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的教学工作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模拟、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师范生应了解教学的全过程,熟悉多门课程(小学语文、小学数学、小学科学、小学道德与法治、小学综合性学习等)和多种课型(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实验课以及讲评课等),掌握教学的重要环节,学会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便于督促、检查和档案留存,每位实习生须进行一定数量的听课与上课,还需提交一定数量的听课笔记、课堂实录、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反思与教育教学评价(试卷)等材料。所听课程和所授课程应尽量多样化,这也是一专多能和全科培养的要求和体现。
(一)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先期准备。美国学者肯普给教学设计下的定义是:“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研究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部分的问题和需求。在连续模式中确立解决它们的方法步骤,然后评价教学成果的系统计划过程。”就是指教育者在一定的课程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根据课程标准与教材等的要求,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安排教学活动。他认为任何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解决以下三个主要问题:① 学生必须学到什么(确定教学目标);② 为达到预期的目标应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调整分析确定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③ 检查和评定预期的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价)。
教学设计是一个由浅入深、从感性到理性、从构想到实施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它的一般程序主要由以下基本环节构成:分析教材和学情—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程序—进行教学媒体设计(含板书)—教学评价(反思)。教学设计方案内容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
表2-1 教学设计方案(传统教案)
续表
案例2-1:
《花的学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统编版教材编写围绕着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双线组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美丽的校园,成长的摇篮,梦想启航的地方”;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
本单元的课文围绕“校园生活”主题,形成一条贯穿教材的、显性的线索。另一条线索则是“语文要素”的各种基本“因素”,是一条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隐线。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在课文中,“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等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花草树木皆有情趣。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需要处理好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的相互关系,在“语文要素”训练中理解“人文主题”,在感悟“人文主题”中强化“语文要素”训练。
本文是散文诗文体,语言优美且富有想象力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在教学中,教师采用“诵读法”“联想法”“读写结合法”与“群文阅读法”等,引导学生感悟写法并学以致用。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上处于第二学段的开端,是两个学段之间的重要过渡阶段,也是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式等的重要过渡阶段。
三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由再现性想象向创造性想象过渡,想象来源于生活与广博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面,鼓励阅读,创造条件让学生阅读和想象。
三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发展,但注意力仍不够集中。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有“矛盾”与“高潮”激起学生的课堂关注,加强对新课型的研究,丰富教学评价方式。
三、教学目标
1.划找和批注有新鲜感的词句,通过诵读和想象,感受诗歌(散文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积累好词好句。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成群文阅读,进一步感悟写法,学习其表达方式,并能在习作中尝试运用。
3.感受花孩子的童真童趣,由花及人,发现和体会校园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四、教学重难点
1.通过文本的连接,由花及人,感受儿童的校园生活。
2.通过阅读,关注具有新鲜感的句子,展开想象,激发习作兴趣。
五、教学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闻歌起兴,关注作者
师:本文作者泰戈尔也有一首诗叫作《生如夏花》,《生如夏花》这首歌的歌词就是歌手朴树受泰戈尔诗歌的影响写成的。
2.引导学生借助课后资料袋进一步了解泰戈尔,再次走进文本。
《花的学校》选自《新月集》。在《新月集》中,诗人书写了孩子纯净的心灵。作家郑振铎说:“我喜欢《新月集》。《新月集》具有这样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成人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总之,读者只要一翻开来,便立刻如得到两只有魔术的翼膀,可以使自己从现实的苦闷的境地里飞翔到美静天真的儿童国里去。”
这节课我们就插上这“两只有魔术的翼膀”,继续在花孩子的“花的学校”遨游。(板书花的学校)
(二)重点感知,感受快乐
默读课文,再次走进花的学校,感受花孩子们的校园生活,走进那天真的儿童国,看看哪些文字描绘出的画面令你心动。
要求: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圈一圈,划一划,在旁边写一写你的心得(做批注)。
学生圈画批注完后分享自己觉得优美的、新鲜的句子。(句子赏析顺序根据生回答的顺序做应变调换)
预设:
句子一: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1.感悟写法。追问:哪里感到新鲜与优美。(拟人的句式,将东风写活了,写有趣,仿佛万物皆有灵性。)鼓励生平时在习作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思考怎样将优美的句子读出美感。(通过重点词语与想象入手。如:从声音的质感上,雷声响亮而沉闷,可以采用重音;荒野空旷无际,可以拉长语音;吹着口笛可以读得轻松些。)
句子二: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1.请生有感情地朗读该句并评价指导。
2.想象画面,全班合作,尝试用动作和声音表现出这个画面。师读语段生模仿。
3.请生说说看在演绎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生:开心,兴奋)树枝、绿叶、雷云的心情会是?(生:也和我们一样)再想象一下,花孩子们的心情又会是怎样的?它们会发出什么声音,做出什么动作?
4.带着这份开心与兴奋,全班再次齐读该句。
句子三: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地上跳舞、狂欢。
1.感悟写法。(同样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出了花孩子们的活泼、可爱的形象以及他们的开心。)
2.设疑体会:联系上下文思考,现实中的花儿们真的会跳舞、狂欢吗?(生回答)猜一猜花儿为什么会动起来?(关注生活:东风吹,阵雨落,验证了“想象来源于生活”,板书“想象来源于生活”)
3.想象感受:一群一群的花儿们是怎样跳舞狂欢的?联系上文,设置情境想象:
当雷声在天上轰响时,他们是怎样跳舞、狂欢?
当六月阵雨落下的时候,他们是怎样跳舞、狂欢的?
当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的时候,他们是怎样跳舞、狂欢的?
