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媒体技术改变了信息载体的形式,也产生了新的叙事方式。融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都是以互联网平台的数字信息技术为基本依托,而数字媒体不仅仅给大家带来海量的信息,更提供了一个互动的信息空间,被动的受众升级为“传受一体化”的用户,他们拥有了这个信息空间的准入权、发布权,甚至控制权。用户与用户的交流,用户与机器的交互,用户与媒体的互动,使得互动性传播成为当前信息传播的常态。数字媒体时代,信息接收方式与传播方式的交互性常态也决定了信息写作、创作方式的互动性特征。
互动性写作打破了传统写作的模式,更重要的是形成一种创新的写作思维与认识,我们可以将这种写作的核心观念总结为三点。第一,互动性写作的主体不是一个人或者一方传播者,而是双方甚至多方主体共同构成的;第二,传播主体的各方是彼此联系、互通的,并且正是在这相互的交流之中产生出重要的信息;第三,互动性写作的过程是动态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变的,你来我往的信息交互过程不仅是变动的,还会因为层层链接而不断延伸发展。
随着人们接收信息方式的不断发展,互动性的写作方式也在发展演进,从最初文字符号的交互性发展到视听符号叙事的交互性,进而出现了用户通过互联网接收终端界面进行身体与心理体验的文本叙事方式,以及用户亲自参与叙事完成个性化文本写作的参与性叙事形态。有学者将这四种交互式叙事形态分别称为“阅读叙事”“视听叙事”“体验叙事”“参与叙事”[24],这些叙事形态也广泛地应用于新闻作品的创作中,使得互动化写作在升级发展的同时也形成了多元共存的创新写作模式,表现为“基础性交互文本写作”“体验性交互文本写作”和“参与性交互文本创作”三种类型。
(一)基础性交互文本的写作
单向接受的读者变为双向互动的用户,从一篇报道、一段视频的单一封闭的信息传播空间到信息互联、传受互动的开放式文本,互联网技术之上的信息文本几乎都已实现了基础性的交互。“基础性”强调这类文本交互的典范性与常态性,该类文本是在传统文本基础之上进行的融合互动升级,是将文字阅读、视频观看、音频收听加以综合的文本展现;基础性交互文本的“交互性”是互联网交互性的基础性体现,用户通过点击、键入、书写等方式进行互动,其“标配”主要有超链接、点赞、评价留言及转发等基本元素。当前“基础性交互文本”已经成为用户收到最多的日常信息形态。
基础交互性的文本体现出新闻报道趋势的互动性,这种互动体现为两个层面。
第一,某一媒体新闻文本与其他媒体平台之间互动。
很多新兴网络媒体或手机应用不仅是独立的新媒体,同时也为同行媒体提供新闻发布平台,形成媒体之间的内容分享、协同共创的良好互动关系。如“澎湃新闻”APP上会随时共享发布《人民日报》《北京青年报》《成都商报》《重庆晨报》等多个同行媒体的报道。这种媒体之间互为平台、互为内容的信息共享方式打造了文本信息的整体交互性格局,同时还通过文本的多重链接的互动性,产生内部链接文章与外部的推荐文章之间的互动,多层链接扩展了文本相互关联的信息宽度,并延伸了信息深度,同时包罗了图文媒体、视听媒体,以及专业媒体(PGC)、自媒体(UGC),打造出多个媒体互融互通之后组成的信息矩阵。
第二,发布者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性。
用户可以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并产生新的链接文本,还可以直接写下自己的评价或留言。基础性交互文本的基本格式中,“转发”“评论”“关注”“点赞”这些互动设置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成为增强与受众的互动评论的内容,而且成为交互性阅读的重要信息内容,有的用户甚至更加关注用户留言而不是报道本身,因为留言可以让大家看到除事件信息之外的舆论反映,这是一种重要的外延信息。“评论留言”也可以被点赞、回复,产生延伸的信息链接,最后构成一张交互性的信息网。
(二)体验性交互文本的写作
体验性交互文本是对基础性交互文本的全面升级:作为信息传播方,其任务从多媒体的平面信息文本呈现升级到融媒体的立体信息环境构建;作为信息接收方则完成了从阅读、收听、收看等传统接收方式到身体感官与心灵体悟的双重体验的升级。因此,体验性交互文本的“体验性”是指用户从身体与情感、生理与心理的双重角度对信息进行真实性或仿真性的接受与感悟。真实性感知的前提是信息要通过声音、影像等视听元素营造虚拟的信息现实或仿真信息环境,让用户产生这种体验。而这其中的“交互性”则是用户通过人机界面实现身体接触、心理感受、情感卷入等全方位的与信息内容的交互。
当前“体验性交互文本”主要类型就是虚拟现实技术(即VR技术)与新闻结合的作品,即VR新闻与VR纪实作品(或统称为VR非虚构类作品),让受众在视觉影像之中进入新闻现场、事件当地,以第一人称的视角体验新闻信息的内容。虚拟现实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运用通常有VR影像与VR动画两种表现形式,但由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用VR摄像机拍摄完成的VR影像运用更为广泛。VR影像通过360°无死角的全景拍摄,在影像中再造了一个真实的信息空间,让用户通过头戴视觉感官设备进入其中,其信息传播具有沉浸性、想象性、交互性。(www.xing528.com)
