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采访与写作效果明显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采访与写作效果明显

时间:2023-10-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细节的捕捉会让采访的信息生动具体,避免干瘪空洞。上文一个短小的报道却容纳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数都是观察而来,具体来看主要从环境、人物、细节三个方面展开观察。这些细节往往不是信息报道的必然要素或内容,所以容易被人忽略;但一旦被采访者察觉并仔细报道出来,就会显得特别重要且独特。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创新采访与写作效果明显

采访信息的获得并不仅仅是问出来的,它也需要有一双明察秋毫的眼睛,捕捉一切眼见为实的信息。采访者的眼睛很好地体现了“眼睛是心灵窗户”这一说法,与其说是用眼观察,不如说是用心观察,采访中对人本性的发现往往是心灵体会的结果。但这些都要求记者到达现场,直接去观察,实地去了解情况。

(一)观察的类型

观察是采访中一个必要的技巧,记者实施的方式会有所不同,最主要的有两种,一是旁观式观察,二是参与式观察。

旁观式观察,与参与式观察相对,也称为“非参与式观察”,但这并不是说就不参与观察了,而是一种间接参与的观察。记者开始观察时,首先应该做到站在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观察,这也是进行其他深层观察的第一步骤。我们在任何会议采访、体育赛事采访、电影首映采访,以及民间仪式的采访现场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一个静静的、旁观型的观察者;而大多数时候,由于采访时间的限制,旁观式观察会使用得更多。

参与式观察,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观察,它不仅能够带动我们的感官—— 眼睛(看)、鼻子(闻)、耳朵(听)、嘴巴(尝),还能使我们的内心有所反应;而这种反应的前提,便是你深刻地融入采访对象之中,参与其间。一个体育记者去采访一个百米赛跑冠军之前,可以自己先跑一次,或者在训练队里待上几日,这样你的采访必然是贴切中肯的,因为你可以把对方的内心报道出来。

(二)观察什么?

我们在采访观察时,到底应该观察些什么?如果把这个问题抛出去,常常得到的答案就是“细节”。毋庸置疑,观察细节是促使观察得到实质性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记者是否用心的重要体现。对细节的捕捉会让采访的信息生动具体,避免干瘪空洞。

下文是2014年北京APEC峰会的一则电视新闻报道

当晚6点左右,各经济体领导人乘坐的红旗礼宾车队(细节观察)缓缓驶向“水立方”,沿途树木均装饰彩灯,而随着军队的行驶,道路上闪烁的灯光瞬间变成红色,犹如为车队铺上红毯。(环境观察)“水立方”前,在《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的音乐伴奏(细节观察)中,身着各色民族服装的民众(人物观察)载歌载舞。

上文一个短小的报道却容纳了大量的信息,这些信息大多数都是观察而来,具体来看主要从环境、人物、细节三个方面展开观察。

1. 环境观察

所谓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两种,并不只是简单的背景,还包括周围的氛围。用信息要素来概括,环境观察应包括时间(when)与地点(where)两个重要的反映时空要素的场景。同时,还包括对环境的描述,比如对采访地点的天气风景建筑等进行一番仔细的观察。

下面这则深度报道《少年杀母事件》的采访中,记者面临两个困难:一是问题少年已经被刑拘尚未被判刑,所以不能接受采访;二是父亲面对死去的妻子和成为凶犯的儿子,精神极其困顿,不愿接受采访。这时,记者在事发现场的观察显得非常有价值。记者所描述的这一背景正是少年杀母的事发地,对现场仔细地观察正在隐隐地透露着一个信息—— 是在什么样环境下长大的一个少年会伤害自己的父母?而这对广州“城中村”的环境观察非常有意义。

这幽暗的小巷的深处,有一个拐角,几栋四层高的楼房围成一口天井,张××的家在这儿。抬起头,天空依旧是一条狭长的线,被错综复杂的电线切割得支离破碎。一米多宽的小巷两边房门紧闭,垂吊的女人内衣透着湿气牛仔裤则似乎长年挂在一边,一动也不动。还有一个个小口子,连接更小的巷子,有时候,一个安静的小孩跟着一个女人拐进去,或者,一个谢顶的中年矮男人藏在巷里,睁大眼睛瞪着过往行人。声音从远处隐约传来,光亮在100米外的巷口。