4.竞争朗读与指导:请小组分别有感情地朗读该句,看看哪一小组能把花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开心的情绪读出来。
朗读指导与评价:朗读“突然”一词需要节奏加快,“跳舞、狂欢”这一部分的情绪高亢,可以加重语音,升高音调。
句子四: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1.关联前后两句,请生有感情地齐读。
朗读指导与评价:师先不做评价,请生思考要怎样读好这一部分内容。(抓关键词“真的”,读出孩子的天真又充满肯定的口吻)
2.请生再次朗读,其他学生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语气?(肯定)
3.感同身受,替换主语朗读。思考:这样有趣的话是谁说的,猜一猜文中的“我”是什么样的身份。(也是上学的孩子)文中的我、花孩子们还有同学们都是上学的孩子,感同身受,(板书“想象来源于生活”)将第四段的“他们”换成“我们”再一起读读该段,老师读第三段。
句子五: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1.请生有感情地朗读该段,并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画面。(五彩缤纷的、生动的)
2.请生也想象一下,还会有什么美丽的色彩,用最喜欢的一种颜色为花儿们(花型卡片)画上新衣,(师在黑板上板画)一起展示。
3.联想想象:穿着花衣的花孩子们像个小炮弹一样地冲出学校,你能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画面?
4.看来想象来源于___________。(生:生活。板书“想象来源于生活”)
5.齐读全文,整体感受。
小结:感谢同学们的朗读、想象与分享让老师仿佛回到从前无忧无虑、快乐有趣的校园生活,同学们,你们是不是也感受到了呢?让我们再一次跟着音乐齐声朗读全文,畅游花的学校,感受花孩子的快乐生活。
(三)以文解文,合作探究
1.引入:在分享过程中,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发现了“想象来源于生活”,老师还想告诉你们另一个读书的小技巧——“阅读可以丰富想象”(师板书)。在认识了花的学校里可爱的孩子们以后,同学们想不想读一读更多关于花孩子们的诗歌,找一找更多的具有新鲜感的句子,寻找想象的翅膀?
2.拿出下发的阅读材料(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别踩了这朵花》)引导学生发现“阅读是带着目标去读的”。
3.梳理要求,引导合作感悟:请生拿出学习单,仔细阅读学习单上的要求。
学习单
结合前面的课文分析,引导学生总结阅读方法:圈划新鲜感的字句;看注释、查字典、请教同学或老师;多读、细读文章;边读边思考,及时写下心得;抓住关键词等。
4.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习单。
5.小组汇报分享:请小组代表汇报学习单内容。(每组分享一句觉得最具新鲜感的句子,让每一组都有机会去展示汇报。要求生有感情地朗读;引导鼓励学生关注新鲜感词句,积累语言材料。)
预设:
《金色花》:
句子一: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师引导联系《花的学校》,请生想象描绘《金色花》中花孩子跳舞的场景,感受花孩子的形象。
句子二: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引导关注“暗暗”这一叠词,寻找文中其他叠词。(生:悄悄、暗暗、小小、笑嘻嘻)想一想展示出了孩童怎样的性格,又要怎样读出来?(读出天真调皮的语气)
句子三: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请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寻找另外两处孩子变成花时与母亲的互动,对应母子之情这一主题。
《别踩了这朵花》:
句子四:它妈妈给它披上,一件绒毛的大氅,降落伞似的,把它带到马路边上。/ 冬天的雪,给它盖上厚厚的棉衣,它静静地躺卧着,等待着春天的消息。
请生关注另外一句类似的句子,对比《花的学校》一起欣赏(生:拟人)。
句子五:这一天,它觉得身上润湿了,它闻见泥土的芬芳;它快乐地站起身来,伸出它金黄的翅膀。
思考,除了是一个快乐、可爱的花孩子,他还是一个怎样的花孩子?(生:勇敢)哪里体现出来?
这样可爱的花孩子,同学们,当你们享受校园生活,快乐春游时,忍心去踩他吗?(生:不忍心)所以我们要怎样?(生:爱护他们)
(四)兴趣习作,课堂延伸
1.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我们也是花孩子呀!同学们也生活在自己的学校中,每天都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趣事,小伙伴们每一天也都在快乐地成长。我们在阅读了这么多具有美感的文字后,让我们插上这“两只有魔术的翼膀”,用新鲜的词句来写写我们的学校。
请你马上拿起笔在学习单上写一写吧!
