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介技术在采访与写作中的创新运用

新媒介技术在采访与写作中的创新运用

更新时间:2025-01-1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在2015年开始推出VR的纪实影像或新闻作品。经过2016年的热潮、2017年的振动之后,VR等技术在信息传播运用中开始走向平和与理智,从数量猛增转向对作品质量的诉求,从单边创作热情走向民间的消费推广,这也预示着VR、AR、MR的信息传播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三)VR等技术在采访报道中的运用1. VR摄像设备信息采访与报道的VR技术需要更多的实景拍摄,而不是3D动画制作而成的虚拟现实,因此需要专门的VR摄像设备。

以VR为代表的,包括AR、MR在内的新媒体技术简称“3R技术”,这三种技术起源于VR(虚拟现实技术),此后又延伸出AR(增强现实技术),最后产生了前两者基础之上的MR(混合现实技术)。

(一)VR、AR、MR概述

VR,即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的简称,被称为“VR之父”的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于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这一概念,之后相继用于医疗、军事、建筑、教育、游戏、影视等领域。VR原理是利用计算机制作一种三维动态视景的模拟环境,使用户沉浸在这种多源信息融合的、交互式的和实体行为仿真的系统中。VR技术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3I效应—— Immersion(沉浸性)、Interaction(互动性)、Imagination(想象性),使其给用户带来以自己为感官主体的“第一人称带入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中使人“身临其境”。但由于VR技术的虚拟真实性与接受设备的局限,使人们在沉浸的同时也产生了与现实世界的断裂与隔离,长时间处于这样的环境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以及生理上的眩晕等不良反应。

以VR为基础的AR(全称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技术”在1990年后逐渐发展起来,AR技术改良了VR的完全封闭性的缺点,将人工合成的虚拟世界与真实影像的现实世界结合起来而形成“中间地带”(Middle Ground)[5]。AR技术的原理是基于图层叠加技术,通过电脑等技术将模拟仿真后的信息与人们裸眼看到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并使用“物象追踪”(Object Tracking)技术原理,实现动态环境中真实与虚拟在同一画面与空间的重叠与连接。目前AR技术作为一种增补性技术,广泛地运用于信息接收过程中,如自拍APP中内置的动画装饰与真实人脸的结合,就是一种简易的AR技术体现。AR信息内容的接受,既可以采用“头戴设备”,也可以采用手机等移动设备。其设备与VR不同,不是一种封闭式的头盔或眼镜,而是可以看到现实世界的轻便型眼镜,人们在这样的显示设备中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信息叠合。

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技术”,起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多伦多大学教授史蒂夫·曼提出的“介导现实”(Mediated Reality)理论,它将虚拟数字画面引入真实画面中。国际上对MR的认识存在争议,有人认为MR就是AR的一种体现,也有观点认为MR是在VR与AR基础上产生的更加强大的技术,因为它将真实与虚拟感都增强了,即通过“数字化现实+虚拟数字画面”[6]呈现出来。目前MR信息的接收方式与AR相似,有精致的头戴或眼镜设备,如微软公司出品的眼镜Hololens、谷歌推出的Magic Leap One眼镜,但都因价格昂贵而未实现广泛普及。因此手机等移动设备以及显示屏的呈现方式反而更为民用,开始大量普及,使MR接收信息更加方便快捷。

(二)VR等技术与信息传播的结合

VR技术与信息传播的结合开始于新闻片(或纪实影像)。2012年圣丹斯电影节上的新闻片Hunger in Los Angeles让人们感受到了沉浸新闻报道的非凡感受。[7]也因为其沉浸的主要特点,之后这种运用VR及其延伸技术而实现的“让人们获得关于新闻报道中事件或场景的第一人体验的新闻”都被称为“沉浸式新闻”[8]

美国最早开始了沉浸式视听报道的制作,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2013年美国传媒巨头甘内特集团旗下的《得梅因纪事报》(Des Moines Register)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游戏打造首个解释性新闻项目《收获的变化》(Harvest of Change),开启了新闻界对虚拟现实体验的尝试。2015年,《华尔街日报》团队将VR技术与纳斯达克指数的变化相结合,让用户在过山车式的VR体验中真切感受过去21年中纳斯达克股价的涨涨跌跌。《纽约时报》、BBC等著名媒体都相继加入VR新闻的创作队伍,创作出越来越成熟的VR作品。

