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前的准备也称为“静态采访”,是相对于正式展开的动态采访而言的一种采访实施前的准备工作。采访准备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将考验一个采访者对于信息价值的判断能力、对自身需要与存在信息之间的取舍能力、对信息演化的推测能力等,所以采访者应清楚地了解为什么要采访。
(一)采访准备的意义
从自身角度出发,采访前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一是信息传播的主题和关键价值点,也就是你需要明确你为什么采访,为自己的采访树立一个主心骨,才能有的放矢地展开采访;
二是了解信息传播的重点是什么,分清采访的主次;
三是采访前预设信息传播时的结构分层,大概捋清自己的思路以及信息传递的先后顺序,这要依靠经验完成;
四是采访实施的具体环节和团队分工,如果不是直播,采访过程的先后与信息传播的先后并非一致,因此应该在准备环节加以计划;如果是大型采访,团队分工也必须事先做好明确安排。
从受众与市场的角度来看,采访前还要清楚能带给受众什么信息。
以事件性的采访为例,采访前需要准备这样一些信息的获得,比如:让受众了解事件是如何发生的,发现和揭露事件为什么发生,让受众知道该领域的权威是如何评价此事的,等等。应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尽量让受众在真人真事中被打动,产生一种情感的共鸣,甚至是价值观的共鸣。
记者在采访开始之前应是胸有成竹、有备而来,而不是匆忙上阵、随意应付,后者只会导致采访信息的无效,采访的失败。采访的准备就是为了让你的采访对象知道你是专业的,你是有备而来的,你是尊重对方的。(www.xing528.com)
(二)长效准备
在采访准备的能力中有长期坚持的准备行为,它最终将达到长期的目的,被称为长效准备;而与之相对应的为一时一事而进行短期的采访准备,被称为短效准备。当然,他们并非彼此分离,而是长效准备中有短效行为,短效准备中有长效准备行为。
长效准备就是间接的知识储备,包括泛知识与专业知识两种。泛知识就是广泛的知识获知,对于一名传媒信息的采集者,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当下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传媒工作者的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采访也不再只是一门技术活、体力活,采访者必须是脑力工作者,甚至是杂家、学者。事实上,不少的前线记者在中年之后就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媒体资深评论员阮次山先生,1980年代到洛杉矶创办中文《国际日报》,历任副总编辑、总编辑,曾任洛杉矶《中报》副社长兼总编辑,后来就凭借自己多年的记者阅历和知识积累成为专栏作家、资深国际问题研究专家、评论专家、各高校学府的客座教授。而众多国外记者则会在中年以后转行做自由撰稿人与作家,比如曾任《华尔街日报》记者的潘蜜拉·杜克曼女士后转入撰写育儿类的文稿与书籍,出版的《养育宝贝》一书将幼儿教育这一讨论热题再度推向了高潮。媒体资深评论员曹景行先生也表示:“做主持人时,我消耗的全是年轻时代的累积。比如以巴冲突,我30年前就开始关注,两岸关系关注了20年,中美关系关注了30多年……”每一次重要的国际时事解析评论并非短期的准备就可以完成的,需要长期知识的积累。长效的准备可以让记者在面对每个新闻事件时,都能和原来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在历史的脉络上清楚、准确、系统地做出报道。
媒介融合时代,高效率、多类型的报道模式对记者长效性准备的要求更高,既要有对相关信息资料的学习研究,又要不断积累丰富类似的采访经验,同时还要培养文字、摄影、直播等全媒体技能。近年来,“人民网”的“两会”融媒体报道记者团队引人关注:每一个记者都是“提笔能写文章、拿起话筒能讲、对着镜头能说、放下电脑能拍照、站在摄像机后能摄像”的融媒体人才。记者们为适应高强度的临时会议采访,长期关注委员们的专业建树与提案观点。[1]正是这种长期养成的专业性储备使他们的“两会”融媒体报道总能在激烈的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
由此可见,采访准备中长效积累非常重要,它是记者这一职业需要长期坚持完成的“硬功课”,也是衡量一个记者后劲是否够足的主要标准。而采访准备的知识储备方法,并非只是从书本中学习,还包括实践中的知识积累,以及专家的指导,等等。
(三)短效准备
短效的采访准备是更有针对性的临时性准备,是相对于长效准备而言的。但是,短效准备的使用频率却比长效准备更高,它是记者工作中的日常事务—— 常规性采访的准备,它包括采访目的的明确、采访对象的选择、采访问题的设置等若干微观的操作步骤。
短效采访拥有的两个重要意义,使其成为不可或缺的采访前期过程:一是记者专业性的体现;二是让受访者感受到你的尊重,从而配合你的采访。很多人喜欢挑战新意,往往觉得常规性的东西枯燥乏味,但是这些所谓的“常规”正是记者基本功的重要体现,也是记者专业技能的一个重要体现。只有做好短效准备,采访才能正常展开,这如同演讲之前必须要写好演讲稿一样,记者需要在采访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事件如何发生、为什么会发生等信息,尽可能地全面了解即将采访的事情与对象,使自己不至于在采访时表现得不专业。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毫无准备地即兴采访,那既不能完成专业的采访任务,也是对采访对象的一种不尊重。如果你在一个片场发布会上,采访一名演员,提问:“请问你在这部戏里扮演什么角色?”被访者一定会觉得你并不专业,也是一种不重视他本人的表现,既然你对他和他的戏一无所知,又何必来采访他。
因此,短效采访是每一次实施的采访中最切实的准备,是采访必须完成的规定动作,但它的实行效果与个人的长效采访有着密切关系,具体的准备步骤在后文中做详细讲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