我的学校
小提示:如果你有很多关于学校的话想要说,可以写一篇。如果你觉得有困难,也可以只写一段。
2.课堂延伸:细细想,认真写,美美读。将反复修改过的习作,端正地抄在老师发的花的信笺上,并熟读成诵,下次班会我们进行一场赛诗会。
3.拓展阅读:阅读泰戈尔的《新月集》和冰心《繁星·春水》。
七、板书设计
花的学校
想象来源于生活
阅读使想象丰富
八、教学反思
略。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不仅要设计教师如何去教,更应该关注学生如何去学。现在很多学校要求写“导学案”或者“学案”,这也是新课标学生主体性的体现与落实。
表2-2 教学设计方案(学案)
案例2-2:
《植树问题》第一课时
嘉兴学院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151班 俞 澜
一、学习内容
本节课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106页数学广角中的《植树问题》。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围绕着“两端都栽”这一个植树问题展开。教学内容在组织上重过程,要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重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二、学生基础分析
学生在解决植树问题前,一年级上《认识图形》中,将实物与图形匹配,渗透对应思想。二年级下《表内除法》中,利用除法算式来解决问题,理解除法的含义。三年级上《倍的认识》中,利用线段图来描述和分析问题,渗透几何直观。四年级上《路程、速度、时间》中,理解各个量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思想。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更能顺应本节课的教学,且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容易找到相关的原型,因此比较容易体会到探索规律的乐趣和成功感。
五年级的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能力也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但同时也需要教师予以辅助帮其深化。这部分内容放在这个学段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和学生的自主探究,使学生在获得间接经验的同时有机会获得直接经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借助线段图来描述和分析植树问题,掌握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栽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数学思考目标:经历植树问题的探索过程,体会用线段图来描述和分析问题的直观性,渗透几何直观思想。体会借助对应思想来解决栽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建立模型思想,理解数学从特殊到一般的规律。
3.问题解决目标:能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植树问题,并尝试解决。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4.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积极性和兴趣,体会数学世界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学习重难点
教学重点:模型建构的过程;掌握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栽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对应思想来建立栽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关系的模型。
五、教学策略
本设计采用的教学策略主要为情境教学策略,即教师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具体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达到发展学生,实现教学目的的教学策略。情境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植树模型蕴含在游乐园绿化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大胆猜想,小心求证,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植树模型的概念。
2.拓展问题情境空间,给予学生探究的机会和时间
教学虽然始于两端都种的植树问题,但不局限于该问题,通过探究问题的设计和探究活动的开展,拓展了植树问题的内涵,为学生提供了探索模型、建立模型、解释模型、应用模型的机会与空间,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体悟数学模型的思想方法。
六、教学过程
续表
续表
续表
小学语文教学方案设计(上、下)微课
(二)说 课
说课,就是依据教育教学理论,在上课前或上课后,向同行、专家或领导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构想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说课不同于备课和上课,不但要说清楚教(学)什么和怎么教(学),还要说明白为什么教(学)这些和为什么这样教(学)。
说课具有很强的理论性。理论性是说课与备课、上课的根本区别。说课不是说教案。说课不仅要精确地说出“教”与“学”的内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具体阐述“我为什么教(学)这些”“我为什么要这样教(学)”。说课的内容包括说理念、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说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与说教学效果或特色。
表2-3 说课要求及评价标准(100分)
案例2-3: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特色七个方面展开。
一、说教材
《我要的是葫芦》是统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重点围绕“怎样看问题”展开,该单元收录了三篇寓言故事,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明白一定的道理。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了种葫芦的人任由叶子上的蚜虫生长,最终一个葫芦都没有得到的故事。文章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语言朴实,内容浅显。文中多运用感叹句和反问句表达葫芦的可爱以及种葫芦人喜爱葫芦、对蚜虫不屑一顾的感情。学生易于了解课文大意,明白种葫芦的人没有得到葫芦是因为没有处理害虫,但对叶子、蚜虫、葫芦之间的关系和其中深刻寓意的把握有一定难度。
《我要的是葫芦》配有两幅插图,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故事道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说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爱动、好奇心强,有较高的学习热情。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们已经基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对浅显的语文材料有所感知,能声音响亮地回答问题,大部分学生在上课时能够跟上教师的讲课节奏。因此学生在学习《我要是葫芦》这一篇课文时,可以较好地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对于课堂活动,也大都会积极参与。二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课堂上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助推他们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但是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仍处在初级阶段,以形象思维为主,有效注意时间较短,注意力容易分散,且不容易理解蕴含在寓言中的寓意。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例如通过联系生活、创设情境等方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三、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基于教材解读和学生实际情况,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运用形声字的记字方法,认识“葫、芦、藤、谢”等6个生字,会写“棵、谢、盯”3个生字。
(2)读准句子的语气,体会感叹句的表达效果,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能够复述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新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第一学段要“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因此,我将识字写字和朗读课文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学生在一年级时就接触到了感叹句,知道感叹句是用来表达强烈情感的。多篇课文中都出现过感叹句,大多以赞美的情感为主。《我要的是葫芦》出现了表达不同语气的感叹句。二年级学生对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往往感受不深,所以,我将“注意句子的语气,体会感叹句的表达效果”作为本课时的教学难点,解决这一难点,将会为下节课寓意的揭示打好基础。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教学,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情境创设法、想象促读法等开展教与学。通过读读、想想、说说等让学生深入阅读与探究。学生在阅读中识字,在朗读中理解故事内容,感悟道理。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为了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读懂字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品读感悟,落实语用;揭示结局,引发期待。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所种植植物的生长情况。接下来通过谜语来猜一猜故事主人公种了什么植物,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问:种葫芦的人要的是葫芦,那他最终得到葫芦了吗?学了本课可能会对你的植物种植有所启发。学生带着好奇与期待进入课文的学习。
(二)读懂字词,读通课文
识字写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二年级学生的自学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不仅要让学生会读、会认、会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识字的能力,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本课的生字很多是形声字,例如葫、芦、蚜、盯等。以“盯”字为范例,引导学生感受形声字的结构,并由此推测读音和字义。由一个及一类,帮助学生掌握一类字的学习方法。通过举行摘葫芦比赛检验学生生字学习效果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本课的新词,鼓励同桌之间结合生活互学解决,再全班交流学习,最后由教师查漏补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兼顾教师的主导性。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复述课文,梳理文章脉络。
(四)品读感悟,落实语用
第一课时重点解读第一自然段,结合插图一,通过对重点词句的理解和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品悟感受情感,教师适时引导和提升。
品读一: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先让学生说一说葫芦的生长过程(先长出什么?接着长出什么?最后长出什么?),提问:为什么用来三个不同的动词(绿叶——长满了,小花——开出了,小葫芦——挂了),并边读边做动作。教师总结和拓展:用几个不同的动词,就把这棵葫芦慢慢长大的过程说得更丰富生动了。让学生仿照句子说一说自己所种植植物的生长过程。
重点解读“挂”,初步体会喜爱之情。将“挂”替换为“结”,对比分析。
预设一:这葫芦长得实在太可爱太好看了,就像是画上的葫芦挂上去的一样美。足见种葫芦人的喜爱。
预设二:“挂”,可以组词“牵挂”,对这几个可爱的小葫芦,种葫芦的人一直都牵挂着他的葫芦。足见种葫芦人的喜爱。
品读二: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语文课程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因此,在教学时,努力挖掘训练点,创设情境,让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得以驰骋,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
(1)感受感叹句的情感。
通过句号和感叹号的对比朗读,让学生做动作朗读等感受种葫芦人的喜爱之情。
(2)种葫芦的人每天都去看几次,他都会在什么时候去看呢?练说句子,体会喜爱之情。
预设:一起床……下雨的时候……心情好的时候……临睡前……
(3)多么可爱的小葫芦啊!种葫芦的人是多么喜爱小葫芦啊!想象一下种葫芦人去看葫芦时的场景,并想想他会对葫芦说些什么呢?练说句子,体会喜爱之情。
预设:下雨的时候,雨声淅淅沥沥。小葫芦在微风中摇晃它的身躯,在雨水的洗礼下变得更加翠绿了,他忍不住满心的欢喜,感叹:葫芦葫芦,你有了雨水的滋润!一定会越长越大的!