中国在2015年开始推出VR的纪实影像或新闻作品。2015年9月3日,人民日报社制作了“9·3”阅兵VR全景视频;2015年9月10日,财新传媒与联合国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合作了VR纪录片《山村幼儿园》;同年,新华社制作了“VR新闻”《带你“亲临”深圳滑坡救援现场》。2016年中国迎来了VR发展热潮:央视网首次对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进行全景直播;新华社《瞭望周刊》、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和新华社海军支社联合出品的《制胜!中国海军陆战队》总长度超过20分钟;高校影视专业学生、民营制作团队也纷纷推出VR作品,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Dreammedia未来媒体团队创作的《触摸清华》、导演祁少华团队的《盲界》都有一定影响力;北京师范大学承办的“金铎奖”VR创作大赛从2016年起每年举办一届。

经过2016年的热潮、2017年的振动之后,VR等技术在信息传播运用中开始走向平和与理智,从数量猛增转向对作品质量的诉求,从单边创作热情走向民间的消费推广,这也预示着VR、AR、MR的信息传播进入稳定发展时期。(www.xing528.com)

(三)VR等技术在采访报道中的运用

1. VR摄像设备

信息采访与报道的VR技术需要更多的实景拍摄,而不是3D动画制作而成的虚拟现实,因此需要专门的VR摄像设备。

VR摄像也可以叫作全息摄像,通过对环境、场景或具体静物进行360°的实地或实物拍摄,再运用图片拼接软件将图片拼接为360°的全景影像。而VR摄像机就是由多个摄像镜头按照一定的角度组合而成的设备,通过VR摄像机达到拍摄效果的无盲区全景视频或图像,所以VR摄像机也称为“多目摄像机”。从早期的3目、4目到后来的9目、16目,甚至出现了“百目巨怪”[9],市场上的VR摄像机也越来越先进。

目前市面出现的VR摄像机主要有三类。第一类,一体化VR摄影机,便于携带,使用范围涵盖全景拍摄和VR直播,其操作过程比较简单,实时完成图像的处理、拼接和校正,比较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如诺基亚公司出品的八目一体化VR摄影机“诺基亚OZO”。第二类,专业摄像机组合而成的VR摄影机,通常是用多台“红龙”摄像机或“索尼A7”组合而成,如HeadcaseVR、HypeVR、NextVR都是好莱坞电影团队推出的专业设备,它们有优质的拍摄效果,但是价格昂贵,后期缝合也需要专业级团队的操作。第三类,GoPro运动相机攒机而成的VR摄影机,是由多台小巧的GoPro运动相机组合而成,代表产品有由谷歌公司和GoPro公司共同研发而成的16目Odyssey,这类摄像机价格便宜,使用场景比较广泛,但后期制作比较麻烦。国产VR硬件商“强氧科技”也推出了3代VR摄像产品。

2. VR影像缝合技术

VR影像缝合技术,也叫作全景视频剪辑技术。与其他实景视听影像一样,在完成了采录之后,还需要对影像进行剪辑、拼接,同时还增加了缝合这一项技术,这也是VR作品生产中比较复杂与困难的环节。因为VR摄像是多目镜头拍摄完成的,所以素材也被摄入不同的存储器中,后期需要把这些视频素材缝合在一起。目前市面上常见的VR影像后期剪辑软件都是国外引进的,有代表性的包括微软出品的Autopano Video Pro(AVP)软件,西班牙的SGO公司推出的Mistika VR软件,美国与法国联合打造的VR团队研发的Videostitch Studio软件,等等。

广义的VR产品后期处理技术还包括大量的虚拟动画制作、合成、特效,如VFX(Visual Special Effects)技术,但目前这些技术大多使用于电影类产品制作中。新闻信息的采访报道领域也有一些将动画与真实影像合成的VR产品,但在实际操作环节因为这类软件操作的复杂性与专业性,这部分工作往往交给专业的后期团队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