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判断线索是否值得进行深入采访的一个标准,即评价采访线索的价值大小,是指一个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采访报道的各种特殊素质的总和。
1. 新闻价值的“五要素说”
由杨保军教授提出的关于信息价值的“五要素说”或“五价值说”影响传媒领域多年,它包括了五个公认的新闻价值要素:及时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以及趣味性。依据这五个新闻价值的要素,记者可以对一条采访线索进行价值的判断,也可以根据这个五个要素主动地寻找线索,发掘线索背后隐藏的新闻价值。
(1)及时性,也称“时新性”“新鲜性”,强调的是采访的“快”和事实发生的“新”,越快越新,价值就越大。
(2)重大性,是指对国计民生、百姓生活的影响力的重要性和巨大性,影响力越重大,价值就越大。
(3)显著性,是采访对象 (包括人物、团体 、地点等)的知名度高,采访对象或事实的代表性与影响力大,越高越大越显著于普通事物,价值就越大。
(4)接近性,包括地域上的接近性、利益关系上的接近性、思想情感上的接近性、兴趣爱好上的接近性,凡是具有接近性的事实,受众关心,价值就大。
(5)趣味性,这包括有趣、趣味、好玩等狭义上的趣味性,也包括刺激、煽情、异化等广义上的“趣味性”,是最软的价值标准,也是受众或用户比较容易接受的价值标准。
2. 新闻价值的取向之争
评判采访对象的标准取向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有的人认为评判权在媒体或记者手里,这种看法被称为“鼻子论”,指专业的媒体人用自己的职业敏感的“鼻子”“嗅出”(判断出)是否有价值;而有的人则认为,价值的评判权应该是在受众或用户的手中,这种看法被称为“心坎论”,即有没有价值媒体说了没用,得看信息接收者喜不喜欢,是否符合他们的心意。前者是站在传者的角度提出的更专业主义的说法,认为受过专业训练的媒体人应该是价值把关人;后者则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不仅尊重受众的认知与评价,而且认为传播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采访价值的高低、有无。
·鼻子论:专业的媒体编辑或记者在采访报道实施前,凭借新闻敏感进行判断。
·心坎论:存在于受众心目中,是指采访报道结束后,由读者判断该报道有无价值。
在融媒体时代,传、受双方的边界正在模糊,传者可能成为用户,用户可能变成传者,因此关于“鼻子论”与“心坎论”的论争,也应该从界限分明走向互相结合,既要有专业的评判,又要充分关照受众或用户的价值取向。
3. 新闻价值“六度原则”
新闻价值的意义在于为采访者对事实信息的选择提供依据,使其能更好地满足信息接收者的需求,而不同的采访价值标准体现了不同立场下采访价值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意义。不同的文化、体制、地区、国家对于新闻采访价值的判断是不同的,从广义上看,对新闻价值的评断标准应该随着新闻的开放与发展而更加多维度、多视角。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传播应该更加注重广泛且深度的传播力,因此也应该建立多元立场、多维视角与多方利益兼顾的新闻价值评判体系。
“六度原则”与“五要素说”相比,是更为宏观的新闻价值评判体系,可以成为适用于全球传播中不同媒体在判断采访价值时的一个共通原则,具体表现为如下六个方面:
(1)影响世界的力度:强调新闻的国际影响力。
(2)服务社会的高度:强调新闻产生的社会功能。
(3)关怀受众的程度:强调新闻与受众的接近度。
(4)社会认同的广度:强调新闻在社会中的接受度。
(5)舆论监督的深度:强调新闻反映民意的程度。
(6)创新精神的强度:强调新闻的新颖性与创造性。
4.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价值的再审视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产品与传播渠道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融合新闻产品要求新闻适用于更广泛的领域,社交媒体的强势传播效果使新闻传播必须适应社交环境的规则……因此新闻价值的审视标准必然会有所变化。
(1)基于传统的新闻价值“五要素”而言,新闻价值要素点的先后排序发生了变化。之前,“重大性”“显著性”是新闻价值中排位最前的要素,比“接近性”“趣味性”等新闻价值更为重要,换句话说,偏硬的新闻价值比偏软的新闻价值更受重视。而当前的新闻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具有人情味的软性新闻价值越来越受到欢迎,尤其在社交媒体中,形形色色的社会新闻、本地新闻、娱乐新闻占据日常主要的信息空间。(www.xing528.com)