……
(五)揭示结局,引发期待
种葫芦的人这么喜爱葫芦,可是,到最后却一个葫芦也没有得到,这是为什么呢?种葫芦的人也很纳闷,我们下节课就一起帮种葫芦的人找找答案。
提出的问题使学生对下面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也再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说板书设计
本课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序展开故事,所以,板书以第一段中葫芦生长的三个动词串联。板贴的形式,既丰富了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最后的问号承接下节课的学习。
七、说教学特色
(1)落实语用。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要落实在具体词句上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教学中重视识字写字,重视挖掘重点词句,例如“挂”等。另外,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学习“先……接着……然后……”以及多样的动词后,让学生迁移运用,说一说自己种植的植物。
让学生在“乐”中学,更在“乐”中得。让学生想象并练说既可以促进阅读理解,也是听说读写融合发展的体现,更是落实语用的要求。
(2)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要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收获知识。教师只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小学语文说课(上、下)微课
(三)试讲与磨课
写完课时教案后,要自己进行试讲演练,根据试讲情况,及时补充和修改教案,做到反复试讲,不断改进。因为只有通过自己试讲演练,才能发现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教学重难点是否突破,从而根据情况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步骤和教学环节,同时也能对师范生的课堂语言表达进行提升,做到表达顺畅精练、富有亲和力。对修改后的教案,师范生要尽量记熟。上课时,要做到心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熟悉,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不查阅相关资料,以免影响教学进程。
试讲演练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除了用常规的微格教室进行模拟试讲之外,还可以自由组成小组,如以实习小组为单位在教室或宿舍等场所练习试讲,相互点评。在试讲演练内容上,可以先从片段教学演练开始,依次逐步上升到整堂课所有环节的整体演练。
表2-4 实习试讲记录表
续表
(四)上 课
上课是教学工作实习的核心内容,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学能力的核心,过硬的课堂教学技能是师范生站稳三尺讲台的基础,亦是其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和路径。课堂教学技能包含了课前准备、导入新课、教学重点难点把握、课堂管控、教学策略应用、语言表达、教学媒体运用等多种能力。
上课,从课型上看,可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新授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授课一般经过以下环节:导入—新授—结课。
以小学语文为例,不同教学内容的一般教学过程如下:
(1)拼音教学
导入(复习、情境、故事等)—学习发音(字母发音、声调、拼读)—练习书写(示范、书空、描红等)—学习词语、儿歌,巩固拼音—结课。
(2)识字教学[1]
提出生字—生字的音形义教学—复习巩固—结课。
(3)写字教学
教师指导书写要领—范写—学生练写—师生共同评议—学生改、练。
(4)阅读教学[2]
一般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初读了解—精读感悟—总结升华。
自主型阅读教学过程:阅读准备—整体把握—理解鉴赏—反馈调控。
合作型阅读教学过程:通读课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组际交流—整体评价。
探究型阅读教学过程:明确阅读任务—初读感知课文—提出研究问题—探究、解决问题—交流评价,深化认识。(www.xing528.com)
(5)习作教学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师生谈话,打开思路—读写勾连,习得方法—自由习作,教师巡视—交流反馈,指导修改。
(6)口语交际教学
创设情境,导入谈话内容—打开思路,初步交流—示范引导,明确口语交际的要求—学生自主练习,教师相机指导—展示交流,多样评价。
(7)综合性学习
阅读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准备—阅读—展示—评价。
活动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活动设计—活动准备—活动开展—活动展示—活动评价。
问题探究型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过程:确定问题—准备—探究—得出结论—分享成果—过程评价。
以上只是几类语文教学内容的一般教学过程,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材料、教学主体等的不同进行必要的变通。
案例2-4:
许嫣娜执教《荷叶圆圆》课堂教学实录[3]
上课前板书上画了个大圆,镜头对准大屏幕上显示一张绿油油的荷叶,美丽至极!老师慢慢地在板书上给这个大圆画上了花瓣。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这荷叶上。
师:这荷叶多美啊!你们说这是一张怎样的荷叶呢?
