课、评课与分析课
二、如何掌握这些关键知识(第二套大纲及延伸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是非常全面的,涉及教育教学的几乎各个角落,所以要掌握上述关键知识并不容易,或者说,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正是经典的特征。(www.xing528.com)
要知道上述结论,或许只要把这本书读一遍就够了。但是理解上述结论,就非常难了,而要让上述结论吸纳进自己的个人教育学中使之成为一种教育学本能,就更需要长期的修炼。
(一)什么是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的智力背景或者说第二套大纲?
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最重要的背景,不是任何另外的图书,而是你的活生生的教育教学实践。理解下述结论是重要的:
越热爱教育,热爱孩子,在教室里投入的精力越多,越能够理解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理论。或者说,越具备阅读本书的良好的智力背景。
并不是你只要每天按时上下班,在教室里忙忙碌碌,你就拥有良好的实践背景,因为深入教室,或深入教育教学实践,并不是你的身体在场,而是你的灵魂在场。灵魂在场意味着你不是站在学生身边,而是与学生相互编织,你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知识融入灵魂,然后再活生生地影响学生。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误读或不理解,根源往往在于实践的这种不深入,因而缺乏了理解背景。
如果没有对教育教学的真正热爱,没有全身心地投入,要理解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是不可能的。如果阅读的目的,只是从中获取一鳞半爪的教育教学技巧(即所谓的方便法门),那么,不要等到读完本指南,你就可以合上书了。——它不适合你。
如果你有这份热爱与投入,也仍然要防止你的片面。例如,一个过于重视爱心的老师,会看不到苏霍姆林斯基对智力的重视以及在智力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可以想见,因为教育教学中的投入探索是长期的,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也在相当长时间内是常读常新的:你不断地会有新的发现和领悟,因为你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又深了一层。
(二)要想进一步深入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那么,可继续研读他另外的作品(包括别人选编的)。例如:
1.《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这本书的好处是可以拆开来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反复研读。
2.《要相信孩子》,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
这本书中有不少案例,尤其是关于问题学生的案例,是一本通俗而启发很大的书。
3.《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2月第1版。
这本书推荐给校长阅读,是对帕夫雷什中学办学实践的全面总结。
4.《和青年校长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这本书推荐给校长阅读,主要涉及教育教学,清晰实用。
5.《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这本书主要涉及道德教育。
6.《公民的诞生》,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比较全面地涉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
7.《育人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
包括了三本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公民的诞生》 《给儿子的信》。
8.《家长教育学》,中国妇女出版社,1982年3月第1版。
收录了诸多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家校关系的重要论述,以及一些信件。
9.《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第1版。
描写了苏霍姆林斯基五年期间与一个班的三十一名学生朝夕相处的平凡岁月,内容是一年小学预备班和四年小学班的日常教育和教学工作。
10.《爱情的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4月第2版。
关于爱情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些论述已经不太适合这个网络时代了。
11.《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年11月第1版。
这是《给教师的建议》的前身,是由苏霍姆林斯基亲自编选的,现在几近“失传”。
12.《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也可作为资源参考。
以上,是本书中的选文来源。若要专题研究和延伸阅读,可从上述图书中选取。
(三)拓展阅读
在每一章后面的“资源与拓展”中,已经列出了一些书目和文章,在这里强调一下,如果能够在读完本书后再继续研读下列作品,将有助于加深对本书的理解,并有助于弥补本书之不足。
1.《孩子们,你们好》,阿莫纳什维利,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这是苏联的另一位伟大的实践型教育家的作品,必读。
2.《特别的女生萨哈拉》,爱斯米·科德尔,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这是一本童书,但是一本理解儿童,理解教育的极好的作品。
3.《教育人类学》,博尔诺夫,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第1版。
这本书已经被列入网师课程,里面关于信任、危机与遭遇等的论述,十分精彩,也是对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中相应观点的深化和发展。
4.《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杜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
杜威实际上是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思想来源,“我们怎样思维”部分,是对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智力的观点的最好的阐释。
皮亚杰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思想来源,这本书的核心是: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6.《思维与语言》,维果茨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第1版。
维果茨基是苏霍姆林斯基的重要思想来源,也是帕夫雷什中学老师必读的心理学家。
7.《教育的目的》,怀特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1月第1版。
这本书已经被列入网师课程,其中“浪漫—精确—综合” “自由—纪律”两组概念可与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参读。
8.《适于脑的教学》,詹森,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脑科学的研究,能有力地支持苏霍姆林斯基的结论,并且提供更广泛的启发。事实上,这本书所在的“脑科学与教育译丛”都是值得阅读的。
希望这些拓展阅读不会对大家构成干扰,因为首要的,仍然是认真而扎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同时,尽可能保持每天孜孜不倦地阅读,而这些书,都可以作为阅读的材料。
三、学校或区域读书会如何利用本书
据笔者所知,不少学校或区域都组织教师共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但多数时候收效不大,似乎不得其门。笔者相信本书在这方面将会有所贡献,可用以共读,引导人们走进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宝库。
总的原则是,少而透,切忌走马观花。
如果共读的次数比较少,宁可选读其中个别章节,而不能贪多求全。如果共读的时间比较充裕,那么建议:
(一)以主题为单位
主题不是指大主题,而是指小主题。甚至有些小主题也要分几次研讨,例如“两套大纲” “自动化阅读”,等等。因为这些主题虽然从属于“智力”这个大主题,但是太重要太关键了。共读要确保一个主题被透彻地理解,因此不建议在一次共读中讨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题。
(二)精选材料
记住一个原则:材料总量,不能够超过50页。
材料建议由下述内容构成:
1.精选的一则或数则解释这一主题的原文。
2.精选的辅助材料。(例如本书中的解读,以及另外相关的资源,可利用“资源与拓展”中提供的线索。)
3.案例。可以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案例,甚至可以是文学作品中的案例,但最好的案例,是自己学校或区域的老师亲身经历并书写出来的案例。并且,最终讨论将越来越过渡到以讨论学校或区域的真实案例为主,这是让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活起来的最好的办法。如果案例之间,或案例与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之间存在着对峙或者说交集点,最佳。
(三)精心组织
1.组织上要去行政化,让有学术才能的人或有组织才能的人担任主持或轮流主持。
2.流程要细致化、常规化。例如:
(1)资源的整理发放,以及讨论题目的设计。(通常建议至少提前一周,并能跨越周末,以方便老师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2)要树立讨论规则,防止冷场,以及太多无效发言。
(3)做好讨论记录,尤其重要的是对讨论成果进行梳理并作为共识留存。
3.要有必要的纪律。例如必须读完全部材料才能参与讨论,核心材料必须进行批注式阅读,等等。
对一所学校或一个区域而言,苏霍姆林斯基甚至可以进行多轮阅读,例如每几年重读一次,因为案例是鲜活的,所以不但不是浪费,反而有益于深度建构。
持久的良好的读书会,是不断改进并逐渐形成文化的结果。
因为时间仓促,本书中附录的资源是有限的。
我们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尽早建立专门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网页,其中会包含不断添加的越来越丰富的案例资源,包括相关电子书及文章,为读者自学以及读书会组织共读创造更好的条件,欢迎关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