那天下午,父亲张柱良就从这个巷口逃了出来。[5]

2. 人物观察

人物观察使采访显得更加有活力。APEC峰会报道的案例是宏观上的观察,从人物出场顺序角度可观察到信息。微观层面的人物观察,则涉及人物表层的外貌、行为、肖像,到深层的价值观和性格动机。人物观察,用新闻要素来概括,应该包括谁(who)、做了什么(what)两个要素。进行人物观察时,对某些符号也应该保持高度的重视,记者需要不断通过人物的举止、衣着、发型甚至身体语言这些符号,来告诉外部世界有关这个人及其相关事件的一切。同时,人物的行为也是分析人物性格的重要依据,有时候人物说的话的内容并不是最有震撼力的,但是,配上他的行为表现就使整个现场显得生动了。

3. 细节观察(www.xing528.com)

细节观察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与采访能力,既包括对环境细节的“明察秋毫”,也包括对人物细节的“察言观色”。这些细节往往不是信息报道的必然要素或内容,所以容易被人忽略;但一旦被采访者察觉并仔细报道出来,就会显得特别重要且独特。一位美国体育记者在一场赛马比赛后,向某位获奖的赛马选手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的右马镫上是不是比左马镫多两个扣子?”因为赛马比赛,跑道都是逆时针的,赛马和人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就会往左倾,所以赛马运动员右马镫会多放两个扣子,这个细节除了专业运动员和教练,很少能有人发现。一般记者不容易发现,但却被细心的记者发现并运用到采访中。记者通过一个细节观察获得的特殊提问极大地引起受访选手的兴趣,选手很愿意与记者深入讨论专业的话题。

(三)观察的意义

1. 通过观察所得促进与采访对象交流

仔细地观察会帮助记者获得采访对象身上的某些信息,进而在与其交流的时候,抓住一些观察到的细节信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比如陈鲁豫在采访美容教母郑明明时,第一句话说道:

我想先表达一下我看到明明姐的第一感受,就是我发现明明姐没有在什么时候是不漂亮的,是没有精心打扮过的。

这句话让对方觉得轻松愉快,一下子拉近了采访者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

2. 通过观察使采访报道更加立体真实

观察使最终的采访报道不再局限于机械地一问一答,使采访的人物更加生动形象,而被采访的对象也更加立体真实。下文是对前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女士的采访报道,通过一个简单的细节观察,使一向强势的政治女强人也显示出她非常温柔女人的一面,从而使人物形象立刻生动鲜活起来。

她虽不是那种风情万种的女人,但绝对惹人爱怜。这一点你从她回忆录的封面上就可以看得出来—— 照片上的她至少可称得上“可爱”,她的嘴角还挂着一丝傻笑。[6]

3. 通过观察获得重要的信息素材新闻线索

采访时,很多的信息并不是暴露在事物的表面,用心的观察会帮助你获得隐藏的重要信息。在下文《爱心被愚弄怒揭黑幕 千里追踪希望工程假信》的采访报道中,记者去希望工程救助的孩子家里采访时,一直有县里、乡里的领导陪同着,因此被资助孩子即使没有得到资助,也不会说出来,这时候,记者的观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这学期语文得了78分,数学89分,班上第四名。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学习和家庭的帮助。”

这是署名“向兰菊”并标明今年7月26日写的信。12岁的向兰菊是科洋公司资助的学生。……

……找到她家时,向兰菊残疾的母亲用双掌扒着拖鞋从田里爬了回来。

记者在她们家中看到,被子和泥地是一种颜色,通了电却用不起电……

当记者离开时,向兰菊的母亲用手爬了出来,哭着向我们告别……

美国作家威廉·巴勒斯曾经说过,一般而言,你没有看见、听见、摸到或闻到什么,你就写不出什么东西。我们在采访观察时一定要亲临现场运用各种感官,不放过任何细节信息。同时,也要注意,观察的细节是建立在真实之上的,不能凭借主观情绪编造,观察的结果不能太模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