生:绿油油的荷叶。
师:“绿油油”用得好,关注到了荷叶的颜色,还有呢?
生:圆圆的荷叶。
师:好,从荷叶的形状来说。你呢?
生:大大的荷叶。
生:惹人喜爱的荷叶。
师:好极了!你们都挺喜爱荷叶的,谁带着你们的喜爱之情来读一读。(屏幕:荷叶圆圆的,绿绿的。板书:荷叶圆圆)
(一个学生读得非常准确,声音非常甜美,读出了那种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师:读得真好!老师听出来了,荷叶又圆又绿。谁看到的荷叶比这位同学看到的还圆还绿呢?(同学们纷纷举手,老师示意大家一起读)
生:(齐声)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美丽的荷叶我们经常能看见,但是这么圆、这么绿的荷叶我们却很少能看见。所以就有人写了一篇课文叫《荷叶圆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课文的标题不仅用了一个“圆”字还用了两个“圆”字,谁来读读?
生1:荷叶圆圆。(读得平快)
生2:荷叶圆圆。(快而且没有感情)
生3:荷叶圆圆。(张开双手,读得很陶醉)
师:这位同学读得非常好,大家都像她一样读一读。
生:(齐声)荷叶圆圆。(同学们张开双手的样子仿佛让人看见了一朵美丽的荷花)(各位老师情不自禁地鼓掌)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好,你们张开手的时候,让老师感觉那荷叶是那么大那么圆。除了你们喜欢荷叶,还有很多人也喜欢这么大这么圆的荷叶。是谁呢?我们翻开课文读两遍,看着课文的拼音,把所有的字音读正确。
(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自由地朗读着,读得很投入,很陶醉,把自己的感情融入了文章。老师微笑着表扬各位同学)
师:(笑)你们的表现真棒,读得又快又好而且是带着老师的要求读的。读完了课文你们现在知道了吗?还有谁喜欢这又圆又绿的荷叶?
(同学迅速地全举起了手,用他们的手告诉老师:“我们都知道。”)
生:小蜻蜓也喜欢这又圆又绿的荷叶。
师:好!找到了一个,还有吗?
生:还有小青蛙也喜欢这个荷叶。
师:对!还有吗?
生:小水珠也喜欢荷叶。
师:真好,表现真棒!还有最后一个谁知道?
生:还有小朋友也喜欢荷叶。
师:他们都找到了荷叶并且喜欢上了荷叶,那么谁能把这四个朋友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纷纷举手)
生:喜欢荷叶的有小蜻蜓、小水珠、小青蛙,还有小朋友。
师:这样说可以,还有说得不一样的吗?把谁喜欢荷叶放到前面去说。
生:可爱的小朋友、活泼的小青蛙,还有亮晶晶的小水珠、美丽的小蜻蜓都喜欢荷叶。
师:说得真好,用了好几个连接词,说得很完整。谁能在他的基础上说得再简单一点。
生:小水珠、小朋友、小蜻蜓、青蛙都喜欢荷叶。
师:如果能在第三个和第四个朋友之间加上一个“和”字这句话就更准确了。来再试试——
生:小水珠、小朋友、小蜻蜓和青蛙都喜欢荷叶。
师:说得多好啊!同学们你们选择最简单、最正确的方式在座位上练习一遍。
(同学们在自己的座位上自由地读着,他们选择了不同的方式把四个朋友组合起来读。老师巡视)
师:在这四个朋友中你们最喜欢哪个朋友呢?请找到“它”所在的那个小节连读两遍,然后读给你的同桌听。
(老师的话音刚落下,同学们就开始迅速地找,然后自由地读着课文,其乐融融地享受课堂。老师一边巡视,一边逐个指点着学生)
师:你们读给了同桌听,读得非常好,现在你们读给老师听,谁来?
(生纷纷举手)
生:我喜欢小青蛙……呱呱地放声歌唱。(最后一句读得非常逼真)
师:读得很好,特别是最后一句。现在我们一起来想一想,课前一起放青蛙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青蛙的歌声是怎样的——
生:(齐声)呱呱地。
师:看看这个“呱”字。(老师拿起课本)左边是青蛙的嘴巴,右边就好像青蛙的叫声,读什么?
生:(齐声)呱——
师:对,就这么读,哪个小“青蛙”唱唱?
生:呱呱——
(众笑)
师:还有哪只小青蛙来?
生:呱呱——我好喜欢这片荷叶。
(众笑)
师:真好,读出了青蛙对荷叶的喜爱之情。还有“小青蛙”吗?
生2:呱呱呱呱。(语调非常的快一口气说了四个呱,但是没有感情)
生3:呱呱——(声音很滑稽)
(哄堂大笑)
师:你是为了表达什么呢?
生:这里的虫子真多啊!
(生笑)
师:这同学唱得不是很响亮,看来你的力气全用来吃虫子了。
(哄堂大笑)
(老师又请了好几个学生唱,都唱得很逼真,学生也很享受这样的课堂,笑声不断)
师:小青蛙的心情看来是真的很好,她把绿绿的圆圆的荷叶当成了自己的歌台。拿起你们的课本,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小青蛙说——
生:(齐读)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板书:歌台)
师:你们看响亮的歌声真的引来了小青蛙,(屏幕显示:一只青蛙蹲在荷叶上。学生们盯着大屏幕)你们想象一下青蛙把荷叶当成自己的歌台,青蛙在唱歌的时候是什么姿态啊?
生:两条大腿弯曲着,蹲着唱歌的。
师:好,有一个词用得非常准确,就是“蹲”。当我们蹲着的时候我们的腿就要弯曲,所以这个蹲是什么旁啊?