(2)传统新闻价值“五要素”内涵全面提升。“五要素”说作为经典的新闻价值理论并没有过时,而是顺应时代需要,全面提升了自身的内涵范畴。“时效性”在实时传播、即写即传、即拍即传的背景下实现了极致性的提升,对专业记者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大性”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环境中范围扩展,衡量重要与否的立场多样化,包含了国家层面、民族层面、地方角度和个人角度等多元的重大性选择标准,这也更加适应越来越细分化的互联网用户需求。“显著性”的范围也发生了变化,普通民众及相关事物随时成为显著性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常规意义上的公众人物、娱乐明星,草根明星也时常更替性地出现在新闻的显著位置。“接近性”的“近”既被极致地精确化,又跨越了地域的远近,实现了“遥远的接近性”:智能手机的定位系统实时更新着用户的信息场景,与自己距离0.1米的信息都可以及时推送到用户手中;而互联网时空的超越性,使地处千里之外的人也可以收到自己内心接近的信息,如家乡的信息、感兴趣的新闻。“趣味性”不仅地位提高,而且由于大众参与,丰富了“趣味”的种类,并且倾向于普通用户喜欢的轻松、欢愉、消遣。
(3)“社交性”“沉浸性”成为新兴新闻价值的代表。用户通过社交渠道获得信息的比例正在不断超越传统新闻的获取途径,社交圈的二次转发又成为新闻传播价值实现的重要方式,因此,当前的新闻产品不可避免地需要考虑社交价值的大小。“社交性”是指该新闻是否具有让用户主动传播并以此作为社会交往工具的价值,这要求记者熟悉社交环境与规则,善于分析新闻事实,提炼出其中的社交要素点,并标签化、明确化加以表达。“沉浸性”则是对“社交性”的升华,即让用户在一定时间内沉浸其中,不断深入了解与该新闻有关的所有信息,如果一则新闻信息能达到这样的传播效果,便是“沉浸性”价值的实现。这种新闻能产生新闻传播的深度效应,如果是较为有意义的信息,就会达到正面的传播效果,但如果是较为负面的新闻信息,则会带来“病毒式”的侵害,产生误导用户的不良反应。因此,这也要求新闻记者应在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合理认识这些新兴的“新闻价值”,实现新闻的良性传播。
(二)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也可以称为“信息敏感”,是指记者发现和鉴别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这种敏感能力是一种对信息判断的职业敏感,表现为记者及时发现线索以及对人物、事件等新闻事实的价值含量进行迅速判断的感知能力。
1. 新闻敏感的内涵与特点
具体来看,这种敏感的判断力包括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的能力是层层递进的,第一层是最基本也是较为简单的能力,到最后的“预见”能力则是最高层次的信息敏感能力,也是最难的一项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累积才能慢慢培养获得。
(1)迅速判断某一采访对象或事实的意义。
(2)迅速判断某一采访对象或事实能否吸引较多的读者。
(3)透过一般现象挖掘出隐藏着的有价值的采访对象或事实。
(4)在同一事物的诸多事实中迅速判断最有价值的采访对象或事实。
(5)在对事物进行过程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预见有可能出现的采访对象或事实。
采访者的这种职业敏感经过长时间的培养与发展,最终会转化为一种思维能力,不仅仅表现为对新闻报道对象的直觉判断能力,还会延伸到新闻策划等深度新闻业务工作之中。因此,新闻敏感的养成是由经验总结发展到思维进化的一个过程,最后转变成一种内在的思维能力,即新闻敏感的深度层次,具体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突发性:独到的新闻敏感类似于灵感,往往使原本混沌的思绪茅塞开顿。
·偶然性:新闻敏感促发下产生的观点很多时候带有很大的偶然因素。
·积累性:虽然新闻敏感是偶然与突发的,却是建立在经验常态之上的,是一种积累之后的顿悟。
·敏捷性:新闻敏感表现为记者在生理或心理上对外界报道事物的一种迅速反应。
·创新性:新闻敏感追求独特创新,要求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打破常规,冲破传统的习惯性思维定式。
2. 培养新闻敏感的途径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敏感的能力是最为重要又相对缺乏的一种记者能力,很多新闻作品的完成效果,就取决于最初的信息价值判断是否具有准确性、前瞻性。而要培养或提高这一能力,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深入一线基层采集有价值的信息,获得丰富经验,在经验积累过程中培养起五个方面的意识。
(1)信息意识:广辟信息源,增大信息获知量;传播正确的、含金量高的信息;加快传递信息的速度,使信息增值。
(2)监督意识:正视错误,确立舆论监督职责;把握批评性采访报道的公开性与精确性;树立健康的政治观念,了解国内外新政策,形成良好的政治判断力。
(3)受众意识(在互联网时代也可称为“用户意识”):关注目标受众;既要服务受众,满足受众需要;又要对受众负责,引导受众。
(4)竞争意识:在国内同行中,要有竞争意识,抓独家采访,善于在独家采访上做文章;在国际传统中,要打造中国特色与国际融合相结合的采访报道体系,提高中国媒体报道的影响力。
(5)未来意识:立足全局,善于对事件的未来状态进行认识和选择,做好预测性报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