VR新闻起源于美国甘内特集团旗下的《得梅因纪事报》2013年大型VR解释性报道《丰收的变化》,该报道采用融媒体的多种表现元素:文字、图片、音视频、静态数据信息图表、交互功能的地图图表等,全方位还原了美国艾奥瓦州一个传统农场的自然空间和历史变迁。据统计,整个报道文本的主体是12个360°全景拍摄视频,并在视频中植入全面的信息链接,用户可以置于VR环境随时点击获得,这些信息包括了16 400个词的文字、17个小时的音频资料、超过240张的图片资料。用户通过VR眼镜可以在VR视频中获得360°的全景视角体验,并且以旁观人、见证者的身份进入现场,倾听受访者讲述心声,跟随他们“去到”其生活工作的环境,真正实现第一视角、第一现场,最终获得感官与心理的双重交互。但同时,制作这样一个VR新闻报道的成本也是很大的,记者和摄影师们在农场采访、录制的时间超过320小时,使用了超过535G的存储空间,共有22人参与完成整个项目的专题页面,总花费接近5万美元。[25]
之后全球一些大媒体都开始了VR新闻作品的创作,并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由于VR新闻的成本问题以及穿戴设备的舒适性问题,这种体验式的交互性信息并没有普及,但依然在循序渐进地发展并慢慢进入人们的信息环境之中,也有越来越多的制作团队、技术机构、媒体机构联手打造出更优质的体验性交互作品。
(三)参与性交互文本的写作
参与性交互文本是在体验性交互基础上的再次升级,体验性交互虽然完成个人与内容信息全方位的交互,但用户主要是在传者构建的信息空间中接收信息;而参与性交互文本的文本内容是开放的、非限定的,用户在其中通过自己的参与亲自创造与书写文本内容,真正实现传者与受众的无缝连接、亲密交互。简而言之,参与性交互本文的写作主体就是“传受一体”的用户亲自完成的,其“交互性”从传受者的互动、人机界面的互动提升到用户自身的角色互换,这使信息传播的效果更加独特、强化。参与性的交互信息目前也处于开创与发展阶段,作品并不普及,但多是优质的信息内容,因此引发广泛关注。
用户对信息交互文本的参与有不同的层级,有的是浅层级,有的则比较深入,有的是较为静态的参与,有的则是动态性的参与。通过对当前一些热门案例的分析,可以将参与性交互分为“植入”与“扮演”两种层级,下面分别加以阐述。
1.“植入”类参与互动
“植入”类的参与互动是一种较浅层次的、静态性的行为,一般表现为一些置于信息平台中的小程序,如在H5技术基础上产生的各种DIY小游戏、小文档等。用户在H5技术设计的模板基础之上,自己参与创作,植入个性化的信息内容,产生各自不同的交互性文本。
2017年7月,《人民日报》为纪念建军90周年,在其客户端推出了“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小程序。这个H5页面小游戏7月29日一经推出,浏览量迅猛攀升,不到10天的时间里,页面总浏览量(PV)已超过10亿,而一般H5作品的浏览量能达到500万次效果已经很不错了。用户进入小程序界面后,通过“上传照片”“选择性别”“选择(军装)年代”“生成照片”等简单几步,就可以完成互动。简单快捷的DIY参与,满足了用户的参与感,其生成结果也方便社交传播。
2.“扮演”类参与互动
“扮演”类参与互动在网络游戏中产生已久,随着游戏元素在新闻信息传播中的运用,这种角色扮演性的参与文本也开始出现。新闻故事在保证真实性的前提之下被设计成游戏的程序,游戏的各个环节设置不是想象而来,而是需要参照经记者核实的真实信息。用户通过角色的扮演进入新闻故事的仿真世界中,亲自成为新闻的当事人,去行动、思考、交流,并完成信息文本(即新闻故事)的创作。
2017年,美国《金融时报》推出了一款互动在线游戏The Uber Game,内容在前期采访调查基础上完成。为了加强真实性,这个扮演Uber司机的游戏同时推出了一篇真实报道,名为《Uber:司机视角下的不安景象—— 拼车群体面临巨大挑战》(Uber:The uncomfortable view from the driving seat—— The ride-sharing group faces its biggest challenge:keeping its drivers,some of whom slee p in their cars to make ends meet)。[26]该报的数字版负责人Robin Kwong说:“我们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报道方式,去让人们理解零工经济的各个方面。”用户在游戏中通过注册成为一个Uber司机,开始司机一天的工作与生活,并挣得开车工钱(游戏),通过“扮演”的方式深入体会这个职业的酸甜苦辣,并创作出无数个属于用户自身的“司机故事”。比起直接阅读或观看报道司机们的深度报道或影像,参与性交互的行为确实让用户对该信息的关注与接受更加深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