(生纷纷举手)
生:(齐声)是“足”字旁。
老师拿起准备好的小纸板,纸板上写着“蹲(dūn)”,一边指导学生读,一边告诉同学们这个字的笔画。同学们认真地用手指比画着“蹲”字的一笔一画。[板书:蹲(dūn)]
师:同学们,青蛙嘹亮的歌声还引来了谁,他是怎么喜欢荷叶的呢?
生:我喜欢小朋友,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凉帽,小朋友头上顶着荷叶,红润润的脸蛋儿藏在绿油油的荷叶下,笑得比荷花还美呢。”
师:多美啊!(语气很肯定)小朋友把荷叶当成了自己的“凉帽”。[板书:凉帽(mào)]
[老师又拿出一张纸板,纸板上写着帽(mào)]
师:谁有好办法能更容易记住这个“帽”字。
生:右边一个“冒”(mào),左边一个“巾”合起来就是“帽(mào)”。
师:非常好!(表扬的语气)这位同学用结构法记住了这个字。你呢?
生:“帽”是用丝织品编织成的,所以“帽”字是“巾”字旁。
师:联系部首的意义来记字,真厉害!“帽”字的右边是大有学问的。
(一个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
生:我发现“帽”字的右边像一个人戴着一顶帽子。
师:(师笑)你真了不起!竟然连这个也被你发现了。同学们知道这个“帽”字在古时候是怎么写的吗?不知道吧!
(老师一笔一画地在黑板上写着古时候的“帽”字,并且详细解说着每一笔画的由来。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
师:同学们,我们来读一读这个字。(拿起手中的纸板)
生:(齐声)帽(mào)。
师:你们跟着老师一起写这个字。
[老师在板书上一笔一画地把这个字写下来。同学们一边扬起手指,一边盯着黑板读着“帽”(mào)]
师:你们的表现真棒!这个字记住了吗?
生:(齐声)记住了!
师:我们平时戴帽子都是“戴”,而课文用的却是“顶”,为什么呢?(板书:顶)
生:因为荷叶不像帽子有个洞,它是平的,所以小朋友应该是顶上去的。(屏幕显示:“小朋友头上顶着荷叶……笑得比荷花还美呢。”)
师:说得非常好!“顶”字是借助头部的力量把荷叶给支撑起来。文章中的帽子就是荷叶,所以不是“戴”而是“顶”。明白了吗?
生:(齐声)明白!
师:真好!哪位小朋友现在也来顶着这片荷叶把这句话读一读。
(屏幕显示:小朋友头上顶着荷叶……笑得比荷花还美呢。)
生:小朋友头上顶着荷叶,红润润的脸蛋儿藏在绿油油的荷叶下,笑得比荷花还美呢。
师:你读得真好,你的脸红彤彤的,而课件上的小朋友的脸却是红润润的。你们知道“红彤彤”和“红润润”有什么区别吗?
生:我觉得“红彤彤”指的是水果,比如葡萄,而“红润润”指的是小朋友的脸。
师:(笑)你的回答有点道理,其实“红润润”是更能体现小朋友的脸蛋更加滋润,更加粉嫩。
(老师把刚才回答问题的女生叫起来,让她再把这段话读一遍)
生:小朋友头上顶着荷叶……笑得比荷花还美呢。(这位学生一边读着,一边做着可爱的手势。很形象很生动地把内容用肢体语言表达出来)
(师笑,生笑)
师:读得真投入啊!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生:(齐声)小朋友头上顶着荷叶,红润润的脸蛋儿藏在绿油油的荷叶下,笑得比荷花还美呢。(读得非常投入也很有感情)
(屏幕显示:小朋友头上顶着荷叶,红润润的脸蛋儿藏在绿油油的荷叶下,笑得比荷花还美呢。)
师:小朋友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笑得比荷花还美。小朋友一定还看到了什么让他那么快乐。他还看到了谁和荷叶做朋友了?
生:小水珠。
师:对,把小水珠的话读一遍。
生: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师:读得真棒!你们看出来了这颗小水珠什么特别亮。
生:亮晶晶的眼睛。
师:对,小水珠的眼睛特别亮。课文用了亮晶晶来形容。[拿起准备好的纸板,纸板写着晶(jīng)]来,大家来读一读。
生:(齐声)晶(jīng)。
师:三个“日”组成就读晶(jīng),天上的星星——
生:亮晶(jīng)晶(jīng)。
师:跟着老师把这个字写一遍。(板书:晶)
(同学们很认真地跟着老师的笔画写着)还有谁也喜欢小水珠的,请你来读一读?
生: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师:读得真是好极了!小水珠是怎么躺在荷叶上的啊?
生:很舒服地躺在荷叶上。
师:好!谁能用你的手和脚比画一下是怎么舒服地躺在荷叶上的。
(一个学生在原位上身体舒展开来,做了个躺在座位上的动作)
师:看来你躺得真舒服。[纸板:躺(tǎng);板书:躺(tǎng)]谁还能比她躺得还舒服的?
生:用手枕着后脑勺躺着。
师:那你们就用手枕着后脑勺躺下,随着风的摇摆左一摇,右一摇。(同学们全部躺在位置上,跟着老师的手势左右摇摆)
(众笑)
师:你们觉得舒服吗?还觉得是躺在荷叶上吗?
生:很舒服,我感觉躺在摇篮里,很舒服。
师:真温暖,躺在摇篮里。你们再读一遍。
生:(齐读)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师:多美的画面啊,看到这一幕谁也迫不及待地飞过来了?
