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采访中的耳朵:媒介融合下的创新写作

采访中的耳朵:媒介融合下的创新写作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借用中国民间的说法,就是在采访时竖起了你的“顺风耳”。一项权威调查显示,最优秀的倾听者的思维速度往往快于谈话者,有时甚至能率先领悟谈话的要点。因为在我们采访之前总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主观想法与偏见,卷入式的倾听才能够帮助我们排除已有的观点。要在采访中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提升自己倾听的技巧很重要。这样充分的准备意味着你在采访时已经做好了精力上的高度集中,能够排除周围的干扰因素。

采访中的耳朵:媒介融合下的创新写作

不同记者同时去采访一个人或者事,但最后获得的信息并不是等量的,其原因在于总有一些记者获得的信息会比别人多一些,这不是依靠他多提了几个问题,而是他倾听得比别人认真,并且对自己所听到的信息做了及时的反应、消化和回馈。借用中国民间的说法,就是在采访时竖起了你的“顺风耳”。

(一)基本要求

1. 让你的思维尽量跟上你的耳朵

采访中倾听从来都不应该是被动的,而是带着目的的倾听,脑子一定要同时转起来,调动所有的思维来处理你所听到的信息,因此你的思维必须跟上你的耳朵。一项权威调查显示,最优秀的倾听者的思维速度往往快于谈话者,有时甚至能率先领悟谈话的要点。[7]一个优秀的倾听者其实是一个能够快速思维的人,那些在采访时容易走神、开小差的记者必然是失败者的倾听。

2. 排除你的主观情绪和偏见

倾听的非被动性还体现在,只要全情投入就一定会被卷入某个你采访的情境之中,这样的一种卷入与纠缠既是一种冒险,也是一种很好的提醒与纠正。因为在我们采访之前总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主观想法与偏见,卷入式的倾听才能够帮助我们排除已有的观点。全身心地去理解体会别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去肯定别人而否定自己先前的错误一样。但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积极的、客观的信息采集者。

3. 听到关键、听出细节

大量的信息有时会让我们无所适从,一个倾听能力再强大的记者也无法记住一个采访对象提供的所有信息,尤其那些说话滔滔不绝人的信息。因此,在倾听的时候要学会筛选信息,找到关键与重点,并且善于抓住信息的细节点,而这是需要你对于信息价值的敏感辨别度。以抓关键为例,有时候采访中要听的关键其实就是对方的观点,有时候对方会提醒你“下面要说的是……”,有时候要在采访中或者采访结束后自己归纳。

(二)如何做到有效倾听?

要在采访中成为一个优秀的倾听者,提升自己倾听的技巧很重要。

1. 提前准备,注意力高度集中

先清楚地梳理一下你想要听到的信息,确定一下哪些内容是你应该用心倾听的。这样充分的准备意味着你在采访时已经做好了精力上的高度集中,能够排除周围的干扰因素。注意力高度集中也需要一些客观环境的辅助与支撑,比如找到一个与采访对象交流的合适位置,过远的位置或者过于嘈杂的环境都有可能影响倾听的效果。

2. 全面地倾听

美国心理学家西奥多·赖克曾出版了一本书《用第三只耳朵来倾听》,书中强调的就是人在对话交流的时候不仅仅只是靠语言本身,一些非语言的符号也是交流的重要依据。所谓全面的倾听,就是对交流中的语言、语调、语速、肢体、表情、用词等符号进行全面接受与消化。

3. 通过提问、陈述强化倾听(www.xing528.com)

采访倾听并不是一直听对方说,采访是一个交流与对话的过程,所以一定要对对方的信息提供给予回应。回应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常用的提问,或者进一步地通过评论、陈述来重复对方的观点。

4. 要边听边思考

前面的三点要求中首先强调的就是脑子要跟着耳朵走,信息不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而是统统进入记者的大脑,由其进行思考。在倾听中,思考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采访对象说了什么;采访对象怎么说的;有没有意料之外的情绪或观点。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在采访印度领袖甘地夫人时,发现对方是一个言谈极其慎重的人,所以对方在回答问题时的所有表现都成为记者思考的内容,并由记者做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

她是个聪明人……采访她要比了解她容易得多……她甚至回答了那些本不可能或不应该回答的问题。在实在无法面对的情况下,为了回避问题,她只简单地对问题给以肯定或否定,就像神使传达深奥的圣旨那样。

选自《风云人物采访记—— 采访英迪拉·甘地》[8]

5. 注意你的肢体语言

一个人的肢体语言以及穿着都是在交流过程中信息传达的一种符号。采访倾听时,通常采取平等、端庄的姿态,显示你正在认真地听取对方的讲述,避免一些随意的动作,比如双臂抱于胸前、眼睛盯着外面、死盯对方、打哈欠、过于舒服地坐着。表情、着装等也很重要,1998年朱镕基总理的记者招待会上,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身穿一身红色正装举手向总理提问,得到了朱镕基总理的钦点提问,这件事一时被传为佳话。

(三)如何回应?

采访不仅是倾听,而且要对采访对象的回答加以回应,如果只是老生常谈地提一些别人意料之中的问题,或者面无表情坐在那里,或者只是一味地埋头记录你所听到的信息,也许会让采访对象无法继续投入地讲述,为你提供信息,而这样的采访无疑是失败的。采访不是某个人的独白,所以记者应该有自己的回应,在表3-3中,我们列出了三种主要的回应方式:

表3-3 采访倾听中记者的回应方式

一是鼓励式回应,言语之中表达对对方的肯定与支持,鼓励一些交流中的弱者增加自信,这样采访者也会获得更多信息;

二是重复总结式回应,顺着采访对象的话来说,对于那些言谈中有自己清晰思路和丰富内容的人,记者的这样一种回应会让对方更有话说;

三是追问式回应,追问是最为突出记者在采访中的非被动性的,而对那些回答问题总有些躲避重点、避重就轻的采访对象,则需要向其抛出这样的追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