生:小蜻蜓迫不及待地飞到了绿油油的荷叶上。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师:读得真好!请你做一个小蜻蜓飞翔的动作。
(这位同学张开双臂很舒展地摆动着,真像小蜻蜓在空中飞翔。生笑。老师也边说着边做着飞翔的动作。生又笑)
师:小蜻蜓觉得荷叶是他的“停机坪”。[板书:坪(píng)停机坪;纸板:坪(píng)]同学把这个字读一读。
生:(齐声)坪(píng)。(连续读了两遍)
师:除了在停机坪里见过这个“坪”(píng)字,还在哪见过这个字?
生:草坪。
师:你们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吗?
生:不知道。(纷纷摇头)
师:“坪”字的左边是“土”字旁,右边是个“平”字,它的意思是一大块空地。我们再来读读这个字。
生:(齐读)坪(píng)。
师:你们读的时候要看见前面一大块平地,再请只小蜻蜓给我们读一读!
生: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师:多美的翅膀啊!我们来看看小蜻蜓是怎样立在荷叶上的?(屏幕显示一只美丽的小蜻蜓)
(美丽的小蜻蜓立在荷叶上,轻盈的翅膀飞啊飞啊!可爱至极!)
师:看到这么美丽的画面让我们情不自禁地想起大诗人杨万里写的诗句。小荷才露——
生:(齐声)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瞧!大诗人也是用的这个“立”字,(板书:立)就是因为大家都喜欢轻盈的小蜻蜓。大家起立,我们一起来做“小蜻蜓”。
(同学们迅速地站了起来,张开了双臂,做着飞翔的动作。生笑)
师:同学们做得非常好,那你们再读一遍好吗?
生: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同学们一边做着动作,一边读着这句话)
师:同学们坐下来,多美的小蜻蜓,多美的荷叶啊!吸引了那么多的朋友。看老师的板书(小朋友,小水珠,青蛙,小蜻蜓)我们再来回顾下课文。小朋友说——
生:(齐声)荷叶是我的凉帽,小朋友头上顶着荷叶,红润润的脸蛋儿藏在绿油油的荷叶下,笑得比荷花还美呢。
师:读得真好,那青蛙说——
生:(齐声)荷叶是我的歌台……呱呱地放声歌唱。
师:好!小蜻蜓说——
生:(齐读)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
师:你们的表现太棒了,这些朋友都很爱荷叶。其实在荷塘里还有很多顽皮的朋友也和荷叶成了好朋友。在它们的眼里荷叶又变成了什么呢?它们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老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想回答了,老师巡视了一会儿)
(屏幕显示荷叶,响起了动画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有答案了吗?
生:小蝌蚪说:“荷叶是我的雨伞”,小蝌蚪躲在荷叶下,很高兴地游来游去。
师:说得真好!特别是句子用了一个“躲”字。还有谁?
生: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秋千”,小鱼儿在荷叶底下,欢快地荡起了秋千。
师:说得多像是美丽的童话故事啊!想象力真好。还有谁?
生:水虫说:“荷叶是我的游乐场”,水虫高兴地在荷叶上走来走去。
师:比喻真好,把荷叶比作了“游乐场”,还有谁?
生:荷花说:“荷叶是我的伙伴”,我每天和他聊天、嬉戏。
(同学们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把荷叶比作自己的棉被、土地、运动场……)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你们再把这句话读一遍。(屏幕显示: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生:(齐声)荷叶圆圆的,绿绿的。
师:如此美丽的荷叶希望你们永远记住它,也记住这篇课文。同学们,下课!
生:(齐声)老师再见!
附:专家评点
感谢许老师精彩的演绎。徜徉在明媚的春光中,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关注儿童,“只拣儿童多处行”。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常常会如此叩问:语文教学的真谛究竟是什么?本次“千课万人”教学研讨活动的主题似乎对此做了很好的回答:建构“生本课堂”。的确,以生为本的课堂,要求我们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学生的发展,投向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发展所呈现的有效教学行为。
全国第七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获得者,江苏常州市局前小学许嫣娜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二年级《荷叶圆圆》一课,让我感受到了教师为学生发展所做的努力,让我聆听到了课堂中学生生命拔节的声息。
第一学段教学要关注什么?夯实字、词、句基础,培养阅读兴趣,为后续学习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荷叶圆圆》一课中,我看到了教师对字、词、句教学的重视,对儿童阅读兴趣的关照。教学中,教师采用结构记忆、联系部首意义、做动作等方式引导学生饶有趣味地认识字形。还从构字特点和字源考释等角度,引导学生区分字形难点,生动形象地加以记忆,并通过默记、书空、当堂书写等方法,对所学的生字及时巩固。字义教学则注重音形义相结合,通过字义比较、表演等方式,唤起学生生活经验,从而激发识字兴趣,理解生字。这样的预设依据课程学段目标和学生特点,是精心而周到的,也是科学而有效的。低年级句子教学,是在对课文句式默会的基础上,通过创设荷塘美景这一动人的情境巧妙地加以迁移,使句式巩固既有形式又有内容,更有情感,在赞美荷塘美景的情感表达中句式训练目标得以达成。教学终了,教师还不忘让学生结合板书复述课文中的小故事。此时,形式、内容、情感达成了一种默契,多么和谐的教学场景!
如果说,注重夯实语言基础是《荷叶圆圆》一课鲜明的特点,那么激发儿童阅读兴趣则是教师不遗余力希望达成的又一目标。课前谈话时由四个小圆、一个大圆演变的简笔画“小魔术”,将文中的蜻蜓、水珠、青蛙、小朋友自然引出,多么有情趣;教学中,让孩子们学着青蛙高声地唱一唱,当蜻蜓快活地飞一飞,做水珠舒服地躺一躺,既学习了课文语言,拓展了学习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契合了儿童的天性,多么有意思;加之古诗的适当引入……教学就这样在愉悦的课堂交流中、在学生愉快的活动中展开。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关注“生本”,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加以“悉心呵护”,更要敢于“大胆放行”。本课的学习者是已经有一年半识字经验的二年级学生,因此,识字教学可以更有针对性,更放手,应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结合重难点加以教学。识字教学也可以略微增加难度,从关注生字的识记规律拓展到词语的识记规律,从而进一步提高识字教学的自主性和有效性。
(五)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是教师了解学生和检查教学效果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解决统一教学与学生个性差异矛盾的主要措施之一。只有把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吃饱,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吃好,真正做到高效率地教学。课后辅导要加强计划性、针对性、有效性。
课后辅导主要是为了给学生解答问题、拓展提升、指导方法、端正学习态度,主要的辅导对象是全体学生。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使得教师对学生的课后辅导内容各不相同,因此我们的课后辅导形式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学生的知识技能、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探究能力的不同要求教师分别制定辅导方案,具体有以下三种形式:
首先是个别辅导,这种是针对学生出现的个性问题,需要教师单独地对其进行指导。个别指导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其次是小组辅导,这种辅导是对学生产生的共性问题进行辅导,学生之间所产生的共性问题可以通过教师的小组辅导加以解决,这样可以大大节约辅导时间,一次性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互相帮助,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最后是集体辅导,这种辅导是教师对于集体出现的问题再次讲解和分析,以纠正学生知识上的偏差或理解上的盲区。
教师平时要与学生多多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够有选择地进行课后辅导。通过正确的形式对学生展开辅导,让班级内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发展与进步。
(六)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或他人的课堂教学实践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观念、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进行审视和分析的积极认知过程。教学反思通过教师自身的实践进行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学反思可以写成功之处,也可以写不足之处,可以写改善之法,还可以写创新之点。
案例2-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教学反思[4]
1.关注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时,我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了一些不同材质、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物件,从制作这些物体需要多少材料这个实际问题入手展开教学,然后让学生思考,想办法动手剪,展开后求出展开图的总面积即可,从而揭示表面积的概念。学生对学习材料本身是非常熟悉的,因而感到很有兴趣,在课堂教学中保持着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非常顺利。课后,给学生布置课外实践作业,寻找生活中的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长方体物件,分析制作这个物件需要材料的多少与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计算的联系。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2.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展开教学
在教学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注意引导学生依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的特征展开教学。通过对长方体、正方体教具的观察、测量、计算来体验探究表面积的整个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还结合学具,让学生在长方体、正方体学具上标出长、宽、高,然后思考相对面的面积怎么求,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强化技能训练,练好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功
由于表面积教学已不再死盯计算公式,这也为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所必需。因而在教学中,我关注了学生作图能力的训练,从开始的看图说数据,到根据数据画草图,再由看数据想图形,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我设计了多个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素材,例如要制作一个电视机罩需要多少布、制作一个金鱼缸需要多少玻璃、一个牛奶盒要包装四周需要多大的包装纸等,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思考到底要求哪几个面的面积总和,然后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死板地运用知识。
5.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学生生活经验还有所欠缺:从一些作业中发现有的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很难与实际物件联系起来。比如房屋的通风管,由于缺乏观察生活的习惯,有的同学计算使用铁皮时计算了 6个面的面积。还有些同学缺乏空间想象力,还是分不清楚具体的面应该怎样求才是它的面积。特别是一些拓展创新题,更是让不少学生感到困难。学生缺乏耐心细致,做不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因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失误较多。
(2)学生对词语表述的理解能力比较弱:例如横截面、占地面积、周围等概念的内涵还不够理解,影响了解决问题的效果。
案例2-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反思分析[5]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章第2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对空间几何学习的开始,也是初步培养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关键部分,对于刚刚接触空间几何的学生来说,这部分知识虽有难度,却比较容易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学习兴趣。
案例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反思,分别是能力培养、教学过程、技能训练以及问题解决,并且在最后还指出教学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在第一部分,教师回顾让学生在课前收集材料、以实际问题入手、让学生动手剪、给学生布置课外实践作业等一些举措,这样的做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保持比较活跃的思维状态。教师对这些细节进行反思,说明他在反思中意识到了自己的课堂教学在哪些方面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行了培养,即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第二部分,教师对课堂上教具及学具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反思,认为结合教具和学具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并且学生通过对表面积的计算,能够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第三部分,教师主要反思了教学中对学生作图、看图说数据、根据数据画草图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第四部分是设计实际问题,使学生可以举一反三,解决一些变式问题,以此来培养应用意识。案例的最后部分,教师写了一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分析了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切实进行了反思。
这个教学反思案例虽然存在不足,但是也较为真实地为我们示范了教师应该从哪里入手进行教学反思,以及如何写教学反思,使得反思有意义而不空泛。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需要教师重视核心素养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教学反思能力。
(七)教学测量评价
测量与评价不仅能了解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素养,更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发展状况,通过评价的反馈、导向、激励作用,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效地做到教学资源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比较多见的是平时的考试和考试过后的质量分析。
测量与评价既要考查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体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测量与检测应有明确的考查目的和范围,符合课程标准要求;测量和检测的形式应是灵活多样的,考查多维度的内容,满足学生多层次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